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當事人想要的功能很簡單,只是用了一個專業名詞,而導致出現這麼多的討論。
我不是一個熱心的人,但當中所提到的功能卻是我這次買fuji F20的一個心路歷程。
我以前第一台相機nikon cp4500拍出來的畫面之好,隨便人去拍都可以把畫面拍得像雜誌上的風景照。相信擁有這台的人都還留著用吧。可是他的開機速度、對焦、、、所有速度都慢,還管甚麼快門遲滯。所以後來我買了panasonic FX7(不是fx07)用起來速度就快多了。而cp4500我就送給我姊了。因為這樣才有理由買第二台相機。現在我很想要將cp4500要回來,但覺得很不好意思就沒有要了。
可是fx7相機或是當時多數的相機都有一個缺點,iso值很低,雜訊很高。所以用了這一兩年,還有學校使用的sanyo J4,常常在做簡報時,沒甚麼燈光,只有一點點燈光的情況下,所拍攝的照片臉都花花的,都不能用。或是在夜間室內的場合也是如此。所以那時就一直想要找一台這樣的相機。
當時想,聽人家說,買光圈大的相機進光亮比較足,那時找到一台光圈大的相機,我買中古的,panasonic lc-40,光圈夠大,但是夜間拍攝雜訊一樣慘兮兮。
後來,從數位視野中找到雜訊低的相機介紹,fuji F30。強調高iso,低雜訊的相機。
當時仍在猶豫是否該買這樣的相機。因為自己很想進入到dslr的世界,但是自己很懶惰,有時又常常忘記帶相機,最常用到相機的場合仍然是出去玩,或是會議的場合。因此分析後,發現最適合自己用的應該是便宜的消費DC。
但是那時已經有fx7,又沒事搞了個lc40來。想要讓老婆同意購買這台當時還1萬多的相機似乎有點困難。後來沒多久又出了F20。
但是當時岳母剛好想買這樣的相機。去博愛路結果F30缺貨,聽從店家建議購買F10,用起來也差不多。
就這樣猶豫之間又過了半年以上,連f31fd都出現了。f20價錢越降越多。水貨一台降到台幣5千多元。當時就下定決心,背著老婆偷偷買了。買了之後就放在學校用,後來拿回家用老婆還好沒說話。只是在外人面前都會提一下。確實雜訊很低,而且開機速度快,從看到想要拍的畫面到拿出來拍攝完,才幾秒鐘的時間。可是它卻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畫面假假的,當然不是每張都如此。我想這是因為fuji這家公司所出的相機都會刻意去修改畫面,尤其低雜訊的畫面其實就是將雜訊的點以附近的點來代替,所以低雜訊的畫面都會模糊一些,這當然不是專業攝影師要的。但是我覺得對我而言卻是非常合用。因為我要的就是有畫面就好,而且還能清楚看出是誰。至於要到能清晰看到每條紋路、、那就不是平常人需要的了,尤其通常我們也只洗4*6相片,已經相當夠了。
我曾經試過用去除雜訊軟體來和F20的照片相比較,感覺上是比去雜訊軟體好一些(當然這只是個人感覺,完全沒有很專業的比較)。
每個看我們出去玩的照片的人也都讚不絕口,因為他們通常每張照片都只花幾秒鐘看,現在照片那麼多,誰會認真看。所以細節處大家是不會去注意到。
至於當事人提到的問題。我想從看到想拍的畫面到拍攝完成來分析
流程如下
看到畫面->猶豫->拿出相機->開機->調整拍攝模式->對焦->快門->儲存->完成。
1.猶豫的時間不定,有時等猶豫時間結束畫面也沒有了。
2.拿出相機的時間我現在測試約5秒鐘。我還會將套環套在手上。
3.開機,請看原廠數據,現在的相機好像都在一秒以下。再低的時間我想沒人有感覺。
4.調整拍攝模式的時間約十秒左右,通常我都固定在手動模式,將閃光燈關閉。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適用的,所以這個時間有時可以略去,但是因為這台會針對各種場景作調整,所以想拍出好結果(不是好照片)要多試試各種場景。像我這次去桂林拍岩洞最常用美術館模式,如果要拍人物就要換回來再加上閃光燈。
5.對焦,輕按快門,數位相機會對焦一下,這個請看原廠數據,這台好像也在一秒以下
6.快門。這也要看原廠數據。我的感覺是,如果iso也調高了,亮度仍不夠,而使得快門秒數增加,那就不用拍了,畫面通常都很模糊。因為我很懶得帶腳架,只靠手扶。我用這台的速度是從快門到儲存完成約3秒時間。(原廠應該也有更詳盡的資料)
7.儲存時間就是相機從ccd擷取後相機內晶片處理後轉存成jpg到記憶卡時間。我以前那台cp4500就是因為存取太慢才會不想使用它。這台的記憶卡是用H卡,時間應該算快的了。只是在讀取時,偶而出現讀取錯誤。而讓照片消失不見。
從這個流程來看,完全沒提到"快門遲滯",因為我不是專業玩家,沒辦法使用到這麼專業的術語,只是純粹從自己使用的經歷來看。
所以拍到那種稍縱即逝的畫面只能隨時準備好相機,靠運氣拍。我有一個朋友,以前為了拍自己的小孩,買了3台olympus u-mini 的傳統相機,那時也算便宜,一台2000元即可買到。這台的效果也算不錯。隨時放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隨時拿起來即可拍攝。
現在的消費機,多半也是一直朝這樣的方向在走,高iso、低雜訊、防手震(怎麼防都不如自己不要振),開機快,拍照速度快。所以雖然我只是拿f20的使用經歷來看。其他家的相機大概也八九不離十。
我以前也想買ricoh GRD,這種比較專業的相機,可是我不是很了解它的用途,通常都是有了DSLR的人才會買它。而且它的價錢20000元大概會讓我老婆一整年不跟我說話。因為她自己省吃儉用想早點付房貸,我卻常常在想買這些東西。但是說真的,看了這些專業相機拍的相片,會覺得f20簡直就是台垃圾,可以直接丟掉算了。
但是適用性的問題,其實它已經是相當好用的了。
fumihiro_yu wrote:
我之前還蠻喜歡拍 "...(恕刪)
用DSLR跟小DC的差別就是這樣,從觀景窗裡面看到想要的畫面時,
按下快門得到的照片跟剛才眼睛所所看到的幾乎一致,但是小相機反應就沒那麼快了,
在拍攝技巧上,透過先行對焦或手動對焦的方式至少還是可以改善一點點,
不過現在有些小相機連拍速度也不慢,所以拿起來連拍也是增加命中率的方法,
至於說非預期性的畫面突然出現想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拍下,那用小台的的確比較困難。
elase wrote:
DC還是有光圈的.....(恕刪)
可是我先前的意思是,
如果在使用DC時, 已經半按快門鍵對好焦, 也得到曝光值正確的光圈和快門值,
而DC並沒有真正的反光鏡這些東西, 那在我從半按快門鍵到完全壓下快門鍵,
DC是否還有必要清除CCD上的影像呢?
若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必要去清除, 那DC的反應時間應該沒道理比DSLR慢才對吧?
我會使用到這種拍攝方式, 通常是在拍人家吃東西時咬下去的第一口,
因為我事先已經知道人家的嘴巴在哪裏,
所以不論我是使用DSLR還是DC, 我都已經半按快門鍵, 也已經對好焦,
快門值和光圈值也早就已經利用自動或手動設定好了.
這個時候我要做的, 就是等人家咬下手上, 或叉子上, 或筷子上的食物.
重點是我只要第一口咬下去的畫面, 所以只要第一口剛咬下去的影像沒有抓到的話,
後面第二口第三口的分解動作再多張也沒用. 因為我要的只是第一口.
如果不把先前對焦及得到正確曝光的快門光圈值的時間算進來,
不知這樣DC是否還有必要清空CCD?
若沒有必要的話, 那使用DC也是很快啊~

半按快門 AF驅動(如果AE開啟的話,還有AE、AEL運算)
反光鏡上翻動作啟動(black out....觀景窗影像消失)
光圈葉片縮至定位
快門第一簾幕啟動(以焦平面快門簾幕為例)
感光元件曝光
快門第二簾幕啟動
反光鏡復位(black out 結束....觀景窗影像出現)
快門充電、光圈葉片打開
準備下一張拍攝作業
其實聞聲兄一開始提到SLR/DSLR的反光鏡動作,的確是造成整個拍攝行程拉長很多的主要原因。這種【反光鏡遮蔽】(Black out,日本的Capa雜誌把它叫做【像消失時間】)在街頭速寫、運動攝影領域上是有影響的。更糟糕的是:反光鏡遮蔽住你的視線時,剛好是拍攝的那一剎那!
另外還有一個元兇是電子化。這包括了AF、AE、閃燈TTL在內的程序曝光,有時候因為現場光線問題,造成相機判斷失準、鏡頭迷焦,快門根本沒辦法釋放,更別說快門時滯了。
這樣看來,沒有反光鏡的隨身DC,使用的又是鏡間快門,拍攝行程中所產生的快門時滯是否佔便宜?從廠商公佈的數據來看,有不少機種的快門釋放反應時間都低得驚人!個人猜測這可能是鏡間快門的反應夠快,所以S2的時滯很低,廠商為了數據好看,也就【只公佈這一段數據】。不過......在一般拍攝模式(P)下,按下快門鈕後,DC無可避免地必須要先完成AF動作後,才會釋放快門,而紅外線AF效率可能低於相位差AF,步進馬達的驅動力不夠威猛,逐漸逼近焦點的對焦行程到底花多少時間?從Dpreview上面觀察到的數據,似乎並不怎麼樂觀。
比較起來,有幾種相機在【快門時滯】這個項目中就很容易脫穎而出:
第一種是解決反光鏡遮蔽問題:Canon對此推出的對策是 EOS RT、EOS-1n RS,採用固定式半透射式反光稜鏡來取代反光鏡,大幅減緩快門時滯。另外沒有反光鏡機構的RF也表現出色,採用RF機構的LECIA M系機身則沒有black out的問題。
第二種是去電子化:沒有AE/AF的干擾,使用機械式橫走布幕快門的LECIA M系機身,反應速度很快,更容易抓住好的攝影時機。最後一種相機大家可能會有點吃驚:那就是即拍即丟的【立可拍】相機!
過去曾在色影無忌站上找到幾張日本Capa雜誌(2004年8月)的測試掃圖,貼出來讓大家參考一下(只可惜還沒看到隨身DC的測試):


銀牙烈虎 wrote:
從Asahi Cam...(恕刪)
感謝銀牙烈虎兄的分享
小弟不才 也將知道的一些皮毛跟各位說明一下
先定義幾個名詞 S0, S1, S2, S3, S4
一般 DSC 業界的 S0, S1, S2 差不多每家的定義都一樣, S3, S4 差異就比較大
以下逐一說明:
S0: Preview
也就是所謂的預覽模式
這個模式基本上就是 DSC 最常處於之中的模式
正常的使用上面來講 指的就是眼睛開始看 LCD or EVF 來決定構圖
或是選擇功能啦 調整拍攝條件之類的動作
S1: Half Shutter
大部分的相機快門鈕是兩段的 (少數低階 CMOS 機種只有一段, 所以沒有 S1)
S1 指的是快門鍵按到定位 觸發S1訊號之後 整台相機準備完成
隨時都可以進入 S2 的狀態
大部分的相機 AE/AWB/AF 都是在這個階段做完
這段階段內 通常最耗時的動作就是AF
S2: Full Shutter (Release)
這段時間指的是快門鍵第二段被按到定位, S2 訊號觸發
然後相機開始動作一直到曝光完成的時間 (通常以不開閃光燈討論)
大部分的相機會至少包含以下動作
1. 清掉上一個 Frame 曝光的電荷 (Electronic Shutter Reset)
2. 切換 Sensor 曝光模式 (精確一點來說, 是切換 TG) 並開始曝光 ()
3. 曝光完成並關閉機械快門
接下來的 S3, S4 參考就好, 不同的廠商定義差蠻多的
S3: Image process
簡單來講就是將曝光結果轉成目標格式的時間 (JPEG or RAW or TIFF)
有些廠商會定義是曝光完成到 LCD 顯示 Quick Playback 的時間
S4: (我忘記這個的名稱了....

大部分都是指S3結束之後 回到S0 這一段的時間...
以前大部分都會卡在儲存檔案 造成這段時間很久
不過新的相機幾乎已經全面導入背景儲存, 加上 Buffer (也就是 DRAM) 也較大了
所以 S4 就相對比較沒人提了...
通常 DSC 上面討論快門遲滯 指的就是 S2 的時間 這段時間也叫做 Shutter Lag
其實在 DSC 上面 Sutter Lag 的原因跟 DSLR 有很大的分別
關於 DSLR 的部份 銀牙烈虎兄已經說明的很清楚了
以 DSC 來講, 其實關閉機械快門 機械快門本身的延遲並不會影響到 S2 的時間
原因是機械快門關閉的觸發點 是在曝光結束之前
並且 機械快門的關閉 也就決定了當次曝光的結束
所以必須精確的控制在一個曝光 Frame 結束的時候
DSC 上面 Shutter Lag 大部分都是來自於 AFE (Analog Front End, 簡單來講就是Sensor總成) 曝光模式的切換
這段時間基本上是逃不掉的...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必須要提出來討論的 就是 Frame Delay
大家應該都有發現 如果用 DSC 的話
把手放在鏡頭前快速的擺動 畫面上呈現的影像是會略慢於眼睛看到的手的動作
這個現象就是所謂的 Frame Delay
越早期的相機越嚴重 這其實也是另外一個 DSC 被詬病動作慢的原因....
拉拉雜雜講一堆
如果還有什麼想要討論 或是需要更深入解釋的地方
煩請提出 小弟時間允許的話 會盡量解釋...
^_^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