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今天,我們來聊白平衡~

謝謝 大家 我又學了不少了
白平衡實在有點難懂~~~
http://www.flickr.com/photos/gutzgutz/
想請問一下..

是不是當時的天氣是晴天的話..白平衡就選在"晴天"
陰天的時候就選在"陰天"~看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就選當時的白平衡
這樣拍出來的照片會比較偏向肉眼看到的顏色呢??

謝謝大家^^
我試著補充一些內容如下:

Labrador DAD wrote:
你應該是站在觀眾席,要燈光師將所有面光與頂光都打開,
此時是最亮的時候,顏色最多,
我記得色溫還會比舞台鹵素燈原先的色溫要高,
這時在著舞台上舉起白板對白...(恕刪)


通常比較專業的電視台技術指導(TD),會要求燈光師把"所有"燈打亮(80%~100%亮度)
因為不管棚內或舞台,通常會有面光/頂光/側光/背光/單點聚光......
這些燈具未加色紙前的色溫值約3200K左右(HMI除外,約5600K,如spot聚光燈)
燈具開的多,影響到的是流明(亮度),對於色溫的影響並不大,只會影響到攝影機的光圈值
兩具同樣色溫的燈具,投射到同樣的範圍,則色溫不變,流明(亮度)會相對提昇
除非在其中一到兩個燈具上加色紙,則色溫就會改變,流明也會因色紙透光率而有不同程度降低

Labrador DAD wrote:
一般而言,觀眾席正上方給的面光有一半都是不上色紙的,
也就是單純鹵素燈的色溫,
所以拍人物的臉,要以面光的顏色為主
拍場景,以你要拍出的效果來校色
(好比說,場景是冬天,你要以上過色溫紙的燈照在舞臺上之後的結果來校色)...(恕刪)


也不能算錯誤的說法,在我的實務經驗,這在一般演出比較常見,專業場合倒是未必
如上所言,因為大部分燈具色溫約3200K,所以燈光設計師常會加上"升溫紙"
主要的目的是讓畫面看起來比較像白天的亮,另一個目的是讓燈光的質感柔化
當然也會加上其他色溫紙,以營造黃昏/日出/室內/餐廳/PUB......等效果
至於人物特寫,通常都會有聚光追蹤燈(Spot Light)打光,色溫值約5600K
此時燈光師就會加上降溫紙(Color Temperature Orange/C. T. O.)
目的就是把色溫調降到與其他燈具接近,以避免特寫時產生色偏

另註:
一般在EFP多機攝影才會對白,因為導播會不斷擷取不同的攝影機畫面
如果不同攝影機之間產生色溫差異,那在畫面上會產生明顯衝突
單機作業時,常常會忽略對白的動作,除非色偏嚴重,不然後製也可以修回來
抱歉!小弟問一下,不是要對灰卡嗎? 怎麼大家都說要對白紙呀?
這樣不就還是會色偏?

beethobear wrote:
抱歉!小弟問一下,不是要對灰卡嗎? 怎麼大家都說要對白紙呀?


對灰卡測光的啦!就這樣!
小弟閒逛經過, 來補充一下色溫的概念

所謂的色溫
指的是在某一黑色基準元素(記憶中是一種黑色金屬, 不是很確定, 先進們有空幫小弟補完吧!)
在不同溫度(能量)的狀態下, 所散發出的光線顏色
通常 2800K 後為可見光範圍 (K 只是單位, 可不是 1024 喔!)
數字越低越紅, 越高則偏藍
因此

現場色溫 > 像機色溫 -> 偏藍
現場色溫 < 像機色溫 -> 偏紅

所以白平衡跟現場的亮度無太大關連 (但太暗或太亮都容易讓像機誤判, 所以也會牽扯某些測光問題)
而是與發光物體的性質比較有關

有關色溫的知識, 只是一種工具
讓你可以快速調整你要的感覺
至於要不要調整色溫呢?
很簡單! 照出來的畫面你很喜歡就不要調
如果不想要, 就趕快調整吧~

所以照像前最好就想清楚你要表達的人事物
並且稍微測試一下不同色溫的表現
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遇上很緊湊的狀況, 時機很寶貴的, 捕捉剎那才是重點啊!!
因為顏色萬一不對, 還是可以用後製調整回來的
如果真的差太多, 就給它大膽的調成黑白照吧! (偷懶的人專用, 本人不負責的~)
我的FB頁面 : https://www.facebook.com/vaderchen
大大~太酷啦!謝謝大大清楚的解釋,讓霧沙沙的我終於明白白平衡到底是什麼東東
這篇文章真是讓初學者了解的知識文

eason wrote:
前幾天我在準備埔里小...(恕刪)


哈哈,
感謝前輩的文字解說,
清楚易懂


kevin1211 wrote:
我覺得白平衡還是要看...(恕刪)


開版前輩說的是原理,
這是另一個主題,
屬於應用的層面,
依個人喜好,當然不一樣啦!
xxxxxxxxxxxxxxx
K10D在 手動調整白平衡上面花了滿多功夫的
不過網路上似乎沒看過這部份的分享(不好意思,圖好像大了些)
我覺得是滿好的一個示範

設定過程中,直接預覽白平衡效果



直接改色溫 K數



透過小方框選白色區域的 自訂(不需整個畫面白色)


不同設定下的微調





真得很有意思....

我之前用的 *ist DS 機身並沒有那麼多細部的微調功能
所以也沒有特別去研究

換 K10D之後,由於可以現場微調,幾次經驗後,
發現自己對於白平衡越來越敏感

更發現由於可以現場對著直接在機身上調,相片的顏色更順眼了
回去再後製實在很難精確知道,我當初眼睛見到的是什麼樣子

人腦對於什麼光線下,白色應該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並非一個固定公式
所以相機的自動白平衡,算得再準,公式再精確,還是會有 off 的時候
因為對大腦來說,基準根本不是一個定數...也不是固定公式
Who needs a lifestyle-statement SUV?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