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DIY 相機內袋

自從日前踏入了 DSLR 的無底洞,小弟就開始物色適合的相機袋。由於希望能夠儘量低調,不想要專業相機袋的外觀,因而動起了手上一個小包包的主意。 由於小弟希望能直接利用手上的包包,但是附近要買相機內袋又不是很好買,所以有了這一篇 DIY。

手頭上的小包包,大小剛好可以放下一台加了內袋的EPC吧.. 相當袖珍的小包包。
DIY 相機內袋

要放進去的一機二鏡
DIY 相機內袋

這次 DIY 所用的材料
瓦楞板 / 紙釘 / 防滑墊
DIY 相機內袋

瓦楞板我想就不用多做說明了.. 。 小弟的窮學生套房裡頭充斥著瓦楞板製作的各式隔層與家具,好施工好設計強度又不錯,幾乎可說是居家手工的最佳良伴。

紙釘是搭配瓦楞版的最佳伴侶,用來固定瓦楞板簡單又好用。如果手夠巧,也可以用迴紋針做替代品。

防滑墊可以在大賣場或是 99 賣店買到,雖然不是很厚,只能起到很基本的保護作用,但是施工與固定都相當方便,上頭的坑坑洞洞與紙釘搭配更是絕配

經過詳細的大小估算與試作,決定把內袋做成開斜角的矩形,以求得最大使用空間。(需要的長寬如果不做斜角的話,做出來的內盒會放不進袋子裡~) 由於小弟都是邊做邊想,又是做好以後才想到要分享,所以設計與製作過程就... 跳過 ^_^a

完成品,遠遠看起來還挺像樣的。
DIY 相機內袋

一鏡藏在隔板下頭,還有點空間放濾鏡
DIY 相機內袋

相機則放在隨手可取用的主要空間,畢竟這個內袋也算是小的可以了。 防滑墊讓相機放進去之後相當的穩固,不會亂晃。
DIY 相機內袋

把內袋(或是該說內盒?) 塞回袖珍小包包裡頭。與外界只隔一道拉鍊~
DIY 相機內袋

看起來... 還挺不容易看出裡頭有一機兩鏡呢。
DIY 相機內袋

短期之內應該是不會再添新配備吧... 如果有幸入手閃燈就放前袋吧,反正閃燈比較沒那麼怕碰。

這個DIY 的成本嘛... 紙釘大概一盒40 元, 防滑墊買到一卷是120 元... 但是都只用了一點點..
瓦楞紙板.. 免錢的啦~ 誰家沒有這東西呀
所以材料成本是... 30元??

總之很便宜啦~
不過,做出一個合用又袖珍的相繼包~ 無價~~

分享完畢打完收工 ^_^
2008-04-07 17: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DIY 相機內袋
你的紙釘釘的方向是不是應該反過來?
感覺釘尾很容易刮到相機的樣子
或許反過來從內朝外釘比較洽當

還是要給你拍拍手啦
拍拍手~
DIY精神可佳~
不知道堅固嗎?會不會有解體的危機?
fpgman wrote:
你的紙釘釘的方向是不...(恕刪)


我也有這點疑惑~
不過我認為紙釘應該是穿過紙板之後再用一個圓蓋蓋住..(沒見過紙釘這種東西~亂猜一下)

瓦楞紙我還蠻喜歡的~(中空有彈性避震~不怕撞)
至於防滑墊...

感覺不是很好..一般相機袋不知道防不防滑..?..
會不會鏡頭因為摩擦~就有些微擦傷??

整體來看是個C/p值很高的小東西..重點是外觀可以自己選~大小可以自己挑

可惜的是防滑墊..扣分了

以上~小弟個人想法
其實您可以不用這麼累~
我也跟這位大哥一樣不想要用"看起來"很專業的相機包~

所以我就在拍賣買了那相機包的內袋‧
想要放在哪個包包就放在哪個包包XD

還有防水袋設計~

其實我也跟你一樣一開始想自己做..
後來看到有再賣就作罷了,而且也不貴。

天蒼 wrote:
其實您可以不用這麼累...後來看到有再賣就作罷了,而且也不貴。(恕刪)

對啦, 其實是不貴, 但是這不是200元和300元的差別, 是30元和400元的差別喔, 而且SIZE還不一定合咧, 看到樓主的diy, 真佩服~~~ 尤其是對我這種手殘的人來說, 看來真是羨慕啊!!
我係Grace啦~~
這個好耶~完完全全量"包"訂做!
而且做完會有成就感
推推推~~~~
超讚 又省錢 !!! 我好像白痴 花了1800 買了6百萬的小野人 哀哀哀哀
我比較擔心的是,止滑墊用久了,會不會碎掉,或是黏在鏡頭、LCD上,這樣會有點難清喔。我在車上的前檔下面就放一張止滑墊,後來下面就黑黑一粒一粒.....

參考一下,但是,很佩服你的DIY精神喔。
紙釘都釘在相機不會碰到的角落,如果不是刻意去拿鏡頭試硬度的話,還挺不容易碰傷的。

會想要自己做,除了因為買來的 SIZE 不一定合之外,人不在台灣,東西貴上一截也是個考量。 同時.. 自己以前就有做了幾個包,做內盒還可以養經驗來做自製相繼包的準備。

小弟對止滑墊的憂慮反而不是在會脆化這個部份。通常止滑墊會碎掉是因為太陽長時間直射變質,放在包包裡頭的陰涼處比較沒有這個顧慮。 小弟先前擔心的是止滑墊散出的化學物質對鏡頭光學鍍膜會不會有什麼影響。 所以除了先把防滑墊洗過一次做預防,要放進這個包之前,鏡頭肯定是要上保護鏡的。

至於有關防滑墊會刮傷的問題,一來手上的器材全都是二手貨,本來就不是那麼在意品像;二來相機真正承受重量跟摩擦的部位只有鏡桶右側與手持部和鏡頭間的凹陷處(350D補光燈的位置),其他地方基本上是沒碰到什麼東西的。 所以真正有機會磨到的部分不是很多,也不會很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