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 DC / DSLR 有 99.99% 以上都是用馬賽克(Mosaic)取樣的感光元件(CCD or CMOS),
僅有 Sigma DSLR 是用 Foveon X3 CMOS。說明請點這邊
重點來了,就圖檔而言,每一個點(pixel)應該有三原色的色素。
一張六百萬畫素的圖檔,會有600萬的R + 600萬的G + 600萬的B,(共1800萬色素的資訊),
但馬賽克的感光元件,其實只有150萬(600萬x1/4)的R + 300萬(600萬x1/2)的G + 150(600萬x1/4)萬的B,(只有600萬色素的資訊)。
所以說,六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
拍出圖檔的1800萬色素當中,只有600萬是真實取樣的,其他1200萬都是算出來的。
因此我做的一個實驗,拿我的 500萬畫素的 DC -- Pentax S5Z 當樣本,
他有六種解析度,分別是 5M, 4M, 3M, 2M, 0.8M, 0.3M,
我各拍一張同一個場景,除了 5M 原本就是 2560x1920 原圖裁切之外,
其他都用軟體補點至 2560 x1920 之後再裁切同樣的部位來比較:
各位發現了嗎?
以 5M 為標準,(122萬 R + 245萬 G + 122萬 B)
4M, 3M 和 5M 幾乎沒什麼差別,(不過因為插補點軟體加工多一次,所以畫質稍稍微減損)
2M 就差了一點點,(畢竟 245萬的G色素,被減損至 200萬 )
0.8M, 0.3M 不用說,差多了。
我個人也使用另一台 Kodak v570 做同樣的測試,得到同樣的結果。
因此結論就是:用一半畫素去拍就好了。
有興趣的也可以用您自己的相機去試著比較看看喔!
二、你在出不同解析度的jpeg檔時,DC在內部就已經先幫你作過縮圖運算了,原始資訊已經少掉一大堆了。之後你再把小圖放大成大圖,等於是拿較少的資訊來用,影像當然會比直接出大圖差。
三、jpeg運算是失真運算,如果以jpeg來比較,是不是應該要把壓縮率也考慮進去?
四、你所說的一半畫素,以Bayer-pattern mosaic CCD而言,應該是指G channel的畫素只佔總畫素的一半,R, B channel則各只佔總畫素的1/4,也就是說一張6m的影像,真實綠色資訊量只有相當於3m,其餘的都是算出來的。但是這跟你最後需要的影像大小無直接關係。你需要的影像大小應該依用途而定,例如在網路上分享,貼6m大圖只是浪費資源。反過來你要印海報,結果拿0.3m的影像出圖,那會慘不忍睹。影像輸出牽扯到輸出設備,這又是另一個題目了。
五、Foveon CCD雖然三個channel都是全畫素資訊,但是感光時同一位置光線會經過三層。孰好孰壞各有優缺點。
以下空白
searchman wrote:
現行的 DC / DSLR 有 99.99% 以上都是用馬賽克(Mosaic)取樣的感光元件(CCD or CMOS),
僅有 Sigma DSLR 是用 Foveon X3 CMOS。...(恕刪)
Polaroid X530 (DC) 也有使用 Foveon X3 CMOS
測試現場(S8000FD設定為ISO 64,光圈F4,防手震關閉,2秒自拍)

拍攝的結果


8百萬畫素(Fine解析度)

4百萬畫素

結果列表如下:
Finepix S8000FD | 8百萬畫素(Fine畫質) | 4百萬畫素 |
檔案大小 | 3,320KB | 791KB |
照片尺寸(水平x垂直) | 3264x2448 | 2304x1728 |
垂直方向解像力 | 1642 | 1526 |
結論是,S8000FD的8百萬畫素(Fine畫質)照片,用了4倍於4百萬畫素的容量,得到了1.076倍的垂直方向解像力。

特別強調,這是S8000FD的測試結果。我想,會有這樣的結果,除了CCD/CMOS RBG取樣的方式,造成解析度不高,鏡頭的解析度,JPG的破壞性壓縮等,也會造成解析度不足,
基本上,S8000FD的800萬最高畫素確實有較高的解析度,但是跟一半的400萬畫素相比,確實效益很差。
看完這個測試,大家應該了解,相機不一定要用最大畫素拍照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