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攝影裡「光」一直是最難攜帶卻又最必須的存在,鏡頭與相機或許能縮小到隨身的體積,但過往「持續燈」還是需要相對的體積才能營造足夠的亮度,且較常使用在影音拍攝上,然而在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下,已有許多小型「持續燈」悄悄切入靜態拍攝市場同時也成為創作者們的新寵。吉姆今天要帶來的「智雲(Zhiyun)MOLUS X100 RGB PRO 套裝版」便是最佳的實例,同時這款也是與國際級創作者 Cam Mackey 的聯名作品。
/// 智雲 MOLUS X100 RGB PRO 套裝版|外觀及特色
- MOLUS X100 RGB F PRO套裝版
- 配件全上
- 內容物
MOLUS X100 RGB PRO 套裝版的內容物包括:MOLUS X100 RGB、X100 RGB 手柄電池、DC 供電變壓器、變壓器網袋、100W PD 快充線、收納包、保榮卡口轉接環、智雲迷你菲涅耳鏡、智雲迷你四葉擋光板、智雲 40D 柔光罩。以上用收納包可直接拎著走,再搭配一片全身反光板,在一般棚拍時就挺好用的,但如果是單兵作戰的話,建議還是再自備一組燈架或腳架才方便。
- X100 RGB
- Cam Mackey 標誌
從外觀上看,X100 與傳統燈具完全不同,它甚至有點像一台復古隨身播放器,機身最薄處甚至不到 20mm,卻能在裡面塞下 100W 的 COB 光源;表面採用了帶點皮革質感的紋理處理,而且可以看到 Cam Mackey 的標誌,搭配軍綠色塗裝與 Cam Mackey 擅長捕捉美國西部的沙漠景觀不謀而合。重量僅 384 克,實際拿在手裡沒啥負擔,卻依然保有金屬結構帶來的紮實感;散熱部分採用智雲自家的 Dynavort 技術,風扇聲音被控制得相當低,就算在安靜的室內錄影也不至於成為干擾。
- 正|X100 RGB vs. X100
- 背|X100 RGB vs. X100
在 X100 RGB 推出前智雲也曾推出單一燈色的 X100,我這邊就拿同事來比較一下,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 X100 RGB 多了 RGB 燈效,有 CCT、RGB、HSI 可調整之外,更多了 FX 燈效可控制。雙機正面都維持半透明面板,隱約可以看到內部的機板及線路,不過背面風扇處 X100 RGB 的皮革質感倒是加分不少。

規格上 X100 RGB 的色溫範圍從 2700K 一路延伸到 10000K,不論是暖黃的人像氛圍,或冷白的產品拍攝,都能快速切換;更重要的是它支援全彩 RGB 模式,色彩還原數據達到 CRI 95、TLCI 97,這意味著光線能確保自然精準,不需要過度依賴後製調色,這對一台手掌大的燈來說已經是小鋼炮等級。
- 散熱風扇
- 主控制鈕
- 支援下壓
- 狀態面板
X100 RGB 的操作全程倚賴左側的兩顆旋鈕,Select 主要用來控制主選單,Adjust 則用來調整各項參數,透過機背上的小面板來掌握目前的燈效狀態;若覺得旋鈕的操作不夠直覺,亦可透過 APP 藍牙連接來操作,會有比較好的體驗而且連線速度也夠快。
- 機身安裝電池處
- 電池手柄
- 電力指示
- 外掛電池
單人外出拍攝只要裝上 Grip Battery 就能作業,電池手柄支援 PD 快充,邊握邊打光非常直覺,100% 輸出的情況下,大約能連續使用三十多分鐘,若是降低輸出或搭配行動電源,續航時間可以再延長,附近沒電源插座的話它也支援行動電源供電,只不過 100W 輸出才支援全出力唷!
- DC 供電
- 底部螺牙&供電孔
- 安裝快拆板
當然~若是棚拍或長時間拍攝,直接接上 DC 供電才是比較保險的選擇;比起過往需要扛著沉重電池或電源箱的情況,X100 的可攜性讓高功率持續燈外出不再是負擔。若要搭配「智雲 40D 柔光罩」作業時,我會建議用燈架來固定,因為搭配一般攝影腳架的話,快拆板會跟柔光罩的卡口打架...這點比較尷尬。

X100 RGB 在裝上電池手柄後握起來就像是一台相機,如此一來不論是自己左手拿燈、右手握相機拍攝,又或是請旁人協助打燈也相對輕鬆好拿。
- 迷你菲涅耳鏡
- 迷你四葉擋光板
- 智雲 40D 柔光罩
- 保榮卡口轉接環
這次套裝版的內容物真的超完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幾個塑光配件,包括智雲迷你菲涅耳鏡、智雲迷你四葉擋光板、智雲 40D 柔光罩及保榮卡口轉接環。迷你菲涅耳鏡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讓光線更集中、迷你四葉擋光板則是「切光」的好幫手,能精準限制光線範圍,避免場景被過度照亮、40D 柔光罩能讓光線變得均勻而柔順,膚質表現更自然,陰影邊緣也更平滑,人像拍攝全靠它了!保榮卡口轉接環則是一個「生態擴充器」,裝上之後能使用各種第三方的燈光配件,讓小型 COB 燈也能融入專業的燈光系統。
/// ZY Vega PP APP 藍牙控制






開啟 ZY Vega APP 透過藍牙即可快速連線,不需要額外設定 3 秒內就能完成配對;連線後,使用者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調整燈具的亮度、色溫,以及呼叫內建的特效模式(像是閃電、火焰、電視光等),操作比在燈具本體上更直觀,讓單人創作者或小型團隊都能更靈活地掌控燈光氛圍。
/// 智雲 MOLUS X100 RGB 使用心得與結語

除了硬體本身 App 的表現也是我覺得 X100 RGB 成功的地方,透過 ZY Vega APP 連線後,可以遠端控制燈光的亮度、色溫、RGB 色相與飽和度;更方便的是,它支援藍牙 Mesh 多燈群組控制,如果有兩三盞 X100 RGB,同時拍攝時就能用一台手機同步調整,這對小型製作或直播場景來說非常實用。App 裡還內建了許多特效模式,像是閃爍、雷雨、警示燈,甚至還能跟隨音樂節奏變化,這些在創意拍攝裡能快速派上用場,不需要額外器材就能創造氛圍。

當然 X100 RGB 並非沒有限制。雖然亮度對單人拍攝或小型棚拍已經夠用,但要取代大型持續燈仍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在需要大面積柔光時,還是得依靠更高瓦數的燈具。另外它的 Grip Battery 續航時間大約半小時左右,如果真的要長時間拍攝,必須準備多顆電池或使用 DC 供電。

總結這次在棚內與半棚內的人像拍攝,MOLUS X100 RGB 搭配這幾款小型配件的確讓我感受到「小而能打」的靈活性。40D 柔光罩成了最常用的主力,帶來舒服的膚質表現;四葉擋光板則在需要精準控光時派上用場;而迷你菲涅耳鏡甚至還能拿來打跳燈,意外帶來驚喜效果。

整體而言,它的體積小、移動方便,對單人作業真的很友好;唯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色溫在拍攝當下就得調準,因為沒有後製修圖的餘地時,光線的準確度就直接影像實拍的成敗。最後就是吉姆近期測試各項產品時,搭配智雲 MOLUS X100 RGB 單燈搭配反光板作業的實拍成果~請賞圖吧!
|


X-M5 30mm ISO500 f/1.8 1/160s

X-M5 12mm ISO640 f/1.4 1/280s

X-M5 29mm ISO320 f/1.8 1/180s


X-M5 40mm ISO800 f/1.8 1/125s


X-M5 12mm ISO320 f/1.4 1/750s

X-M5 29mm ISO320 f/1.8 1/180s

DC-S1M2 60mm ISO125 f/2.8 1/60s

X-M5 27mm ISO800 f/1.8 1/120s


X-M5 30mm ISO500 f/1.8 1/160s

X-M5 27mm ISO800 f/1.8 1/140s

DC-S1M2 60mm ISO200 f/2.8 1/60s

X-M5 39mm ISO800 f/1.8 1/125s

DC-S1M2 60mm ISO100 f/2.8 1/100s

X-M5 39mm ISO1000 f/1.8 1/180s

X-M5 12mm ISO320 f/1.4 1/150s

X-M5 27mm ISO800 f/1.8 1/105s


X-M5 29mm ISO320 f/1.8 1/180s

X-M5 12mm ISO320 f/1.4 1/600s

X-M5 27mm ISO800 f/1.8 1/110s


X-M5 17mm ISO1000 f/1.8 1/180s

DC-S1M2 60mm ISO640 f/2.8 1/60s

X-M5 40mm ISO1000 f/1.8 1/180s

DC-S1M2 42mm ISO100 f/2.8 1/100s

X-M5 30mm ISO500 f/1.8 1/160s

X-M5 12mm ISO320 f/1.4 1/300s

X-M5 17mm ISO1000 f/1.8 1/180s


X-M5 40mm ISO800 f/1.8 1/160s


X-M5 24mm ISO320 f/1.8 1/180s

X-M5 12mm ISO320 f/1.4 1/400s

X-M5 40mm ISO500 f/1.8 1/160s

DC-S1M2 46mm ISO100 f/2.8 1/320s

X-M5 27mm ISO800 f/1.8 1/110s

DC-S1M2 60mm ISO400 f/2.8 1/6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