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色溫時2800K 和3200k 差了400度,因此如果您用:
在3200K 設定下拍攝 2800K 的東西,畫面會明顯偏紅
在2800 設定下拍攝 3200K 的東西,畫面會稍微偏藍
在高色溫 5200k 和5600k也差了400度,但無論您用
在5200K 設定下拍攝 5600K 的或5600K下拍攝 5200K東西,
都不太有明顯差異....
更高區段更不明顯,8000k和9000K幾乎看不出差別....
在接觸進階的白平衡設定時,大家不要只考慮主要"直射"的光,也要考慮到"反射光"....
對新手而言,白平衡不是"玩"的,而是要去學習"控制",能左右現場光源時,就以控制現場光源環境
為主(如室內打光),如果現場光源無法掌控(自然外景),那就去調整機器來配合現場....當您能夠
控制白平衡時,才能夠嘗試去"玩"白平衡來創造效果....
毛毛貓 wrote:
jeanny兄的回答...(恕刪)
回頭再提醒您一次,以"自設定模式"做對白,有一定的標準程序:
1,判斷出主體的主照明光源,在盡可能狀況下在主體的位置放一個白色參考體(如白紙),讓主光源盡可能平均分布白參考體上.
2,Zoom in到白色參考體上,盡可能占滿畫面.....
3,把光圈開成自動,把焦距調成模糊脫焦狀態....這兩樣步驟很重要!
4,按下啟動"對白"的鍵...至"ok" 或 出現"色溫值"....
某些DC 或 DV 的手動模式,仍有部分步驟是 auto 的,這種只能提供較簡單的"手動"功能....
說起來好玩....以前的機械相機什麼都要"手動",所以"自動"是一種很先進的"功能".....
現在的相機什麼都是全自動,結果"手動"變成一種"功能",還得高級的機型才有的....
每次在跟人談到 自動對焦,自動光圈,自動對白,自動音量平衡....等等時,都要解釋為什麼要貴的機器,才會有手動調整的"功能",而且愈貴需要手動的地方愈多.....
jeanny wrote:
餐廳落地窗外反射進的陽光可能是7000K,前台櫃台有 5000K的日光燈,吧台前的投射燈是3200k,更內部稍暗的包廂桌上的燭光,可能只有1800k....這時候,您必須選擇了,您肉眼所見是一切色彩均正常,因為您的肉眼算是有一種極高效率的自動白平衡系統,可以瞬間在各種不同色溫值間判斷,甚至主動調整局部差異,因此您可以同時看見陽光,日光燈,投射燈,燭光,而且完全分辨出它們本身以及被它們照明的東西各自該有的色彩....但...機器沒辦法,它在一個畫面中,只能由您去定義一個值,即使自動白平衡也是選一個中間值.....結果,您可能發現窗外反射進的陽光是藍色的,投射燈有些過紅,而燭光下的人整個呈現不對的紅色系.....而且您會發現, 只要您想同時表達這四個不同光源,總是會有不對的....(恕刪)
請問當這四種光源總有不對的時候, 有什麼技巧能作最佳還原嗎? 由光線最多的當作主光源?
還是選一個光線混合的地方校正?
另外.....有時覺得同一張照片中, 靠近紅色的地方, 白色好像不是那麼的白
但是離紅色比較遠的地方, 卻又不會有這種感覺, 同樣也是色溫的問題嗎?
這篇主題真的是太經典了, 看了令人茅塞頓開, 感謝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