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 wrote:
兄弟們,這樣說吧!
DSLR不能用LCD取景,是DSLR為畫質而做的非常大的犧牲。
原理是這樣的,所有的數位相機裏,都有一個叫光學感應器的東西,就是俗稱的CCD。
這個東西很麻煩,會發熱,一發熱就有雜訊。
要它不發熱,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不供電給它。
問題是不供電給它,它就看不到影像。這就是DSLR遇到的麻煩囉。
呵呵,你會買一台重1公斤、單單鏡頭就要好幾萬,然後畫質竟然有雜訊DSLR?
肯這麼折磨自己的玩家,九成九九都是為了要追求那個儘可能完美的畫質吧!
出門幾個鏡頭,好幾公斤都在揹了;一顆蔡司十幾萬都在買了…為的就是畫質!畫質!
那麼怎麼可能會為了LCD取景,而去讓畫質有雜訊?NO Way!不可能!吼!這是不可以的事情!
當你跨入DSLR以後,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做吃畫質像吃麻辣鍋一樣,欲罷不能!
DC的CCD當然也是有題訊問題!只是DC又不是像DSLR那樣以畫質為「不可侵犯的絕對優先」。
所以製造商就讓DC的CCD可以隨時把電開著,雜訊還是會有啦,但是反正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而且可以換來LCD取景的方便,當然樂得高興啊!
=============================
如果你有夜拍的需求,或是低光度拍照的需求,那麼DSLR可能是您唯一的選擇。
但是如果您拍照環境多半是光線良好,那麼PRO-DC在光線充足下,畫質並沒有差DSLR太多。
會有差啦,但是那個差距不是太大,如果是用DSLR配上太差的鏡頭,那麼說要幹掉PRO-DC可能會很吃力的。
其實很多玩DSLR的玩家,身上都還是會揹一隻DC。一般稱隨身機。
DSLR真的像是法拉利,中看不中用。拍出來很漂亮啦!但是真的不靈活。
DSLR在拍照可不是像DC拿起來就拍,那拍出來和DC差不多去了。
真的DSLR要上場,媽的,那個真的像是媽祖要出巡,光線、色調、構圖…全都要搞對了,才會開拍。單單要搞好前置作業,通常就要耗掉一大堆的時間。
拍一張最簡單的全家到清境農場,要拍出感覺,至少要搞它個三、五分鐘,拍個二、三十張。機車!人都跑光光了!
很多DSLR玩家的年紀都有一些了,老花眼、老腰…要看觀景窗。要不是為了質畫折煞人,誰要折磨自己啊!
DSLR不能用LCD取景,是DSLR為畫質而做的非常大的犧牲。
不止相機犧牲下去了,連老命都丟下去了。
知道這票笨蛋在想什麼了吧!歡迎加入喔~
不少DSLR玩家身上的隨身機,對畫質貓一點的,可能就是拿PRO-DC隨手拍。
有些就是既然要隨身,那就是給我小,可以放在上衣口袋,其餘免談。
即然連DSLR玩家都可以DC、PRO-DC當隨身機,那麼拍出來的東西,你信不過你的眼精,那也信得過人家專家吧~
erc 兄:
看完您關於 DSLR 為何不能用 LCD 取景的分析,小弟在此想提出一些淺見。
首先 DSLR 不能用 LCD 取景並不是一種『犧牲』,相反的若使用 LCD 構圖對 DSLR 而言
才會是真正的犧牲。簡單的說目前 LCD 反應現場條件的能力遠不如光學觀景窗精準,尤其
是反差大或者是複雜光線下的環境。所以就取景與構圖上的精確性而言,改用 LCD 構圖才
是真正的犧牲,並不是全然因為是畫質的緣故。
另外提到畫質,不少初入門的人有的一個迷思就是 DSLR 的畫質一定很好。Wel,這個看法
不一定正確。畫質可以從幾個角度來分析:是最終呈現在螢幕上的照片品質?還是 CCD/CMOS
擷取畫面的能力?後者 DSLR 或許因為設計的緣故,其 CCD/CMOS 的先天條件確比
consumer/prosumer 等級的 DC好,但是那只是影響最終成品的眾多關鍵因素之一。
小弟粗淺的以為完整的數位攝影 workflow 應該包含前製與後製。前製主要指的是拍攝的過程
,對光線、色溫以及測光的控制,這部份夾雜了攝影者本身的攝影經驗以及機身的因素。力求
完美的前製作業,是減輕後製負擔的不二法門。
其次才進入相片的後製過程。這部份小弟指的是:由前製作業得到的原始數位影像的再處理。
照片畫質的好壞,這部分也是關鍵因素之一。往往一些曝光不足或者是白平衡沒有設好的相片
,都可以透過後製作業加以修補。(數位相機的照片只要過曝就沒救了,因為所有的細節都已
經消失不見,沒有的東西當然不可能透過軟體救回來。) 經過後製之後所到的相片才是最終的成
品。
拉拉雜雜寫了一堆,主要是想向您說明影響畫質的因素非常多,您手上的機器只是眾多因素
的其中之一。DSLR 沒有使用 LCD 構圖除了歷史因素之外,不想犧牲構圖的準確性才是最
主要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