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保護鏡的新選擇~~SUNPOWER TOP1 UV-C400(made in Taiwan)

Willien Chen wrote:
來吧....小弟這時..
"77的一片要快1700啊....比B+W 010 UV 的單層保護鏡還貴了

只是為了一個愛台灣的口號...說真的....小弟花不太下去"
.(恕刪)


B+W這塊至少也有1-20年了, 最早期無其他廠牌可抗衡,
那時我也是非B+W不買, 非大三元不買, 定焦光圈非1.4以上不買,
但已經這麼老了, B+W的新款也出來了, 只是更昂貴不少,
Sunpower 比它好也不奇怪, 話說我也買了4塊SUNPOWER了
濾鏡這東西對我來說和鏡頭一樣, 買太貴的捨不得用, 太便宜的又沒信心,
買單一型號的用就可以了
至於鍍膜, 也不用去質疑鏡框上沒印甚麼MC, MRC,
人家外包裝上也清楚註明多層鍍膜了

濾鏡我大概買過40塊, 廠牌大概有10種以上, 型號就更多了
B+W, schneider, nikon, minolta, zeiss T*, hoya, kenko, glittos,
S&K, Sunpower, TOKO, Marumi...我都買過
其實就是以保護為主, 其餘的我覺得還是要看鏡頭本身,
拍賣還有萬元以上的B+W UV金鏡, 難道裝了後鏡頭就升天了?


sunpower是好是壞, 我不清楚, 但大牌型號多, 其中也有不好也不便宜的,
台灣廠牌都拿得出檢驗了, 在無憑據下, 何必急著去否定它?
打了這麼多字,欠我的82mm濾鏡該寄給我了吧!
Willien Chen wrote:
小弟可能比較保守基本...(恕刪)




濾鏡銷售利潤很高,相信若有機會的話

店家一定狂推!!


個人不愛冒險

預算多就B+W、Schneider

預算稍少就Marumi、Kenko

亂買一通,後悔了又賣不掉

又不是錢太多...
公司都是自己測試差不多有達到標準後才會送SGS~ 機器誤差不知道是不是太久沒校正XD
至於透視率破百這個問題等QC有空在去問問~順便測測看DHG和PRO1D的數據


Vac wrote:
49樓的做法是最值得...(恕刪)
這麼多人提出一大堆質疑安定炮轟。 你們有多少人試過了嗎? 如果做得好,貴一點有何妨。 B+W,Heliopen等大廠牌買的貴是因為他們的產品用哪種成本值得那個價, 如果SP牌有那種品質和技術,為什麼不能賣那個價錢 ?
去年尾,我為了買Markins的一款雲台到湧蓮一趟,他們給我看過prototype,以當時我看到的的確除了耐用度看不出來以外,其它的好的UV鏡該有的特質(清晰度,已清潔,放潑水)都蠻優秀了。如果量產的品質跟我看到的prototype一樣而且價錢不會太超過的話。沒有理由不列入購買選項裡吧 ?
bryzz wrote:
這麼多人提出一大堆質...(恕刪)


很多人包括我,買東西就是不喜歡冒險

沒口碑、沒知名度,產品再好也只能孤芳自賞!


新品上市初期賣便宜一點,讓大家願意以價差做冒險成本

多了一些使用者後,若真的是物超所值或至少物有所值,自然就會有許多人推薦!

屆時不但不怕滯銷,在搶購潮造成缺貨後

新包裝新價格上市....

不用謝我,此法成功的前提是品質要夠水準!



有些專業光學是一般消費者所不瞭解的, 兩年前我公司接受委託代測幾款保護鏡的面精度校驗, 我們使用精密干涉儀量測鏡面, 結果出爐時看到客戶一臉不可置信的表情, 因為最好的是一片厚框的B+W, 可惜鍍單層膜, 其他待測物落差有大有小, 有的面精度跟家裡的窗戶沒兩樣, 我到現在還是很難理解, 精密拋光花掉那麼多成本, 卻配個單層膜.
好與不好, 其實可以看看國外評比, 因為歐美日儀器量測方便, 品質跟價錢不匹配馬上被掛在網站讓大家消遣
如果不用儀器, 肉眼根本看不出表面精度, 把鏡片切圓就拿來鍍, 跟兩面做精密加工, 從粗細磨到精密拋光是完全不同的成本, 後段鍍膜又是另一回事, 有些廠家喜歡推出短波切邊, 也就是將較短的紫光過濾掉, 像以前的L37或L41. 面對數位化時代, 數位相機內置UV-IR cut都已經把長短波濾掉了, 為什麼再加這一道? 我是有點不解. 因為這種帶通濾波器的做法也很傷成本, 所以多數廠家都會再推等級不同的多層抗反射膜, 由於一般平板玻璃都會吸收極短波紫外線, 加上UV-IR cut又擋掉一般短波紫外線, 所以各位看倌不用太擔心這個問題.
整體來說, 我只會建議沒鍍膜的別買, 如果是店家送的, 也別用了, 最少買個多層膜的.
這邊提到的幾點我之前也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我之前買保護鏡時也爬了不少文,很多都提到數位相機時在相機CMOS/CCD前面內建的濾鏡(是LPF嗎?)都有過濾紫外線功能,所以買保護鏡不必刻意找有過濾UV功能的,抗UV在底片時比較有用,所以我就買了好幾片PRO1D的PROTECTOR而已~最貴也只有一片B+W MRC,因為抗UV的都不便宜,尤其要買到抗UV400的更是超乎我預算~所以抗UV濾鏡在數位時代功能是作用不大的,不知道這觀念是否正確? 請指教,謝謝!
~

Vac wrote:
有些專業光學是一般消...(恕刪)

oab wrote:
很多人包括我,買東西...(恕刪)


便宜賣然後新包裝新價錢 ? 接下來人就會說“換個包裝就這麼貴還是台灣制,同樣價錢買德制的心理比較爽” 結果也不會比較好。台灣人的消費心理就是那樣再好還是本地貨,外國牌MIC也沒問題。
說不定SP先賣國外紅了才拿回來賣還比較好。
基本CCD/CMOS和眼睛, 還有底片, 所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CCD可以看到紫外和紅外光, 這些當然得濾掉, 加上CCD是由個別像素組成, 再細也比不過底片的感光粒子, 所以又冒出以前沒有的摩爾紋問題, 前面的問題, 我們就需要UV-IR cut的鍍膜去擋掉紅外和紫外光, 一般擋掉的紫外光其實已經很接近紫光了, 我們常說可見光是400~700nm, 其實許多UV-IR cut在400左右就砍了, 反而是紅外光比較好笑, 625~635可能就擋了, 所以許多改機的拿掉這一片UV-IR cut後, 都會發覺照片都偏紅了, 因為從635到700還是紅光啊, 通通進來了, 相機不知道, 當然會偏紅, 其實UV-IR cut是一路擋到1000nm, 也就是說, 拿掉的話, 近紅外光也都進來了.

再說後面摩爾紋的問題, 為了去掉這個數位時代以前沒有的問題, 只好靠LPF(低通濾波器)來解決, LPF是幾片石英膠合成的, 那UV-IR cut在那邊? 一般都在LPF的最外面, 我們看單眼相機裡面有一片看來好像鍍了紅膜的玻璃就是, 這片通常是鍍在Schott平板玻璃或直接鍍在石英上, 因為石英太貴了, 要是委外鍍膜搞砸了, 就會看到鍍膜和研磨兩邊吵翻天, 所以後來都鍍在Schott玻璃上.

所以說, 我不會去買那些短波cut的東西, 只是考慮到大廠的立場, 他們得提供所有完整的產品線, 包括底片機用家所需要的, 像L37或L41, 顧名思義就知道切到哪些波長, 這些影響有多細微? 坦白說我不瞭解, 只是, 所有鏡頭設計是不包含保護鏡的, 愛掛什麼自己高興就好, 原廠只保證什麼都不加的成像品質, 如果外加的保護鏡越接近"空氣", 就越接近原廠設計, 想要來點特效, 就要了解, 你要的是哪一種不一樣的效果? 如果不瞭解, 買了還是能讓我們感覺良好, 覺得有保障, 我會建議, 買了, 因為快樂和安心, 不是用錢買得到的.
bryzz wrote:
先賣國外紅了才拿回來賣...(恕刪)


好東西不寂寞! 好東西只有外國人知道? 成本不高(成本佔售價比例低)的產品要賣高價(72mm以下MRC UV的Y拍價幾乎都比公司貨B+W貴,於以下網友爭辯文中卻說"比德日便宜很多"??), 要先想辦法證明有多好, 還要很多人說好, 不是靠廣告自吹自擂就行得通, 花時間精力與網友爭辯, 毫無意義
http://www.yunglien.com.tw/news/new_show.asp?y_mun=81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