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由網頁上換算 Canon EOS-1Ds Mark II的 12bit Raw檔只有14,728KB
但解析度為4992*3328 每個pixel只有7.2bit紀錄資訊, 換言之應該是有壓縮過.
可是奇怪的是12bit明顯低於圖片true color的24bit, 這是否代表轉換過程中有灌水資訊呢?
請教專家! 感恩!
umts wrote:
剛剛由網頁上換算 C...(恕刪)
1. 依據我的 alpha 100 儲存的 RAW 檔約 7 ~ 10MB, 推斷 RAW 檔應該有使用非破壞性壓縮格式 (無失真), 其他廠牌的應該也有吧, 目的是加快儲存速度,快速清空 buffer。
2. 若在螢幕上顯示單畫素 24bit 色,是 R:G:B = 8:8:8 bit,可是 CCD 上的一個原色畫素雖可達 12bit,但至少要用到三個畫素才能運算出一個可在螢幕上顯示的畫素。一個 10M 畫素 CCD 倒出來的 RAW 檔不壓縮應該有 10Mx12/8 byte = 15M bytes,一個 true color 的 TIF 檔不使用壓縮格式應該有 10x24/8 = 30M bytes。
所以,DSLR 用 RAW 檔儲存比直接存成 TIFF 格式省空間。另外,不同廠商的 CCD 設計不同,CCD 的畫素濾色方式不同,演色的運算公式也不同,所以拍出來的色彩也不同,但因此 RAW 檔格式也不同囉,例如,Sony 和 Fuji 的 CCD 就很明顯不同。
RAW 檔雖然比較節省空間,但要輸出到 24bit 色的螢幕,還是得再演算一次,才能把 3-4 個 CCD 原色畫素存的值拼成一個螢幕上的 RGB 畫素。若使用機身的 JPG 存檔,就是用內建的影像引擎預先演算好,並壓縮後存檔。
如果以上說明不清楚或觀念錯誤,煩請網友們指正,謝謝。
樓主如果看的懂英文,可上 dpreview 網站參考 glossary 有很多名辭解釋,蠻有用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