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攝影新手把玩R1與D50的感想

剛在台中NOVA逛了逛,
很幸運的嘗試操作了Sony R1與Nikon D50兩台相機。
以下就是第一印象。

===================== Sony DSC-R1 ======================

首先R1部份,我是在地下樓So-net Plaza試用。
該店面門口附近便放了台非常顯眼的R1實機,
於是請服務小姐暫時借我電池,讓我實際操作看看。

服務小姐態度超好,笑容很甜 >////////<
開機後還示範了基本操作給我看。
R1實機質感很紮實,雖因重量問題而採用塑膠機身。
造形設計其實很出色,至少比官方網頁上的照片美觀些…

因為我目前使用Sony DSC-V3,操作很快就熟悉。
發覺開機時間比V3快速些。

機頂可轉式2" LCD也不至於太小。
然而…哎啊,當我把眼睛放到EVF窗前,還真有點.. <囧>
EVF有點黯淡,畫素不足,色彩與實景有落差。

鏡頭手動變焦時,轉起來有點緊,需稍微用力,不太習慣。

淺景深表現嘛,其實OK啦,和入門DSLR kit鏡幾乎差不多,
和我的V3相比,背景霧化很容易便可召喚出來。(廢話)


===================== Nikon D50 ======================


在同樣位於地下樓的數碼e電園試用,
禮貌詢問後,店員也很有誠意的把展示機拿出來讓我玩玩看。

有鑑於對R1 EVF的些許不滿,立刻先注意觀景窗表現。
可視面積與R1 EVF幾乎一樣。不知為何稍微偏黃,
但貨真價實的光線,終究比EVF自然且細緻多了。

搭配18-55mm kit鏡,當然比大比遠都明顯不如R1,
拍了幾張可愛的大眼睛店員美眉(她有點害羞 XD),
kit鏡的人像淺景深其實也沒比R1優秀。

鏡頭轉起來沒有R1這麼硬,轉動時較輕鬆。
(我在說啥啊,完全沒專業術語字彙庫,抱歉 XD)

在試拍時,或許ISO設定較低,或許kit鏡光圈終究F3.5起跳,
總覺得拍攝成功率稍低,很多張居然都糊了,
即使操作我自己的V3也極少出現這般現象,讓我暗暗吃驚。
(或許我以前太少摸單眼吧。R1的拍攝成功率真的比較高)


===================== 主觀感想與疑慮 ======================


和Sony DSC-R1比較,Nikon D50給我的初步印象,
是中規中舉,可是…

在試用D50時,我感受到一種無法言喻的滋味,怎麼講,
這就是單眼的迷人之處嗎,
對焦速度讓我是這麼隨心所欲,按下快門瞬間的輕聲喀擦,
彷彿相機成了我身體的延伸部份。反璞歸真?

R1功能強大,但在使用時感覺,
相機是相機,我是我,少了種人機一體的奇妙感動。

純以操作感而言,我可能會選擇D50吧,但對鏡頭開銷我有些擔心,
會對R1有強烈興趣,便是由於我不想,也沒能力玩鏡頭,
希望能一次花25k-30k左右,以後不再繼續買甚麼了,專心拍照。
頂多再買個大光圈定焦鏡吧。

個人需求:光圈大 > 廣角 > 望遠
因此,鏡頭方面…各位可以給我甚麼建議嗎,
該不該買單機版,然後再補幾千元買到表現不錯的鏡頭?
2005-12-24 14:04 發佈

oscar210 wrote:
kit鏡的人像淺景深其實也沒比R1優秀。


使用了D50之後發覺,要達成人像攝影淺景深的首要條件或許應該是焦距
而不是光圈的樣子

DSLR以其大尺寸感光元件的優勢,只要把焦距比調整對(在我用的話,就是把我的
SIGMA18-200拉到100以後的焦段對準要拍的人,然後半按快門對焦,就會輕易得到
淺景深的人像,)即使當時光圈關到11也不成問題!


R1的感光元件也是超大的,光學變焦也夠,要達成淺景深應該不是難事的.

感謝paradox熱心提供意見還貼圖,
達成淺景深的條件可透過拉長焦段或大光圈,
然而請問您在使用望遠端拍攝人像時,
是否容易因光圈小或被攝者距離問題而經常遇到困擾?

畢竟光圈一小,所需快門時間長,手震機率就………
Oscar's Blog: http://www.wretch.cc/blog/oscar210
基本上,重點在於有多少預算
長焦長也會造成安全快門偏低:)
長焦段的鏡頭如果預算許可當然是買橫定光圈2.8的鏡頭

要解決這種東西有三種方案
1,犧牲畫質高ISO拼下去
2.買防手震的鏡頭
3.買防守震的機身

此處已經先假定你的手握持姿勢正確,而且有正常DSLR使用者的握持水準了,這時候咧
基本上就算是長焦端的200mm(中長焦段大概都是70-200這種鏡頭)也可以在防手震系統的輔助下
達到1/30-1/20的握持水準

如果預算有限,那就不用看了,D5D敗下去,再去加一隻SIGMA 70-200EX DG應該是最省錢的選擇
因為NIKON版本的也沒有防手震,N家版本的只能敗小黑五,因為....18-200VR這隻的光圈更小
所以景深也會更不明顯,如果講究淺景深的話,那就只能這麼玩低

不然就買定焦鏡吧,NIKON的85F1.4敗下去,大概比SIGMA的70-200還貴
--
要比較省錢,那就敗KM D5D,要方便,敗R1,要可以看到的鏡頭多,那就敗D50
不過鏡頭多,不表示你會買或是會需要買就是了

oscar210 wrote:

感謝paradox熱心提供意見還貼圖,
達成淺景深的條件可透過拉長焦段或大光圈,
然而請問您在使用望遠端拍攝人像時,
是否容易因光圈小或被攝者距離問題而經常遇到困擾?

畢竟光圈一小,所需快門時間長,手震機率就………
用慣dc的人,剛接觸dslr都會有一陣的陣痛期,因為拍攝姿勢和構圖感要重新適應,建議樓主買d50單機,加配18-70這支鏡頭,18-55這支蠻鳥的,很多人買來就賣掉了。
小弟的攝影日記簿 http://tw.myblog.yahoo.com/tinyallen-photo
其實D50附加的18-55MM是已經很不錯的鏡頭!

看http://www.kenrockwell.com/nikon/1855.htm
。。。
It has less barrel distortion than the 18 - 70 mm lens at the 18mm setting. Even the $1,500 17 - 55 mm lens has almost the same distortion at 17mm. At 55 mm this cheap 18 - 55 has no distortion while the ten-times as expensive 17 - 55 has visible pincushion distortion!
。。。

oscar210 wrote:
然而請問您在使用望遠端拍攝人像時,
是否容易因光圈小或被攝者距離問題而經常遇到困擾


這裡的前輩建議的很中肯,我也覺得很受用!發表文章的大大可以參考的

至於我看與被攝者距離還有手震這件事,有位站上的前輩說的好!(忘了是哪位)
1.請用腳當三腳架!-移動雙腳就ok了 +2.雙手多訓練就能了防手震啦!
其實不一定可以靠近到很接近的位置就是了.所以中長焦鏡有其必要
(至於你的第一句應該是用腳變焦才對吧:P)

雙手多訓練可以防手震,不過別忘了,即使多訓練,但是不表示AS,IS,VR,OS等機制沒有用
防手震系統有趣的地方在於,當你有個尚可支撐的依靠的時候,防手震系統可以讓你保持更高的穩定性

另外雙手多訓練,在某些角度是沒辦法克服低,例如朝上45度,這樣的姿勢下,不論是哪種的握持方式
都沒辦法保證一定OK,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平常手不會太抖加上防手震機制有正常運作中
(雖然小弟手不算超穩,不過對於穩定度還是有點自信的)

防手震和腳架並不相違背,例如進入國外的教堂或廟宇,如果你敢架起腳架來,相信當地的管理者立
刻就會把你轟出去
最後還是要強調,防手震非萬能,不過可以提供額外的"保險"
低快門拍攝的時候,注意一下自己按快門會不會手震吧:P,防手震機制也是可以順便把這部分補償回來低
--
防手震最好搭配連拍使用,效果會更好一點

paradox wrote:

這裡的前輩建議的很中肯,我也覺得很受用!發表文章的大大可以參考的

至於我看與被攝者距離還有手震這件事,有位站上的前輩說的好!(忘了是哪位)
1.請用腳當三腳架!-移動雙腳就ok了 +2.雙手多訓練就能了防手震啦!
D50 的 18~55mm kit 鏡真的銳利度不夠,而且,如果你常常拍,很快就開始鬆鬆的了。

阿西摩剛入手的 二手 D50(前一手只拍過 209張)到我手上,我到現在拍了一千多張了,結果 18~55 kit 鏡,感覺有點比剛拿到的時候鬆動....

不過就看朋友怎麼看 DSLR了,如果只是買 D50 來當 “高階的 DC" 使用,那 D50 kit 鏡不錯了。但是如果朋友想要學習攝影,想要玩攝影,那建議買的時候買 D50 機身,然後直接上 D70 kit 鏡,你會愉快些。

拍人像的話,Nikkor 50mm f1.8 定焦鏡很超值唷!
放一張今天在車展拍的,Nikon D50 + 50mm f1.8


稍微調了一下 curve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