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疑問]APS-C與全幅式還有4/3的系統各差別在哪???

查無此人 wrote:
全幅、APS、4/3的不同點在於感光元件的大小
會造成在焦長轉換率的不同
全幅為*1、APS為*1.5(N/S/P)/*1.6、4/3:*2
以焦段來說:



4/3系統切入點為CCD與軟片的差異
軟片的感光面為平滑的平面
CCD的感光面有如砂紙般不平整
影響:
軟片不需考慮入光角度
CCD需直射入光,才不會有受光量的差異
因此:
4/3系統的設計乃是強調光的直射入CCD來做為賣點
所以:
4/3系統的鏡頭鏡片會比CCD大,以確保光的直射
而全幅系統(135mm)大多是感光原件比較小,就造成了週圍的光量較暗的情形

在感光元件的設計上
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如果相同的像素
感光元件的密度就會DC>4/3>APS>全幅
但密度高就會產生熱
造成了高ISO時的雜訊的差異
C家就是靠著CMOS和全幅的優點,得到了高ISO時雜訊表現最佳的寶座

個人推測在鏡頭的設計上
因為成像在感光元件的面積不同
使的最大光圈也不同
也就是一樣口徑的鏡頭時
感光元件愈小,光圈愈大
所以小DC也是有F2.8
O家的頂級鏡可以做到F2.0)


對CCD光線為何要垂直入射. E-system官方網站上有很詳細的解說
底片的感光顆粒受到任何方向的光線都可以感光
CCD卻必須透過感應器前端的micro lens集光才行
其實CCD表面比底片還平整多了
底片不會反光. CCD卻會
所以數位專用鏡頭必須考量CCD造成的鏡內反射問題

焦長轉換率其實只是一個參考而已
APS-C系統也有專用超廣角
43系統也有超廣角
片幅大小也許多少有鏡頭設計上的困難. 但是並非不能克服
鏡頭上的選擇並不是問題

43系統片幅較小
成像範圍小. 鏡頭可以做的較小隻
所以反向操作. 光圈做大點. 鏡頭做大一點. 體積重量也還可以接受
同理APS-c當然也可以做更大光圈的變焦鏡. 17-50/2.8就是這樣的產品

但是同樣的鏡頭不會因為片幅改變. 最大光圈就跟著改變
Anatomist wrote:
其實大家都忘了:
廣角鏡頭:會產生極強的空間透視感,用它來拍大山、大水才能突顯出縱深感。
望遠鏡:會強烈壓縮背景和主體間距離,雖然遠方背景已虛化模糊,但很容易就看出它"不尋常"的潛伏、貼在主體後方,十分有趣。


您講的這些透視的效果,
主要決定於鏡頭的視角大小及在那個視角下, 拍攝者採取的拍攝距離,
和鏡頭的實體焦長無關, 也跟片幅無關,
不管是什麼系統,
要拍出廣角的透視, 望遠的壓縮,
只要換上對應"視角"的鏡頭即可.....
任一家都做得到,
等效焦長的觀念其實就是等效視角,
方便使用者換算鏡頭焦段罷了,
沒什麼好騙人不騙人的....
馬克蘇 wrote:
拿35-100跟70-200比體積、重量,或許對吧,不過你買到的的的確確是「35-100」,而不是70-200
不過體積與重量差不多,因此,「輕量化」的優勢,似乎並不存在
而與APS來比,似乎又多了變數,因為等效焦長又不一樣了

先說明一下 我那篇回覆是針對「FF與小片幅間的優劣」

嗯 的確
我當初也是覺得不合理 35-100的焦段賣跟70-200差不多價
就製作成本來說也許不合理 不過對使用的消費者來說
我覺得去care這個不是很重要 甚至可說
non-FF的鏡頭根本就不該標實體焦段 應該直接打上等效焦段
打實焦沒什麼意義 看的到吃不到
馬克蘇 wrote:
Sigma的50-150也不是專門for 4/3,因此拿出來比較,顯得不倫不類

同上 那篇回覆是針對「小片幅」 不是只有4/3
只是想說APS有輕量化的優勢而已 廠商也用行動證明了這點

原廠所說的平行入光等設計在副廠鏡上也沒辦法套用
SIGMA所發行的鏡頭都是大家通吃 4/3的市場還沒大到可以為了4/3設計專門鏡頭
另 許多原本有廣角焦段的鏡頭 在4/3也是半殘(形容的可能不太適當)
最近廣受好評的sigma 18-50macro 在4/3上變36-100mm
最近DC.watch提到要發行28mm/1.8 在4/3上變56mm
這顆好像也是要價9k上下 卻只能當50mm/1.8用
更不用說接下來要發行的Leica 25mm/1.4 那價格我連想都不敢想
馬克蘇 wrote:
我承認,就某些方面來說,4/3有輕量化的本錢,但為了更大的光圈、更大的接環口徑、以及平行入光等設計,相對限制了整體系統的體積,換句話說,輕量化的籌碼並不多。


4/3並不需要做到跟DC一樣大,
但做得比APS稍小, 然後遠比135FF更小,
仍是輕而易舉的事....

您所言的詭辯問題,
其實並非如此,
4/3系統賺到輕量化最大的優勢來自於等效視角的換算,
同樣視角下可以用較短的實體焦長去完成,
其次才是比較小的成像圈....
所以焦長越長, 4/3鏡頭與135FF鏡頭的尺寸差異就越大!
而為了維持一定的畫質,
鏡頭的測試及設計標準是傳統鏡頭的兩倍,
其MTF是用20 lp/mm及60 lp/mm下去模擬的....
目前的問題是感光元件的畫素及解析力反而有點跟不上鏡頭....

最後是觀景窗的問題,
片幅小確實觀景窗就做不大,
但今年度將上市的幾部新機中,
我認為live取景將成為標準配備,
屆時2.5"甚至3" lcd拿來取景就輕鬆許多,
且可與OVF並用, 各取所長....
hitsuki wrote:
最近DC.watch提到要發行28mm/1.8 在4/3上變56mm
這顆好像也是要價9k上下 卻只能當50mm/1.8用
更不用說接下來要發行的Leica 25mm/1.4 那價格我連想都不敢想


畢竟變焦鏡頭的使用者比例遠高於定焦,
君不見APS系統出來那麼多年,
專為APS所做的定焦又有幾支?
幾乎都是沿用過去傳統底片時的鏡頭.......

4/3系統在定焦, 尤其是往廣角端的選擇很少很少,
原因是過去根本也很少這一類的鏡頭,
事實上定焦鏡使用的大宗卻是等效50mm以上的大光圈人像鏡,
這部分這兩年4/3系統已經漸漸補上來.....

但便宜的原廠變焦鏡頭來講,
光是14-45, 40-150, 再來個30/1.4就用到翻過去了,
再上一級8mm魚眼, 11-22, 14-54, 50-200,
再補個50/2或35/3.5, 1.4x倍鏡
我想已經能夠無所不拍....
中階鏡頭光圈全部F2.8起跳,
還能維持帶得出門的體積與重量!
超廣角本來就不難做, 難在變形控制
FF機和APS-C,3/4系統間的優劣,相關文章很多就不贅述了

個人覺得
全片幅的普及沒那麼遙遠
從Canon 5D出來就某種程度打破"FF機至少20萬"的迷思了
看看5D的銷量就知道,可接受這個價位的人還真不少
5D的後續機種相信也不會比5D貴
若加上曾推出過FF機的Kodak和Contax再投入
FF機還有向下探底的空間

Randolph wrote:
FF機和APS-C,...(恕刪)


我相信135FF或APS或4/3彼此並不衝突,
還是看需求及預算....
很多時候搬135FF出來並不會比較好或比較輕鬆,
反之小片幅在特別需要強調散景或移軸的場合也還沒有較佳的對應方案。

至於135FF的普及化問題,
雖不至於遙不可及,
但降到機身一部三萬以下,
恐怕也需要一點時間。
ddcatt wrote:
專為APS所做的定焦又有幾支?

Nikon好像只生出一顆DX 10.mmm魚眼
因為Nikon , Canon很明顯還是把目標放在FF市場
看這兩家的APS鏡根本沒幾顆就可得知
不過還是有生出幾顆好東西交差(17-55,12-24,18-200)
ddcatt wrote:
11-22, 14-54, 50-200

這三顆的確是好東西
4/3的High Grade級鏡頭都是很實用的鏡頭
不過可惜就是欠缺副廠支援
沒有像其他家有便宜的副廠恆定2.8鏡可用
ddcatt wrote:
(恕刪)
至於135FF的普及化問題,
雖不至於遙不可及,
但降到機身一部三萬以下,
恐怕也需要一點時間。

三萬...太摳了吧~~
現階段就算不是FF機
三萬也只買得到入門機種
中階機還是要四萬多(如30D)以上

FF機若能跌到5萬5以內
買氣就會很可怕了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