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疑問]APS-C與全幅式還有4/3的系統各差別在哪???

Randolph wrote:
FF機若能跌到5萬5以內
買氣就會很可怕了


這就像液晶電視價格下殺,
大家電視都越買越大,
但是較小尺寸的產品仍然有其市場,
只是佔有率的轉移。

當全幅一台來到五萬五時,
更小片幅的機器恐怕成本已經不到一萬了吧,
屆時差價看是要增加其它附加功能、或是拿來買鏡頭都可,
決定權還是在每個人手上。

對我來講,
我希望可以輕鬆背相機出門,
並保有最大鏡頭使用彈性及可接受的畫質,
這些是APS或4/3系統的利基點,
且是135FF如何降價都無法取代的。
從前底片機時代,8*10,5*7,4*5,120,135各有各的定位與用途,也有各自的市場.
現在的4/3也有類似的意味吧!

當年Leica採用135底片,很多人也持懷疑的態度,甚至到了1950年,大部分記者還是用Rollei的120雙反機.但是到後來,135卻成為最普遍的系統.

4/3若能掌握輕便的優勢又兼顧到可接受的品質,應該會走出一片天吧.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Randolph wrote:
FF機若能跌到5萬5以內
買氣就會很可怕了


135 FF 如果能夠降到四萬元左右
鏡頭與機身的體積重量還能跟 Olympus 看齊 (最好是Olympus OM機身大小)
那我也想來收藏一台

一機三鏡不到一公斤耶~
E-400 + ZD14-42 + ZD 35 F3.5 + ZD40-150
ddcatt wrote:
這就像液晶電視價格下...(恕刪)


我不認為如此, 當感光原件成本下降達一定程度時, 135FF的感光原件和APS大小的價格差異就不大了, 成本可能只是20000和5000的差別,
這時佔價格比重最大的因素反而是在機身用料和功能上,
NIKON F6底片機也沒感光原件, 一台要6萬元, 而F80 底片機不到2萬元


"當全幅一台來到五萬五時,
更小片幅的機器恐怕成本已經不到一萬了吧"
我認為不會這樣, 因為機身成本還在
julien wrote:
...
而live view更是在各家幾乎相同的DSLR中走出不同的路線..
...(恕刪)


我很懷疑拿200以上長鏡頭
用live view手持拍攝姿勢是否還能保持穩定

此外連續用live view是否會讓感光元件產生熱躁?
也是我考慮的因素之一

因此即便使用具備live view的DSLR,我還是會用觀景窗取景,以傳統姿勢拍攝

ddcatt wrote:
您講的這些透視的效果...(恕刪)


廣角鏡和望遠鏡
除了本身鏡頭設計不同
要得到等同視角
攝影距離也不會一樣

所以得到等同視角後
其壓縮感或透視感也不會相同
Leica M240,21/1.4,28/1.4,35/1.4,50/0.95,90AA
ruby6436 wrote:
我不認為如此, 當感...(恕刪)


這種事很難說啦,
畢竟成本結構是最高機密....
許多時候真正的材料錢並不高,
定價根據的是研發成本及產品定位。

F6與F80,是否其差價全部反映自機身的成本差異,
倒也未可知.......
我想表達的是,
全幅降價一定吸引更多人投入,
而其它片幅只要找到其利基市場,
也就有它存在的地方。
perahia wrote:
廣角鏡和望遠鏡
除了本身鏡頭設計不同
要得到等同視角
攝影距離也不會一樣

所以得到等同視角後
其壓縮感或透視感也不會相同


這件事很難明瞭
既然視角相同
又怎麼會攝影距離不一樣?

壓縮、透視感覺
本來就來自於對物體距離的遠近差異
既然站的位置相同、視角也相同
得到的透視感就應該相同阿~
450 wrote:
這件事很難明瞭
既然視角相同
又怎麼會攝影距離不一樣?
(恕刪)


如何得到等視角?

換焦長短的鏡..

後退..
yuanleex wrote:
如何得到等視角?

換焦長短的鏡..

後退..


後退並不會改變視角
視角是多寬就是那麼寬

但是不同片幅要得到同視角
本來就是接不同焦段的鏡頭才能達成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