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機械機身的用家。
主要是拍植物、靜物及風景,所以一秒鐘三張連拍功能對我沒什麼用,其實兩秒可拍上一張就很夠了。因為所拍的東西不會動,可以慢慢手動對焦及構圖,鏡頭與機身的快速對焦也是用不上的功能。因為常有野外工作,希望相機要保證在潮濕悶熱的雨林及氣溫零度以下的高山都不出狀況。也非常喜歡機械機身及鏡頭的金屬質感、耐用及保值。
所以幾乎都是用手動相機,像是Nikon FM2, FE2及FM3a。
之前Nikon還有兩種路線,要用全自動的電子相機可以找F80那類相機及AF Nikkor,要享受純手動操作的樂趣,可用傳統機械機身FM2 及FM3a,還有MF Nikkor。
可是在數位單眼相機問世後,不單是幾乎所有相機大廠都停產手動鏡頭及機身,且也只剩下電子相機的發展思維,所在乎的變成是,相機連拍速度有多快,對焦速度有多快,多讓鏡頭電子化,多用VR功能去降低手持震動。結果現在數位單眼相機多了許多我這類用家不需要的功能,希望有的機身功能或特色反而沒了,像是D70及D50無法使用手動鏡頭,機械快門線也不能用,只覺得現在出產的相機與心目中的好相機漸行漸遠。
常常想,數位時代的機身真的就只有用力全面電子化才有生路嗎?數位影像真的就無法與傳統手動機身共存嗎(先說明,我覺得底掃不是一個很好的替代方案,所以在此先不討論底掃。)?
雖然這是痴人夢話,還是忍不住希望有一天會有給FM或 FE系列相機用的數位機背,就像是給Leica R8及 R9用的數位機背LEICA DIGITAL-MODUL-R。像是Silicon Film 公司的數位底片efilm,更是兼顧數位攝影與傳統手動機身的好方案,很可惜是,在平價DC及DSLR的夾殺下,這個產品已泡沫化了,但在記憶體及電池能越做越小的趨勢下,還是抱著有一天這種概念的產品會復活。

CD 當時的優勢在於體積及音質中間取得一個新平衡點,至於新一代的「數位唱片」則可能由 DVD Audio 之類的規格取代;畢竟容量提升之後,PCM 取樣儲存的資料就不似 CD 那麼少。
==========
舊鏡頭大量停產也不光是手不手動的問題,而是材質不符合今日的環保要求;例如當年很多都是含鉛鏡片,這類鏡片根本無法再繼續合法生產....
不過我在手錶市場,又看到另一個現象,在70~80年代,日本石英錶廠把瑞士錶打的一敗塗地,可是近年來瑞士機械錶廠又大翻身,機械錶工藝有很多經典的東西雖不像石英錶講求精準便宜,但是鍾愛於機械錶的同好,對於幾百個機械零件能和諧運轉發出悅耳的機器聲,才是機械錶迷所鐘愛的,而我想提的重點是,勞力士這種大量製造的機械錶廠,竟然能年生產接近百萬隻手錶,而且還賣掉喔!從正面來看,瑞士的鐘錶業已找出藍海策略,如果以數位單眼普及化的趨勢,新手如我,應該是樂觀其成以普及為前提的市場發展,但也希望有很多的廠商把頂級玩家的需求所鍾愛的產品,能夠繼續延續
對於大大的標題,小弟的答案是:是的
小弟用的是D50,入手幾天
配著50/1.8的測光功能
已經能拍出正確曝光的照片
不必花費時間和金錢在底片的學費上
拍靜物,有時我會用MF
但是AF對焦,讓我能輕易又正確的抓到想捕捉的畫面
以這種情況,傳統SLR能對到焦,是不是需要很多的經驗?
再者,一張容量大的記憶卡,能讓我擺脫36張一捲的束縛
不管是秀場,比賽...皆可肆無忌憚的捕捉珍貴的那一秒
我知道構圖很重要,但是有些情況,只有1 秒
小弟並不會費神去構圖,只會用廣角,事後在構圖(好像離題嚕...)
重點是,我並沒有說SLR不好,只是各有利弊,看要用在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