類旁軸更勝類單反——單電相機的發展方向
一年前,本人在“單電相機-數碼相機的發展方向”一文中,提出了數碼相機將向以電子取景取代反光鏡取景的方向發展,其產品應稱為單電相機的觀點。
所謂單電相機,是與單反相機相對應的概念,應包括以下兩個根本特徵:
1 。可更換單鏡頭;
2 。具備眼平電子取景器;
目前流行的長焦機,以及部分口袋機,卡片機,雖然具有電子眼平取景器,但其鏡頭不可更換,因此,不屬於“單電”相機;多數口袋機,卡片機,不僅鏡頭不可更換,也不具備眼平取景器,更不屬於單電相機範疇。
那麼,單電相機將會向什麼機型發展呢?我認為目前可以預見的發展方向有二:不是單反的單反,不是旁軸的旁軸。
一,不是單反的單反—— 類單反
即具有單反的型,而沒有單反的“實” 。
單反“型”的特點就是有手柄,這一點,單電相機也具備。而單反的“實”是反光鏡取景,這個單反的根本特徵,在單電相機上,已經被擯棄,取而代之的是EVF 。
此類單電相機的特點是最大限度地適應單反機主的使用習慣,代表機型如松下G1期。
二,不是旁軸的旁軸 ——類旁軸
即具有旁軸的型,而沒有旁軸的“實” 。
旁軸的型與單反有明顯區別-沒有手柄。旁軸的“實”就是旁軸取景,而不是同軸取景。單電相機在沒有手柄的機殼裡,用EVF取代了傳統的旁軸光學取景器。
為方便論述,我們姑且把前一類機型稱為“類單反”或者“電單反” ,把後一類機型稱為“類旁軸”或者“電旁軸” 。
我認為類旁軸比類單反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它有更大的優勢。
優勢何在?優勢就在於:類旁軸具有類單反的一切優點,類旁軸具有的優勢-便攜,類單反卻不具備。
這裡所說的便攜,是相對於單反而言。
在膠片時代,旁軸是沒有底氣這樣對單反說話的。因為,這兩種機型各有所長。單反雖然稍嫌笨重,但其可更換鏡頭,無論是廣角還是長焦,亦或是從廣角到長焦的變焦,都沒有問題,因為單反暴光與取景是同一光軸,沒有像差,隨便怎麼換鏡頭都可以。而旁軸雖便攜,但多數不可更換鏡頭,使用起來難免受到限制。有些旁軸雖然也可以更換鏡頭,但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是因為旁軸的取景存在像差,即使使用定焦鏡頭,被攝主體距離的變化,也會使構圖變得很困難,若再加上鏡頭焦距的變化,正確構圖就異常困難了。
但是,數碼時代,這個情況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我們知道,電子取景取代反光鏡取景,是電子取代機械,但並未改變“同軸取景。 ”而電子取景取代傳統光學旁軸取景,則不僅僅是電子取代機械,更重要的是,徹底屏棄了旁軸取景,轉而採用了同軸取景。無論這個EVF安裝在相機什麼位置,其影像都是的TTL而來。
從這個角度看,電子取景取代旁軸取景,其意義遠遠大於其取代反光鏡取景的意義。
正因為這個原因,類旁軸與類單反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單反的劣勢在類單反身上仍在,而旁軸的劣勢,在類旁軸身上已經蕩然無存!在類旁軸上,我們也可以任意更換鏡頭,無論什麼焦距。
因此,類旁軸才有底氣對類單反如此說話-類旁軸具有類單反的一切優點,而且還有類單反不具備的優點-便攜。
我認為理想的類旁軸相機應該是這樣的:比較輕巧的機身(不排除手柄位置有輕微的凸起) ,平日用餅乾定焦或者小變焦比鏡頭挂機,方便攜帶。必要時再換上需要的鏡頭。這樣,方便與性能兼顧,是十分有發展潛力的機型。
這裡順便提一下DP1 。不要認為那個DP1就是類旁軸,不,它不是。首先,它不能更換鏡頭,其次,它還保留了落後的旁軸光學取景方式。在數碼相機的發展史上,沒有DP1的位置。
類旁軸相機直到現在尚未出現,傳說中的奧巴的那個M43機,至今尚未誕生。不過,它到底是不是我所說的“類旁軸” ,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但願它不要胎死腹中。也希望更多的廠家投入到類旁軸的研發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