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找到月亮後不忙著拍照,先對月亮做自訂白平衡,於是色調就準了。不然的話,拍黑白、或把照片轉成黑白就好,反正月球表面沒有什麼特殊的彩色。
(2) 如果月亮在畫面中不大,記得用曝光補償降低曝光。這麼做的原因是,小小月亮週圍都是黑色,於是相機中的測光表就會「認為」光度太弱,從而提高曝光,這樣較亮的月亮就會曝光過度變成一片死白。降低曝光的程度與當時月亮的亮度有關,多試幾次就好了。如果相機有點測光功能,就對月亮測光,再用曝光補償功能增加1 EV到2 EV曝光。
(3) 把相機的銳利度(sharpness)調低些,關掉也行。為什麼?因為月亮與週圍的黑色天空對比非常大,很容易出現紫邊或綠邊,如果相機用高銳化的設定,就會在月亮週圍產生一圈比較亮的光暈,不十分好看。
(4) 把相機的對比(contrast)定在中等或中高(但不宜定在最高),這樣會使月亮表面的坑洞明顯些;如果把對比定得太高,坑洞看起來就會怪怪的,而且還會失去細節。最好的辦法是銳化與對比都定得低些,然後用後製手法調回來。
(5) 快門速度愈快愈好,以避免雜訊;快門快了光圈就會大,不過月亮差不多都在畫面正中央、畫質最好的部份,所以大小光圈之間相差不會很大。
( 6) 滿月最難拍好,很窄的上弦月與下弦月也不好拍,因為很難掌握曝光展現對比與細節。等到半月時再拍最容易拍得好,因為側射光會把月亮上的坑洞突出。
(7) 如果鏡頭太長而找不到月亮,不妨上網找一個給舊式連動測距相機用的觀景窗(Kiev或雜牌的就行了,不會很貴),一般給135mm鏡頭用的就夠了,下面照片是幾個例子。把觀景窗裝在相機熱靴上,用它找月亮,找到後再調整相機就不難了。
請繼續分享漂亮的月球照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