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大家認為"鏡頭防手震"比較好還是"機身防手震"比較好?!

KCLin0423 wrote:
為何防手陣一定要扯出砲鏡?
一般人帶個 24~75 or 105
跟家人出遊,遇到黃昏傍晚甚至想拍個夜景如果防手陣可以到 1~2 秒,然後可以不要帶腳架,這不好嗎?
又不是人人打鳥


為何防手震不能扯出砲鏡?

這個討論串不歡迎鳥人囉?

C家 400/500/600/800 全部都有防手震,討論這個話題把砲鏡扯進來,增加話題的廣度,我想是很正常的吧?


鳥人們也有生活隨拍的時候,我自己也很愛用 17-85 IS ,方便記錄。



www.cycliving.com
其實就兩種防手震的原理來看。

長焦鏡的確是相當考驗機身防手震的能力。

因為長焦下,手持晃動的距離真的非常非常的大。(可視角小)

以用500mm 端對準一隻鳥,在沒有防手震的情況下,在觀景窗內的偏差有可能會移動將近15%,如果感光元件的補償距離可以做到片幅 15% 以上,才有可能抑制這個手震。

如果是作在鏡身,由於可以作在比較前面,而且在鏡頭的前端感測到的移動應該也會比在機身來的大,或許會比較準確。

不過我認為最好是雙重防手震,鏡頭防手震後,再讓機身做一次補償,如此一來可能真的有可能做到大砲手持哪~



www.cycliving.com
印象中,有不少大砲鏡是手動對焦的...

好像還沒看到誰的範例是用:機械鏡(或是轉接)+機身防手振 的...
網路發言嘛... 多是隨便說說!別太認真..
Lanxlot5475 wrote:
為何防手震不能扯出砲...(恕刪)

當然可以把砲鏡拿進來講
NC都有出防手震砲鏡

但問題是砲鏡的重量是允許長時間手持的嗎?
既然最後的結果都是要上腳架
那有沒有防手震又有何差別呢?
洗積分洗到被砍光了吧 哈
Lanxlot5475 wrote:
以用500mm 端對準一隻鳥,在沒有防手震的情況下,在觀景窗內的偏差有可能會移動將近15%,如果感光元件的補償距離可以做到片幅 15% 以上,才有可能抑制這個手震。...(恕刪)


還有快門這個因素在,500mm的大砲和50mm的標準鏡,位移差十倍,不過安全快門也差十倍。
Lanxlot5475 wrote:
但是上腳架的鳥人沒有人開防手震(腳架不穩的別算在內)...


攝影我算玩票性質的菜鳥, 本來不應該多嘴的. 不果我還是很好奇, 抱著學習的態度想請教.

我個人沒用過真的好用的腳架蕓臺, 不過感覺郊區, 山頭常碰到很強的風, 比方說海風側邊來. 衣領都啪拉啪啦被吹亂拍打, 砲管這麼大的受風截面積, 被風吹產生諧震很容易想像, 不過若加上很好的腳架蕓臺, 可以不開防震嗎?我是很難想像有那麼好的腳架. 假設已經不是大太陽下了, 快門速就是有限.

大砲震重的地方比較嚴重是兩個,
一個是砲尾在震動,另一個是機身反光鏡及震動,(前題是整組為中心而言)
所以如果是風大的話,我們多會用長板把鏡頭及機身"綁起來",怎麼綁,每個人不同,
大概就像這樣http://blog.roodo.com/nashchou/archives/2709731.html
所以雖然有了機身防震or鏡頭防震,是不能單純解決大砲震動的問題的,
有大大題到雙重防震,這是最好的!!
不過,以上是指拍飛羽的狀況,
至於運動場上用單腳架架大砲,就沒人搞這些了,
因為運動場上的光線比較足,而且為了機動性,所以沒有拍鳥那麼麻煩了


ziv0225 wrote:

大砲震重的地方比較...(恕刪)


關於風大的微震, 感謝您的回答. 雖然從連結看我還是不很明白, 我會再以這關鍵字搜尋像這樣的blog, 不過你的回答也提供了相當多的訊息, 也讓我對那些腳架和雲臺增加些信心了. 謝謝.
腳架也很重要,不夠穩的話,頭重腳輕也是沒用的。
當初也想了好久,最後還是買五號腳!沒辦法!!
ziv0225 wrote:
腳架也很重要,不夠穩...(恕刪)


剛剛我自己發現我自己問題的盲點了.. 那就是我想問的那種風大情況, 好像其實很少會有鳥兒悠哉悠哉地讓你拍, 鳥站會站不穩, 就算窩在草地上, 羽毛也會被吹得亂晃(我是聯想到那種毛都還沒長齊的幼鳥啦). 好像除非懸堐上躲在洞穴稍微探頭的那種才不會被風影響.

我自己這問題其實跟本討論無甚關係, 上週六夜我在合歡山武嶺想長曝光拍星空 (我有關防手震, 我的機器熱躁點很多, 不過就是玩玩, 上週末合歡山的星空很不錯), 就是這樣的大風讓我懷疑有多好的腳架撐得住.. 後來外面待久了實在太冷, 躲到車子, 也想乾脆直接從車子裡對外面星空長曝光好了, 不過發現偶而車子還是會被風吹到晃動.

我想下次準備個帳棚可能好些.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