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dan0319 wrote:其實二位大大提的這個... 它真的是*2嗎?(恕刪) 沒錯 四三系統的焦段要換算 35的焦段要 乘兩倍ZD 14-45 這顆鏡頭實際上就等於 35的 28-90ZD 40-150 等於 80-300ZD 50 F2.0 Marco 等於百微
klein3358 wrote:不想上 5D 的請舉手...... 或許這時小片福的優點全不見了...... 小片幅的優勢就是設備輕量化..這點不是全幅可取代的以傳統的70-200/2.8來舉例O家的35-100可以作到光圈大一級 體積卻差不多(好像還小一點)Sigma的50-150/2.8可以作到比Canon的小小白還小FF吸引我的就是廣角端還有高ISO會較純淨(理論上)不過只要APS能達到等效廣角和差不多的高ISO處理我想FF也不是非上不可
klein3358 wrote:先說, 小弟並無意筆...(恕刪) 請別想太多~小弟沒這麼好戰,單純討論罷了。既然是數位領域下的產物,變因就不會如傳統銀鹽來的單純,更何況規格眾多又不一致~。相同面積下塞入更多畫素,是好是壞也沒人能說個準.....。只要換算條件別有太大差距,我想也很難被分辨出好壞。對於 4/3 望遠端,我認為還是有其優勢存在。我比較質疑的是.....較大的光圈是否能彌補長焦段卻無防手震的遺憾(手持)......。
loser4925 wrote:觀景窗大小與全不全幅...(恕刪) 依據loser4925大大的算法F100觀景窗只比D200大一點點實際看起來卻差很多小弟測試的標準是F100+ 17-35D200+ 12-24APS-C感覺就是小很多(當然D70就小的更多了)反光鏡片本身就小很多,實際使用就可以深刻感受到不一樣構圖時,觀景窗當然是越大越好啦(不然就是眼力要好)
4/3系統的機身和鏡頭看起來都還滿吸引人的,不過我的疑問是,傳統135的全片幅因為周圍受光不平均,會造成畫質低落,所以4/3系統就重新設計了一套感光元件和鏡頭。但是這新的全片幅的感光元件,不只比135的全片幅小,還比APS-C的小,那這跟用傳統的135鏡頭接在APS-C DSLR上,只得到中間較好畫質的意思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我覺得4/3最大的優勢就是開放規格...基本上4/3不是單一個廠商..所以如果他能站的住腳..是可以在一個接環底下支援夠多的機身和鏡頭的~~以現在的情況來講..基本上就有olympus和panasonic兩家的機身..畢竟這些廠商都不像C,N規模那麼大..沒辦法同時維持太多的產品線..採用聯盟方式是很明智的..而且目前看來..所有CCD防塵方式中還是以olympus提出的超音波除塵最有效果..而live view更是在各家幾乎相同的DSLR中走出不同的路線..我個人比較期待機身防手震的出現..還有新一代小型化輕量化的鏡頭~~新的40-150和14-42尺寸真的很驚人的小...如果出幾棵同樣小型化的定焦鏡...搭配上E400那真的是非常完美的新一代隨身機....至於高ISO雜訊..基本上到E500的雜訊就已經抑制的算很實用了..除非~~你看圖都是原吋看的..
戰味十足阿....大家冷靜冷靜....每種規格都有他的優點跟缺點喜歡就買 不喜歡就不買我也在N跟O之間猶豫很久後來被E-1給毒了雖然知道缺點不少但大全套還是就給他敗下去用了之後也沒後悔過我想 了解自己的需求跟喜好再來選擇機種 真的是很重要對我來說 拿起來紮實 拍出來顏色漂亮的就是好機....
觀景窗要變大也不難, NIKON F3-F5都有運動觀景窗可換,F3那個玻璃面就快2吋大了,只是這樣的成本高, 觀景窗易入塵(個人是覺得無所謂啦),只是F5那個運動觀景窗要價2萬多,不然我是希望可更換觀景窗設計能出現在新一代D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