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片幅大小為何會影響高iso 的畫質?

taiwan168888 wrote:
控制一切變因,只有片幅大小差異的情況下,其實照出來的相片只差在裁切大小。

我懷疑會有一個問題
因為全片幅面積比APS-C大
所以全片幅邊緣區域會接收比APS-C更斜的入射光
而影像感應器上的微透鏡和phototransistor都對斜射光的接收和處理有其極限
假如全片幅邊緣區域的像數密度太高、微透鏡太小、phototransistor太小
將導致邊緣區域的成像不佳(亮度降低、色偏...)
所以Sony A7R對其全片幅影像感應器有特殊的設計
並不是只完全以APS-C技術把影像感應器的尺寸做到全片幅就好

(Credit: Sony)
http://www.flickr.com/photo.gne?id=

roachc wrote:
打個岔......您似乎寫反了!

煩指正,應該是如何才對?

byrianshih wrote:
FF 等級 APS-C 感光元件 GET ...(恕刪)


哈哈我去年此時還在用A99裝APS鏡...
回樓上的樓上的樓上,有些書上有寫:數位化後,鏡頭的入光須儘量垂直於sensor,和以前底片時代不同。所以以前的老鏡不見得適用於現在的數位相機。這是理論上,但實際上是否真的,口袋淺薄,無法比較。

另外,同樣的感測像素,片幅大表單顆感測像素大,受光面積大,訊號強。

熱代表著雜訊,熱上來,雜訊也上來。有個名詞:dark current可以參考看看。

同樣的感光像素,CMOS or CCD 面積越大,熱的密度相較低。

[訊號強(感光面積大)/雜訊低(熱密度低)]比自然比較好。天生體質好,後天不用太拼,表現就比較好了。

後天:指的是訊號處理、像素設計、訊號增益、雜訊抑制......

ISO越高指的是可在越小的入光情況下,訊雜比還能維持一定水準。
怎都沒有人提到感光元件最重要因素QE(光電轉換效率),跟讀出造訊?
熱燥除非進行B快門長時間曝光,不然熱燥對一般十幾分之1的曝光影響不大
以QE來說5D大概才20%轉換效率你說這樣高ISO會好到哪?5D2就高很多了有32%效率
意會著訊號不用放太大就可以達到5D相當一樣的ISO表現,當然噪訊直接少一半
5D3更強有40%它的噪訊更是5D2的一半,目前最強因該是D800用的那片有56%的轉換效率



感謝王烏魚大的資訊!!
我跟你一樣也相信熱噪應該影響不大,請問這光電轉換效率是去哪裡找的資訊呢?
feng wrote:
煩指正,應該是如何才...(恕刪)

SORRY!是我看反了

roachc wrote:
紅字部分我有不同看法...(恕刪)


確實,我的失言

總熱量高是必然

而我講的「集中」,主要是說熱量還是集中在感測器上

所以問題會集中在「總散熱量」是否足夠

兩種假設:
1. 總散熱量夠,因此大小晶片的熱量足夠散發,可以維持平均溫度
2. 總散熱量不夠,那大晶片因為總熱量高,累積熱量之後,溫度會比小晶片高

而無論上面那一種,因為大晶片所需要的電能會比較多,因此額外的CPU能量以及傳輸能量,另外還有供電能量都要提昇,在同樣的製作水準之下,使用大片幅感測器的機器熱能會累積較多


不過還是一句老話,目前幾乎無法驗證這些東西,因為實做上的難題,似乎沒有辦法找到使用同一個世代、同樣像素面積的不同片幅產品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拿D800的FX跟DX模式比高iso不就得了。

理論上來講D800的FX跟DX模式的高iso雜訊表現應該一樣。
但是問題往往在於你從什麼角度來觀察這件事實。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