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疑問]APS-C與全幅式還有4/3的系統各差別在哪???

mansonliu wrote:
傳統135的全片幅因為周圍受光不平均,會造成畫質低落,
所以4/3系統就重新設計了一套感光元件和鏡頭。
但是這新的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不只比135的全片幅小,還比APS-C的小,
那這跟用傳統的135鏡頭接在APS-C DSLR上,只得到中間較好畫質的意思有什麼不一樣?


這件事的前提必須是
4/3的鏡頭設計與傳統 135 鏡頭設計是相同的
才會得到相同的結果

但是顯然的 4/3 鏡頭採用了遠心式設計方式 (Sigma的幾顆鏡頭是否亦如此,不確定....)
而傳統 135 鏡頭卻非如此
因此雖然 135 鏡頭中間畫質較好
廣角鏡邊角失光問題依舊存在


另外
4/3 跟 APS-C 的大小其實沒有差到那麼大
請看
http://www.wrotniak.com/photo/oly-e/sensor-size.html
ruby6436 wrote:
暗角在以前底片機就有...(恕刪)
不好意思,小弟我不才不懂什麼是FF,可否有大哥可以解釋一下呢?...感恩啊~
ayao2846 wrote:
不好意思,小弟我不才...(恕刪)


現在泛指FF好像是FULL FILM, 就是和一般135底片差不多大小的感光原件,
而APS大小是指以前沒發展起來的先進??底片大小, 事實上DSLR的APS比SLR的APS還來的小,
不過以NIKON DSLR的APS 的CCD面積比4/3系統的CCD面積比約為10:6,
但FF DSLR的APS 的CCD面積比4/3系統的CCD面積比約為10:2.6, 差了約4倍,
以我用SLR/n的角度來看, 我是看好FF DSLR的未來發展
在此想要向大家請教一下,不知道以下資訊對不對:

大家都誤已為O家(4/3)的鏡頭少…

其實在專為數位所設計的鏡頭上,
O家(或4/3系統)應該是目前出最多隻鏡頭的吧…

單Olympus自已出的4/3系統(zuiko digital)應該就至少有18支鏡頭,
還不包括sigma出的for 4/3系統出的鏡頭(目前買的到的就至少有5支以上吧…)
以及最近萊卡最近出的防手振鏡頭…

至於大家也常習以為O家的鏡頭貴…

其實,只要是好鏡頭,不管是那一家系統,好像價格都在同一Level吧(同樣貴…)?…
一分錢一分貨不是嗎?(N家C家的好鏡頭還不是都一樣貴…)
只能說O家都只出好鏡頭而已吧…

O家出的平價的鏡頭真的是出的比較少…
(只有靠sigma出而已,但其品質真的是和價錢成正比…)

O家在4/3系統上目前出過幾隻"神鏡",價位跟N家與C家出的"鏡皇"相比其實也是差不多吧?
(聽說N家與C家還有更貴的超級神鏡不是嗎?雖然那不是for 數位的…)

其實拍照最重要還是鏡頭後面那顆頭袋比較重要
不管是那一家的,
在數位時代,好像拍起來的結果都差不多…

我因為沒辨法忍受CCD會不小心著塵的可能,造成如有難得拍到的好照片會有暇疵的遺憾,
所以毫不考慮直接選擇O家!

但C家及N家的機身性能目前平均而言,好像都比O家來的好…
這也許是進階攝影好手比較關心的地方…

對於初學者,個人覺得,選擇最便宜的機身最好…
進入數位化時代,再好再貴的機身,降價都粉快…

只有好鏡頭價格不受影響…

當然啦,買什麼東西,心裏爽最重要!

選自已所愛,就用力狂拍…
管它是那一家系統…

其實大家都忘了:
廣角鏡頭:
會產生極強的空間透視感,用它來拍大山、大水才能突顯出縱深感。
望遠鏡:
會強烈壓縮背景和主體間距離,雖然遠方背景已虛化模糊,但很容易就看出它"不尋常"的潛伏、貼在主體後方,十分有趣。

大家都在比全幅裁切多少是APS-C、3/4...,卻忘了鏡頭本質所塑造的影像差異。

簡單說,買不起CANON EF85mmf1.2L的鏡頭,想說買EF 50mmf1.4鏡頭用於D30(APS-C)機身上,想要來個50x1.6=80就會有等效的結果,你覺得可能會真的是這樣嗎?
-->請用50mm鏡頭裝在底片機上拍一張人像,洗好照片(5x7)後再將周邊剪掉變成3x5,這樣照片就會和85mm鏡頭拍人物"一樣"緊湊且有主題凝聚力嗎?

50mm就是50mm,它不會因為照片小張了,就產生"壓縮感"如同80mm鏡般。

在我覺得,等效焦距都有騙人之嫌,起碼有誤導人之嫌。

我認為,凡是用35mm相機"傳統設計"的鏡頭,不管用於1x(幅)、還是1.3x, 1.5x, 1.6x(APS-C)都應用全幅的角度去看所謂的"廣角"、"望遠"會實際多了。
至於3/4系統,由於它的鏡頭是全新設計,故仍要實際去用,才能體會怎樣的"焦距"等同於傳統的廣角鏡(比透視感)、標準鏡(比均衡性)、望遠鏡(比壓縮率)
hitsuki wrote:
小片幅的優勢就是設...(恕刪)


這個嘛.....

有點詭調......

拿35-100跟70-200比體積、重量,或許對吧,不過你買到的的的確確是「35-100」,而不是70-200
不過體積與重量差不多,因此,「輕量化」的優勢,似乎並不存在
而與APS來比,似乎又多了變數,因為等效焦長又不一樣了

Sigma的50-150也不是專門for 4/3,因此拿出來比較,顯得不倫不類

我承認,就某些方面來說,4/3有輕量化的本錢,但為了更大的光圈、更大的接環口徑、以及平行入光等設計,相對限制了整體系統的體積,換句話說,輕量化的籌碼並不多。

而價錢,Olympus的高階鏡頭,相對其他各家的鏡皇,價格上也不相上下,因此要達到相同視角,同樣的景深依據,付出的金錢並沒有便宜到哪裡去

在鏡頭數目上,的確,「原廠專用鏡」以Olympus最多,不過別忘了,他是全新的系統,自己不多出點,難道靠副廠嗎?以APS系統來看,「原廠數位專用鏡」沒那麼多是可預期的,因為有太多FF鏡頭,太多副廠鏡頭可以用,根本不需要在短短幾年推出完整系列的數位專用鏡,數目並不是4/3的優點,品質與「專用設計」才是

說到這個,老實講,我喜歡E-1直拍出來的顏色,但那也要有良好的對焦、測光才行,問題對焦雖然準,卻慢,定光圈鏡頭素質好,不過太高價,定焦鏡好像只有一兩顆,光圈也不夠大,對我這個定焦狂,根本就死棋,加上大光圈廣角缺乏(好像有7-14,不過價格...且又不是定焦...),所以雖然我拿E-10一年,好不容易盼有個E-1,卻跳不過去......

Olympus的顏色都很有底片的味道,這是他的優點,其他廠牌拍的出來嗎?那就要看調校的技術了。至於雜訊,認為不重要的,當然就不重視,認為重要的,可能就看不過去了,我覺得不用在那爭辯說什麼「洗出來就看不到」「又不是每張都高ISO」,測試數據差,就是在某方面表現比不上別人,可以接受的人就會買,那就好囉

其他還有些零碎的,例如觀景窗大小(這...竟然還有人在爭辯這個,昏倒,對焦屏不是跟感測器差不多大嗎?怎麼觀景窗大小會跟片幅無關,真的是昏倒),就不提了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大家好像忘記4/3的最新成員E400了
史上最小的DSLR


(請注意,這是女孩子的手)

E400還是雙插卡設計勒(CF、xD)~還能做這麼小
相信大家應該能看到4/3系統當初承諾的輕量化正在慢慢實現當中
此外從超音波除塵到現在的Liveview
在在都可以看到Olympus正在慢慢打造出他們認為數位時代的單眼相機應有的樣子
除了發色外,我也喜歡他們這種精神
今年應該事4/3大放異彩的一年
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我的網誌,人客~緊來喔 http://swallowkog.filia.us/
銀牙烈虎 wrote:
我本來跟大家一樣,很...(恕刪)

這麼小的照片洗出來還能看出雜訊,果然是4/3的痛
基本上就連CANON的ISO 800我都很不滿意,但是沒辦法眼下除了CANON其他家的高ISO只有更慘,尤其是用軟體抹噪抹的像油畫像DC的~
太多時候拍照都需要ISO 800甚至以上,一堆已經有日光燈的室內照用ISO 800+F2.8大光圈都無法達到很安全快門,偏偏就連CANON的ISO 800也無法讓人很滿意,結果CANON的ISO 800已經算一票平民DSLR裡面最強的了~說時在我希望CANON趕快進步一點,把高ISO的能力再提升,這點我覺得比全幅重要很多很多...最好是未來階段的ISO 800的能力可以跟現階段的ISO 200看齊,這樣就實用多了。
,以前用N,就覺得高ISO畫質不濟,後來用C,覺得高ISO畫質是比不濟好但還是不夠用,其他家的~我不敢想
疾管局承認狂牛症在牛死3.5小時內才能驗出,證明台灣再檢驗無效!全世界僅美國阿茲海默症(常為狂牛症之誤診)為第7大死因!
呃~銀牙列虎兄是說“洗出來時看不出來有雜訊“吧?
我的網誌,人客~緊來喔 http://swallowkog.filia.us/
米粉 wrote:
呃~銀牙列虎兄是說“洗出來時看不出來有雜訊“吧?


銀牙烈虎 wrote:
我用ISO 800拍照,送FDI沖印放大 4.5 x 6的照片,相紙上幾乎完全沒有雜訊,細節也保持得不錯(照片是SHQ 直出JPEG,只用機身設定值)。


我想是你搞錯囉!米粉!幾乎是程度副詞,不代表絕對肯定...
疾管局承認狂牛症在牛死3.5小時內才能驗出,證明台灣再檢驗無效!全世界僅美國阿茲海默症(常為狂牛症之誤診)為第7大死因!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