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買了一個外閃Pentax AF-360FGZ配*ist DS, 用P-TTL模式,
若把閃燈頭抬起, 都會曝光不足,
我還是新手, 不曉得問題出在哪, 請教前輩們, 不勝感激!!!
1) 在正常情況下(TTL mode), 抬頭需要加曝光補償嗎? 如果是, 那我如何知道要加多少?
數位的還可預拍看看, 底片機不就完了?
2) 我還有一台電子快門的機械相機Pentax ME Super,
是否要把閃燈設成Auto模式? 我看閃燈說明書, Auto mode要調閃燈的光圈&ISO&焦長來配合相機的設定....,
那如何估抬頭跳燈時曝光是否正確?
跳燈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天花板的距離和材質..
如果說天花板很高..顏色又是深色不容易反光..
那麼這時候跳燈往往會造成曝光不足的問題..
TTL模式下相機和閃燈都會被程式自動控制好..
如果說希望讓相片看起來亮一些..
要注意做曝光補償的時候是調大光圈..
(因為放慢快門只是能吃更多環境光..效果不大..而且違背使用閃燈原意..)
光圈開大一格就是加一格EV的效果..
另外Pentax AF-360FGZ這顆閃燈其實出力不強..
如果要跳燈還是建議買GN稍微高一些的閃燈..
原廠沒的選可以考慮買副廠的..
ex.Sigma的500DG Super..
(2)
如果機身不支援TTL..
閃燈就要開Auto模式使用..
這時候閃燈出力是由閃燈自行對環境測光來控制..
而閃燈通常會有不只一個Auto模式..
並且會有閃燈出力的表或是數值..
來供使用者依照距離來設定相機的光圈..
舉實例說明好了..
一般來說使用Auto閃燈都會優先決定ISO值..
在傳統單眼上ISO值由底片決定..
而閃光燈要依照底片先設定好ISO值..
(數位上雖然可調感光度..不過先決定好還是比較直覺..)
接著依據鏡頭的焦距設定閃燈燈頭的位置以及閃燈表上的焦段..
假設現在用的是50mm的鏡頭..
就把閃燈燈頭拉到50mm的範圍..
然後調整一下閃燈表上的焦段到50mm..
接下來就要判斷主體和閃燈距離來決定出力了..
假如主體約5公尺遠(先不考慮跳燈)..
閃燈表上Auto 1模式的時候光圈是5.6..距離是寫5.7公尺..
Auto 2模式的時候光圈則是2.8..距離則寫11.4公尺..
這時候應該先考慮採用Auto 1模式..
因為距離在5.7公尺內閃燈都會自動控制出力..
而5公尺較5.7公尺短..而且不會差太多..
出力應該會蠻準的..
接著把閃燈的Auto模式設為Auto 1..
然後相機光圈設為5.6..
快門隨便..只要在最高同步速度以下都可以..
之後就可以放膽去拍了..曝光應該都還會頗準確的..
如果是要跳燈..其實原理差不多..
但是考慮的因素會多一些..
像是距離會變成閃燈到天花板+天花板到主體的距離..
閃燈燈頭角度會影響主體受光角度和受光量..
還有天花板顏色和材質會減損多少的光量等等的..
把這些都稍微考慮一下大概也不會讓曝光差太多..
只是跳燈的時候閃燈頭的焦段不一定要依照鏡頭決定..
因為正常打到天花板以後光會散開..
一定可以照射到更廣的角度..
另外說明一下Auto閃燈會有的Auto Check功能..
正常這會是一個燈號(TTL閃燈如果有Auto模式往往也會有這個功能..)
在閃燈認為亮度夠的時候就會關掉閃燈..然後Auto Check燈號會亮起..
這代表的是閃光燈的測光單位認為主體應該已經吃到足夠的光量了..
加上閃光燈上的擊發閃燈鈕可以拿來判斷這樣的環境下畫面亮度夠不夠..
如果亮起代表拍攝時應該會有足夠亮度..
沒亮的話代表閃燈全力輸出以後還無法達到閃燈認為的足夠亮度..
這在以前底片時代是很有用的功能..
因為拍攝前可以判斷這張底片會不會浪費掉..
跳燈前就可以用這個功能來試試看這樣的設定值合不合適..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