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討論]SLR對DSLR的優勢到底是甚麼?


Cudacke wrote:

http://www.clarkvision.com/imagedetail/film.vs.digital.1.html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cameras/digital-view.shtml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essays/Cramer.shtml

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tutorials/understanding-series/res-demyst.shtml



銀牙烈虎 wrote:

謝謝你提供的情報,你實驗所用的KODAK底片,應該是實驗室專用的專業底片。
先不理一些負面的評語,其實的確有超高解析度的135專業底片存在,目前除了
大廠之外也有一些像是Gigabitfilm底片(Agfa Copex Rapid AHU):

德國 Gigabit Film

Gigabit發的新聞稿

底片解析度的測量,如果使用實拍解析圖的方法,得到的結果會受到鏡頭、顯影液
種類、標準沖洗程序
的影響,和實際宣稱的理論解析度有所落差。

Gigabit film的135底片理論上號稱有600-900 lp/mm的解析度!不過實用上受到
環境因素影響,大約落在350-600 lp/mm左右(ISO設定在40時,使用專用藥
水,不透過鏡頭而是用印樣的方式測試)

不過解析度的數字高低,端看測試時所訂的標準為何。解析度數字旁附上的對比
1:1000,意指測試圖表上的半色調線條(一黑一白的對線)。因此,只要能
勉強辨識出來,也算進解析度的數字,成績會漂亮得多。但是現實界其
實很少這種有對比非黑即白的事物。也就是說,用這種底片來拍攝一般事物,
解析度沒辦法像拍測試圖那樣好。

一般的135底片解析度是還OK,超高解析度的底片還是有啦,Agfa APX
25、Kodak的Technical Pan也很不錯!可惜Agfa已經掛了....(冰箱中還有一些
APX 25說....)



謝謝諸位大大參予討論與交流知識,讓小弟本身及常爬mobile01的影友們都受惠
看完諸多底片與數位的解像討論,的確不免覺得模糊圓數位點距會有比較不完的測試
不論是底片數位化(135片幅乘上它的解析度多少lp/mm的),還是CCD或CMOS逆算成解像
(如1Ds MK2 4992x3328 的圖形除以135片幅會有多少lp/mm的) 的交叉討論下.
及一個是照片可以在底片可以找到實際對應位置,另一個是照片以數位紀錄該某矩陣的座標色相及明度等資料,CCD或CMOS所處理的是數位訊號並無實體相對應位置,過程中總有個難交接的環節
總沒一個完美答案.

135片幅的比較就如此轟烈的,更何況是數位機背與中片及大片幅的論壇
比"大"的來講,數位方面就小弟目前所知,phase one 推出的PowerPhase FX+
CCD片幅有驚人8.4cm x 10cm 可拍出 10500x12600的照片,當然使用這玩意兒是專業領域的
,天價般應該也不是一般人碰的
底片來講有Gigapxl Project (先前有人在mobile01發過文介紹)
片幅應用有到8"x10", 11" x14" ,寬景有9"x18"等

官網
http://www.gigapxl.org/

瞞有意思的,雖然自己不大可能用到,多多爬些文來討論也不錯
若資料有誤也請各位指正
sapin wrote:
底片來講有Gigapxl Project (先前有人在mobile01發過文介紹)
片幅應用有到8"x10", 11" x14" ,寬景有9"x18"等..(恕刪)



傳統攝影採用的底片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的人甚至自製底片和蛇腹相機,
底片大小隨意自訂...^^

手上的資料,目前最大的一台相機使用的底片片幅是1.4公尺 x 2.4公尺(4.5 x 8英尺)!
這底片是一塊玻璃感光板,製造時間是1900年左右...^^
(當然...使用上不怎麼方便就是啦......^^)

銀牙烈虎 wrote:

傳統攝影採用的底片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有的人甚至自製底片和蛇腹相機,
底片大小隨意自訂...^^

手上的資料,目前最大的一台相機使用的底片片幅是1.4公尺 x 2.4公尺(4.5 x 8英尺)!
這底片是一塊玻璃感光板,製造時間是1900年左右...^^
(當然...使用上不怎麼方便就是啦......^^)


忽然想到,只要一片普通玻璃板底片或是TAC薄膜塗上鹵化銀然後處理一下
就是一張底片了,可以大玩特玩發揮創意,自製底片的確是數位攝影體驗不到的地方
底片消失是遲早的事情
當職業攝影師紛紛改用數位相機賺錢的時候
底片就漸漸失去存在的理由了
(沒有那個產量,當然會停產收掉)
一堆專沖正片的店
現在的量不知道有沒有 2000 年的 10%?

以前拍底片
拍了一整天
收工送去洗
客戶不會馬上看到結果
現在有了數位相機
拍了馬上過1394進電腦
客人指指點點
說要這樣那樣
老實說實在很煩

SLR 對於 DSLR 的優點在哪裡?
對於做生意的人來說
大概就是拍照的時候客戶不會每拍一張
就一堆意見要你這個那個
以前叫攝影師
因為底片裝在神秘黑盒子
要經過秘密見不得人的暗房儀式
才會跑出影像
以後大概叫相機操作員了吧
搞不好客戶覺得他自己拍一拍好像也差不多
拿台相機不就按按鈕而已嗎?
服務業...客戶至上...唉...
sapin wrote:
小弟以科學方式來解釋...(恕刪)

附帶一提:小弟目前在研究全像,簡單說是用雷射來攝影,所實驗用的底片是KODAK,剛看到底片規格時,不禁打了寒顫...我一般在用片幅大概約是645(就6cmx4.5cm).
然而他解像度標示著 ">3000 line/mm" 是大於喔~老大,別看漏了...

=>其實>3000 line/mm解析度是理所當然, 因為參考光何物光的干涉條紋很細, 只好用高解析度的底片來記錄, 若要低解析度底片, 那拍攝物和底片距離要拉長, 曝光量要適當增加, 光學防震桌要特別加強, 應該就行了.

外賣的雷射貼紙, 應該是反射式彩虹全像片, 小弟沒拍過, 原理也忘了, 只記得參考光要改用可見光全頻譜的白光, 拍攝物改為已拍好的全像片重建翻拍.
銀牙烈虎 wrote:
謝謝你提供的情報,你...(恕刪)

底片解析度的測量,如果使用實拍解析圖的方法,得到的結果會受到鏡頭、顯影液
種類、標準沖洗程序的影響,和實際宣稱的理論解析度有所落差。


=>小弟覺得底片固然有鏡頭、顯影液種類、標準沖洗程序的影響問題, 但CCD/CMOS的問題也好不了多少.

1.底片感光面積是全幅, CCD/CMOS >50% 電子電路也需要面積.

2.底片每個點至少有三層紀錄三種光 ,CCD/CMOS 是用鄰近的三色分別紀錄組成一個像素.

3.底片是化學分子尺度是10負9次方米, CCD/CMOS是10的負6次方米. CCD要塞更多像數有物理性難題, 微鏡片尺寸, 感光面積太小, 熱雜訊, 量子穿隧效應等

4.底片的反應效率是指數遞減,光線弱時較CCD/CMOS有利,高亮度反之.
CCD是紀錄光電效應的自由電荷,但是電荷很難被精確量測, 要轉成電流訊號, 有訊號失真問題. 同時也有電荷累積飽和的問題,動態範圍較差.

若不考濾後續沖洗底片,轉數位問題. 小弟猜想按下快門剎那底片是比CCD/CMOS能紀錄更多光訊息, 至於數位照片可能比較漂亮, 或許是數位相機處理器功能太強, 美化了, 但正確性就要就很難說了.
umts wrote:
1.底片感光面積是全幅, CCD/CMOS >50% 電子電路也需要面積.

2.底片每個點至少有三層紀錄三種光 ,CCD/CMOS 是用鄰近的三色分別紀錄組成一個像素.

3.底片是化學分子尺度是10負9次方米, CCD/CMOS是10的負6次方米. CCD要塞更多像數有物理性難題, 微鏡片尺寸, 感光面積太小, 熱雜訊, 量子穿隧效應等

4.底片的反應效率是指數遞減,光線弱時較CCD/CMOS有利,高亮度反之.
CCD是紀錄光電效應的自由電荷,但是電荷很難被精確量測, 要轉成電流訊號, 有訊號失真問題. 同時也有電荷累積飽和的問題,動態範圍較差.

若不考濾後續沖洗底片,轉數位問題. 小弟猜想按下快門剎那底片是比CCD/CMOS能紀錄更多光訊息, 至於數位照片可能比較漂亮, 或許是數位相機處理器功能太強, 美化了, 但正確性就要就很難說了....(恕刪)


同意,個人是比較喜歡底片。因為自己在暗房中處理大尺寸的照片時,那種
感動和用電腦螢幕(我用19吋EIZO,還是比不上暗房實作的感受)有很大的不同。

CCD也不是不好,有許多特殊用途用CCD有其優勢。一般攝影的範疇,目前底片發
展可說已經到了非常成熟的地步,可惜的是台灣快速沖印競爭太過激烈,品質良莠
不齊,數位沖印浪潮又強力推銷,傳統沖印越來越朝向「純創作領域」發展了...
銀牙烈虎 wrote:
那種
感動和用電腦螢幕(我用19吋EIZO,還是比不上暗房實作的感受)


Eizo CG19?

換這款看看
21.3": NEC MultiSync LCD2180WG-LED-BK (SpectraView) 1600x1200 (4:3)

要價很貴就是了 $6749.99 USD
Blog: http://www.dplab.org/ DPLab Forum: http://www.dplab.org/deesBB/
小弟最近自己做過實驗..

底片機用的是 Contax T2 , 因為這台機子是t*蔡頭..身價也不凡.
拿來比應該也算 ok 才是..

DSLR 跟朋友借的 Pentax DL + Sigma 1-70

因為要到海生館拍室內..所以用 ISO400 底片
富士 ISO400 底片..


DSLR


另一個場景 1:1 截圖
富士 ISO400 底片..


DSLR


以下為兩家不同商家底掃的結果




我得到的結論是.. 高 ISO 下.. 底片要是沒縮圖..
應該是被數位給 KO .. 就算底掃機多爛.. 我覺得應該粒子也不會粗成這樣..

底片 ISO200 的效果也不怎樣..

我還有一捲正片..晚上去拿.在比較看看..

以我自己實驗的結果.. 我是覺得 DSLR 佔比較大的優勢..
色調方面.. 我也覺得如很多網友所說..底片的色調那只不過是底掃機的色調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