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就針對MG8000與SB-910分別以單機及外接PS 8進行測試,在看過“狂放閃光Nissin MG8000 Extreme 外加電池包Power Pack PS-300”這篇文章後,為使各位更容易採取比較,因此同樣地直接以M模式1/4輸出值為測試起點來進行比較。總共有六組。
拍攝距離的設定,我能想到除了婚攝之外,同樣有連拍需求的大概就是新聞記者,因此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設定約為三公尺左右,相信這樣的測試結果對很多人來說會較具參考價值。
3號電池的部分,Nikon與NISSIN都不約而同(也許約定好了XD)地推薦SANYO的eneloop,所以高速測試的部分就使用eneloop來進行測試。
連拍張數的部分,我想會用到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的閃光燈拍攝作業應該是少之又少,像是D90的每秒4.5張,我覺得實用性就很高了,不過為了用最嚴格的條件來測試,只好還是以每秒11張並連續拍攝30張來進行測試。
另外在測試時,為了儘可能地阻斷不必要的光線干擾,因此選擇夾在前後二間房之中的走廊。拍攝時將前後房門關閉,僅開啟上方之電燈;相機部分在對好焦後則關閉觀景窗遮目簾。對焦點一律是正中央小丸子的臉部。
測試的內容分為二大類組,為防外連圖床不穩定,因此01這篇的測試圖無法直接點取來查看EXIF,但google搜尋可找到同名的另一篇文章,該篇文章中的每張圖片都可點選來查詢EXIF及下載。下載後亦可再利用View NX開啟查看詳細的EXIF資訊,惟MG8000在View NX中顯示為SB-800。二大類組分別是:
一、三種測光模式下單張拍攝的比較。
機身:Nikon D4
曝光延遲模式:3秒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無任何曝光補償。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離天花板約2.2公尺。

從拍攝結果來看,SB-910的表現並不是不好,但MG8000較明亮的曝光結果相信會更令人討喜。然而曝光的偏好會因個人而異,也會因使用的條件及拍攝場景而有所差異。所以在此特地列出無閃光燈與使用閃光燈在各種測光模式下的呈現內容,希望各位在使用閃光燈時能找到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
在上一篇“NISSIN燈皇MG8000閃光燈 & POWER PACK PS 8外接電池包(上)開箱介紹文”中,雖然已針對MG8000曝光效果進行簡易測試。但因為機身改為D4,同時也租到SB-910,為求更公平的測試結果,因此同樣的部分進行另一次的測試。也可以輕易地看出就算是相同的測光模式,不同的機身仍有著不同的曝光效果。器材的準度與個人的偏好,就看各位要選擇何者了。
在(上)篇測試中,跳燈測試的最差表現是前方45度,所以跳燈測試就設定為前方45度:

在45度跳燈的情況下,老實說,SB-910的表現讓我有點意外。為了避免因為電池充得不夠飽所導致的誤差,所以SB-910的部分又再次地充飽後重新拍攝(至少重拍三次了,但都是相同的結果),只是依然得到偏暗的曝光結果。以3D矩陣測光來說,也許是i-TTL-BL的影響;但同樣使用i-TTL-BL的MG8000就很明顯地拍攝得比SB-910來的明亮。更別說MG8000還有子燈補光的功能。常用跳燈的人,也許MG8000是更好的選擇。
二、加上外接電池包PS 8時,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連拍能力的比較。
一、直打。閃光燈i-TTL-BL模式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二、45度跳燈。閃光燈i-TTL-BL模式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三、45度跳燈。閃光燈M模式,1/4輸出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四、45度跳燈。閃光燈M模式,1/1輸出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五、45度跳燈。閃光燈i-TTL-BL模式、M模式1/4輸出、M模式1/1輸出
閃光燈(MG8000)。
D90連拍CH模式(每秒4.5張連續拍30張)。
六、直打。閃光燈i-TTL-BL模式
閃光燈(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100張)。
第一組:直打。閃光燈i-TTL-BL模式。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機身:Nikon D4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i-TTL-BL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
使用電池:SANYO eneloop

如前述所言,我的拍攝假想情況是婚禮記錄,因此拍攝距離設定約為三公尺左右。相對於01這篇“狂放閃光Nissin MG8000 Extreme 外加電池包Power Pack PS-300”(拍攝距離一公尺)來說,拍攝距離就遠了一些,因此吃光也要吃得比較重,自然而然會影響到回電時間。
SB-910在50mm時的GN值為40;而MG8000為46。全光輸出的情況下,輸出愈多光量的話,回電一定較慢。但一般玩家在用閃光燈時可能也不太常會手動去設定閃光燈上的光圈、燈頭焦距、ISO值及光量輸出值等有的沒的,所以測試時基本上都以i-TTL-BL為主,以貼近一般玩家的使用方式,至於要輸出多少光量就交給D4來決定。
由於是實際使用的假設情況,因此ISO值便設定為200、光圈為50mm F/1.8就可得到最佳畫質的F5.6,閃光燈的測光模式設定為全自動的i-TTL-BL。ISO設定為200時,GN值要乘1.4倍,所以SB-910的GN值為40*1.4=56。在GN56、F5.6的情況下可打到10公尺遠,感覺上是遊刃有餘,但由於是超高速的連拍,所以又增加了不穩定因子。然而從拍攝結果來看,不論是SB-910還是MG8000的表現,不但張張都有補光,就連曝光值也相當地穩定。
第二組:45度跳燈。閃光燈i-TTL-BL模式。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機身:Nikon D4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i-TTL-BL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離天花板約2.2公尺。
使用電池:SANYO eneloop

先講結論,跳燈還要搞每秒11張連拍的結果,就是搞死這兩隻燈的表現。至少對我來講兩隻燈的表現都不夠完美。在i-TTL-BL的情況下,由於全交由相機來處理,因此原廠在韌體銜接上的優勢就在此呈現出來了。在這次測試中,SB-910的方式是維持一定的亮度,但就是只命中19張;而MG8000的補光結果則是亮度略減,但命中率較高。因此要堅持一定的曝光結果而選擇SB-910?還是先求有再求好而選擇MG8000?就要由各位決定了。不過這種每秒11張的測試結果,我認為還是屬於偏向娛樂性質的參考用途。
第三組:45度跳燈。閃光燈M模式,1/4輸出。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機身:Nikon D4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M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離天花板約2.2公尺。
使用電池:SANYO eneloop

由於上一組(第二組)是由相機來決定曝光效果的i-TTL-BL,因此每張的曝光結果比較不一致。相較之下,第三組為手動設定1/4輸出後,不論是SB-910還是MG8000的表現幾近一致。只是SB-910漏掉了3張,因此這次測試結果,MG8000略占上風。
第四組:45度跳燈。閃光燈M模式,1/1輸出。
閃光燈(SB-910、MG8000)。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30張)。
機身:Nikon D4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M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離天花板約2.2公尺。
使用電池:SANYO eneloop

手動設定閃光燈輸出值的情況下,就是可以得到固定的曝光結果,但連續補光能力則牽涉到回電能力與過熱保護機制了。設定為全光輸出的1/1後,SB-910僅命中15張;而MG8000則是26張。較有趣的一點就是SB-910都是一亮一暗,這可能牽涉到SB-910的回電能力及過熱保護機制;而MG8000的主打賣點就是不因過熱而當機。雖然MG8000仍延續光量衰減的方式以求連續補光能力,但不可否認MG8000的連續補光能力確實優於SB-910。若在實際拍攝時將ISO值拉到400的話,這兩隻燈的表現應該可以更好一些。
第五組:45度跳燈。閃光燈i-TTL-BL模式、M模式1/4輸出、M模式1/1輸出
閃光燈(MG8000)。
D90連拍CH模式(每秒4.5張連續拍攝30張)。
機身:Nikon D90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i-TTL-BL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鏡頭:SIGMA 17-70mm F2.8-4.5 DC MACRO,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與天花板各約2.2公尺。
使用電池:YUASA eNiTIME

激情過後,該恢復理性來面對現實了。畢竟每秒11張閃光燈補光的測試離素人的我們太過遙遠,而D4跟SB-910又已歸還(租金也不便宜啊> <)。所以就出動我的D90來測試相對上較具有“實用性質”的每秒4.5張連拍。2點多秒連續拍攝10張,我相信對一般人來說也很夠用了。
從結果來看,若是有連拍需求的一般使用情況,不論是回電速度還是補光效果,我相信MG8000絕對能帶來滿意的效果。另外手動1/4輸出的表現似乎比手動1/1輸出還要偏亮的感覺,我只能推測回電速度仍不夠充足所導致。但無論如何,就測試結果來說,這樣的表現仍足以令人滿意。
第六組:直打。i-TTL-BL。
D4連拍CH模式(每秒11張連續拍攝100張)。
機身:Nikon D4
測光模式:機身-3D矩陣;閃光燈-i-TTL-BL
成像設定:照片調控標準、JPEG(Large、Fine)
曝光數值:A模式,光圈F5.6(快門1/30秒)
感光度:200
白平衡:AUTO 1
鏡頭:Ai AF NIKKOR 50mm f/1.8D,目測相機距離被攝物體約3公尺。
下列表格中的圖片拍攝順序為由左至右、由上至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明明移動頁面,但畫面卻似乎沒有改變的錯覺?XD
為了感謝看到這裡的網友,我決定來個加碼大放送,測試條件與第二類第一組大致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要以每秒11張連續拍攝100張。相信這種測試結果連原廠也不敢公佈,Nikon我是不曉得;但NISSIN之前在1000張的測試時,前100張的間隔達3秒之久,而我則很大膽地採取每秒11張來拍攝。換句話說,NISSIN在測試1000張的連拍能力時,當NISSIN拍好第一張,我已經拍11張了;NISSIN要拍第二張時,我已經拍了30幾張了。當然這種測試結果風險很高,相信不論哪一廠都不鼓勵這樣做。其實在拍攝前我最擔心的就是相機的快門簾掛掉、閃光燈燒掉;其次擔心的是MG8000的耐熱只是傳聞,根本就無法負荷這種測試方法。
結果沒想到快門簾沒掛掉、MG8000也沒燒掉,同時還完成了每秒11張連續拍攝100張的壯舉。反倒是D4在拍了約80張後似乎因緩衝空間不足,導致連拍速度下降。但總之,MG8000在每秒11張的情況下連續拍攝100張是沒有問題的。
◆結論
MG8000唯一的缺點,我想就是售價吧。畢竟價差只在1千左右,縱使它有跟原廠不相上下的能力,大部分的人可能還是會因為品牌情節而選擇原廠。主打不會過熱當機的MG8000,跟D90每秒4.5張的連拍測試呈現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再加上單張拍攝的能力甚至比原廠更令人討喜。只是到最後,對於有連拍需求的人而言,可能就會,開始了一段掙扎~
SB-910跟MG8000,今晚,你選擇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