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長期分享]DSLR的價值

好文章呀~~~推!!!
DC的確是有很多DSLR不能取代的東西(EX.價格以及機動性)
而DSLR的實力讓多少人跌進去呀~~~~XD
因為我也快跌進去了 哈哈
YeatsLuo wrote:
用心在攝影當然是一件好事。

一般人拍照,
或許內容未必能感動世人,
但總能夠為自己的生活留下紀錄。

至於器材的好壞,
以及按下快門的神聖使命,
彼此似乎不相衝突。

相信「慾望無窮」這句話是人性唯一的本質,
然而看到知名「器材魔人」總是得意洋洋的貼出一堆乏味的測試照,
或許我們都迷失了方向,誤解了「爽」的真諦。...(恕刪)


在下於您的文章裡發現了兩個訊息

其一是「一般人拍照,或許內容未必能感動世人,但總能夠為自己的生活留下紀錄。」
其二是「知名「器材魔人」總是得意洋洋的貼出一堆乏味的測試照」
猛見之下,是很平順而自然的兩句話
但其實,裡頭涵括了近來01爭戰的現象

個人因為朋友的關係,對DC的表現與了解還算過得去,也同時擁有DSLR
很清楚的知道兩種器材之間的落差與應用範圍
但是所謂的比較,一定有相當的定數與變數
部份器材會以散景攻擊拍不出散景的器材
部份器材會以功能攻擊功能較少的器材......
在器材的部份
什麼鏡頭的表現力能到何種程度?什麼DC可以符合您的需求?恭禧......01在這方面是專門的
但是......
什麼是美?怎樣的照片有感覺?很抱歉...01無法給你
所以知名的器材魔人所貼出來的測試照,不是不美,而是小弟尚未體會到
「這也許是他這一生的紀錄」
在這些器材的比較中找到樂趣,那些照片正紀錄著他發現與了解的過程,這...不是很美嗎?
就像是有些建築師超愛寫評論,卻蓋不出什麼能被評論的建築
但不能否認,我也在他們的文字裡,找到那被評論的建築美感
會覺得不美,大概是我們的立場不同、經驗不同、體會的東西也不同
這錯綜複雜的交織,產生我們對美的觀念
所以要討論到那個層面,我想,不是單單一個01能夠辦得到的

大概是小弟對這方面比較消極
作品的部份,我還寧願和認識的朋友們一起討論,而較少放上來
君不見「行動寫真」那區發的人快比回的人多了
而且回的十之八九是「啊...這不是哪裡哪裡嗎?我也去過耶」
我不能說這樣不好,因為「訊息」也是照片要傳達的一部份
就某方面而言,那張照片是成功的
但一個不被討論、沒有回應的作品,似乎還比放在個人的網路相簿還少人討論
同理,一個不被討論、沒有回應的層面,是鼓不起相對應的人寫文的慾望的...
.
.
.
最後,小弟為自個兒的小文下一個小結
只有用器材眼光看照片的人,才會看到皮膚的紋路、眉毛毛順的不整
只有用心看照片的人,才會看到照片的記憶與風華
看到「美」的照片,不用評論多說,心裡頭自然而然就會有一陣不騙人的吶喊
好美........(我個人是以起雞皮疙瘩來表現)
.
.
.
.
雜雜此言,大大離題,不知客倌了不了解小弟的想法?
Mobile01的會員水準真是與日俱下.......
我之前也是用DC的,但總是拍不出好照片,自從我用DSLR後,真的才能感受拍攝的樂趣,各種拍照、快門及光圈調整,
能讓我覺得DSLR才是真的在照像,雖然我是初學者,所以,用意以上大大的評論。
分享我的作品。
本日停電,全天無風,在悶熱的天氣裡,我被扒光了:
圖一、二:學步車找我代言。


圖三:給我冷氣,其餘免談,不然不代言了。

圖四:電怎麼還不來?
建築虫 wrote:
大概是小弟對這方面比較消極
作品的部份,我還寧願和認識的朋友們一起討論,而較少放上來
君不見「行動寫真」那區發的人快比回的人多了
而且回的十之八九是「啊...這不是哪裡哪裡嗎?我也去過耶」
我不能說這樣不好,因為「訊息」也是照片要傳達的一部份
就某方面而言,那張照片是成功的
但一個不被討論、沒有回應的作品,似乎還比放在個人的網路相簿還少人討論
同理,一個不被討論、沒有回應的層面,是鼓不起相對應的人寫文的慾望的...
.
雜雜此言,大大離題,不知客倌了不了解小弟的想法?

台灣對於照片的回應的確滿空洞的, 空泛的回答與回饋是很常見的, 我們並不講究具體詢問問題也不具體回應他人的想法與作法, 即使是訴求攝影的網站也是一樣, 總是看到MSN即時通似的一句評論:

場景.氣氛.色彩皆營造的相當成功...NICE!!
燈光設計~光影表現~model姿態~一流一
場景.氣氛.色彩皆營造的相當成功...NICE!!
光影與色調的呈現令人折服!!!................
好棒~光線,MD感覺,整體氣氛都超優~~~
光美好影~~意猶未盡~~精彩好作
水鐺鐺,,,,,,,,,,,,,,,,,,,,,,,,,,,,,,,,,,,,,

但是國外的攝影討論就具體多了, 與作者間反覆討論, Phil Douglis's Photo Gallery是我很喜歡的攝影網站, 除了學習作者的思維觀點外, 來賓的comments有時也很inspiring!

數位攝影時代讓許多人進入了高門檻的領域, 但是也讓許多人對焦在器材上, 而少花心思在美學修養上, Learning to See很有啟發作用, 段落標題Vision, not Technology 已經說明了一切, 文末也建議若干學習作業: 1. Looking at Photographs. 2. Looking at Art. 3. Attending a Workshop. 4. Taking Photographs. 因此僅僅是多照相並不會讓攝影能力提升!
用了單眼,開始覺得天氣有變化,月亮有盈虧,四季有交替,而生活有了味道
我也為了這句話加分
說得真好
買了單眼
才開始抬頭仰望天
只要你有想拍的欲望,我想你就會注意你的週遭變化,我想這似乎跟用什麼樣的機器因該沒有關係。只要有鏡頭有景觀窗或是LCD以及按快門的手,that's all you need to start "seeing"!! 學習著think before you take.. 自然而然對好景的靈敏度會隨經驗增加,就像打電動一樣,打久了會有點反射動作。
攝影對我而言是個興趣...
我喜歡去研究光圈.快門.光線的種種問題..
不過有時候總在偶然間看到了一些讓人覺得不可思異的景像時..
好想把它們給記錄下來...這時候手邊有一台小而美的DC也是很棒的一件事!!
DSLR太大台了...帶著隨身跑總是不方便..
我想DSLR和DC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唷!!
看用途吧!!
真的去拍照的場我才會帶DSLR..日常生活上下班..有DC就夠了!!
行動寫真區為什麼會回的人少?
小弟以為,貼照片的人並沒有表示態度,回應的人當然會先行揣測,多數人通常是沈默以對,有點交情的人、熟面孔則美言兩句,既不得罪人又不失禮

就小弟觀點,一個「專業」貼圖的網站,貼圖除了分享美圖,還可以求得批評指教,藉以增進功力,但一個「一般」貼圖的網站,「分享」性質多些,在分享的氣氛下,批評指教豈不是焚琴煮鶴?
人數少的一般貼圖站,因為人少,大多熟識的狀況下,可以有批評,可以多相互留言的互動,而人多的大站,就會出現不平均的狀況,喜歡欣賞美圖的人可能會對圖片素質好的留言鼓勵或讚美,比較閒的人可以慢慢看且都留言,標準高的人可能根本不會留言。

01的行動寫真以小弟來看,是屬於分享性質居多的貼圖區,人數又多,而且可能是「行動寫真」的關係,許多照片素質並不是很好,回應的人也少多了,其實也很正常。
敗家真是無底洞阿~
馬克蘇前輩說的我很同意(個人比較不習慣稱大大^^)

以下..(將消費型數位相機簡稱DC以別於DSLR,畢竟DSLR是一種數位相機、而數位相機的英文簡稱一樣是DC或DSC)
而我覺得~這世界是多元的~
我自己也是從DC才轉戰SLR最後進入DSLR領域
有機會的話也想切入120領域
器材是一種工具
車子汽車火車飛機船也是一種交通工具
工具是現成的~人是活的
工具~在客觀物理上也是一定有差距所在
而讓這些差距有所變化的是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所付予的
當然不可否認是..渡海時(沒有橋)一定要有飛行器或船
這點對車子來說是較弱勢點~但汽車可以爬山路~四驅車一台車開全台灣沒問題~
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工具會有不同的加分效果

就像
在講究輕便的場合~DSLR當然比不上DC與傳統傻瓜
在講究一些複雜光影變化下~全自動DC上的晶片的判斷、光圈快門範圍級數比不上DSLR
對於半自動具有手動功能的DC創作操作性較多~但一般無法直接放進口袋~體積略大~
焦段也因為DC先天的限制頂多多加掛廣角鏡與增距鏡有很大的限制~
對於半專業DC機

SLR、DSLR一定有其優勢~這是商品與市場上的區隔與定位
DC、傳統傻瓜相機在體積重量上有一定其優勢~這也是天生的~
就像小台汽車、機車在找車位上有一定的優勢一樣
需求不同~或價值觀不同自然而然會造成對某些物品或東西有較高的需求感與對個人的高利用價值~凡事都有利與弊有好處就有缺點~

這利與弊的背後~都有一定的平衡~當我們看一些前輩的佳作時~是否也是他個人努力背著器材登山或是很努力的找個景點~且很有耐心的待在原地等待最佳的快門時機~這是他個人的興趣與執著~拿一台DC給他~他也會努力把這台DC性能發揮到極致~

很多時候在說一件事的時候~大部份的人是以在大部份的場合所發生較高的或然率或統計值來舉例來說明~當然凡是都有例外~奇人異事很多~因此這是另外一邊的立場與事證~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起見~人與人說話時會以統計值或機率高的事物拿來舉例~如果沒有特別註明~因為每說一句話就得加句這些前言是很麻煩的~但難免會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下造成一次次的誤會~(當然不能完全排除或有人是有心說話)~再加上些價值觀、習慣等~這些議題就很容易沒有結論

消費型DC、DSLR、SLR、底片傻瓜我也都有~也因為我個人喜好與習慣~平時就是開車族~帶DSLR+包包去上班對我也不會造成負擔~一有空會自己去找點~特地去找點~因此SLR(或DSLR)常帶在身邊也習慣了~但是相對的對於通勤搭公車火車捷運等朋友~並不會想這樣做~加上可能還要負擔一台NB或是書包的重量等~這就是習慣問題~相信也有許多穿著時尚流行的女性朋友習慣提著小包~放進一台高性能高重量的SLR、DSLR、120卻是很突兀、不便的~更別說再來個腳架

另外~如是在晨昏這種高反差的場景~除非本題就是剪影~在消費機上無法異動光圈快門值下~要搖黑卡~要測亮部暗部曝光差幾格是較麻煩的~相信很少人只拿DC還另外帶個測光表吧?有些DC廣角端不到28~若只有3X光學機種~等效焦段可能只有105等~在某些場合下是不足的~
另外消費DC的內閃GN值低~只能直打~










首先我有個問題想問大家
F-1冠軍夠快嗎
GP-500冠軍快嗎
自行車冠軍快嗎
百米賽跑冠軍快嗎
答案都很快
重點是跟什麼比
還有他們並不是天生就可以那麼快
除了天份之外還有不斷的練習訓練

有人可以評斷布列松跟安瑟亞當斯誰才是真正的攝影大師
我想誰都無法下定論
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下足了工夫
布列松說:「不要期待拍到好照片,好照片是上天給的禮物!」
他會這樣說是因為決定性的瞬間並不容易發生
他必須不斷的忍耐跟等待

安瑟亞當斯說:「我堅信,努力不懈才是創作的不二法門;藝術家沒有本錢虛擲青春!」
是因為他個人對於區域曝光的堅信及影像控制的嚴謹

我今年33歲,我在國二的那年摸到了學長家中的CANON SLR(型號我忘了)
後來我買了美樂達的X-700型號SLR
那時候我只有一顆35MM~70MM的鏡頭
直到民國82年我才又買了NIKON FM2
而我念的專科社團有一台F3提供給我使用
那些年我玩了許久
也到校內的商設科去旁聽攝影課
那些年玩的很兇
也很快樂

但是我後來也放下了SLR
因為每次出去參加活動
老是有人高舉旗幟
135算什麼
120才是本事
NIKON有啥了不起
LIECA才是經典
久了就不去了

又後來我去了那時候台中很出名的沖洗公司打工(SYSTEM後來倒了)
我又見識到那些所謂的寫真工作室及婚紗公司的攝影師們拍的東西
不是刻意過度曝光就是曝光不足
拍的東西千篇一律
鏡後柔焦加上印相OVER幾格慘白一片
竟然也流行了好幾年
錢就這樣滾滾而來

經過了很多年
我進入公司(前陣子離職了)
因為公司有時候會贊助攝影比賽(那時候軟片還是很風行)
所以就必須要有人評審比賽作品
想來也好笑,評審有時候是我
我見過那些所謂的老師評審(這些老師只是攝影協會所謂的老師)
根本就隨便找幾張充數(好幾張他都可以認出是他的學生拍的,而學生有參加他開的所謂初級班
及進階班)
而我卻很仔細地看了很多的作品(也看很久)
那些老師卻很不耐煩地在旁抽菸等待我
後來我也懶的挑了
就連SLR都放到防潮箱內就不再拿出
我使用傻瓜相機跟後來的FUJI F-601拍照
我覺得那時候可以拍的很爽
因為不再有人會去評論什麼
自己高興就好

我在這裡潛水很多年
我看了大家發表的文
還有拍照的興趣
我重新燃起拍照的興趣
加上今年新工作的需要
我買了S3 PRO

DC我有了
SLR我也有了
DSLR我也有了
可是我最近看了關於DC跟DSLR之間的爭論
我覺得都是王道
但是卻都不厚道

美醜定義為何
其實端看個人

想想那些老師的作法
想想那些攝影師的作法
再回想對照攝影大師的作法


以上只是個人有感而發
看看即可
不想加入筆戰
我可能也是來亂的
chiang : 這樣算不算挑釁?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