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c wrote:
圖片解說數位相機的field of view crop
會英文的,可注意他第二段第一句話,「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
350D的" 1.6x field of view crop"標示
翻譯過來就是「1.6倍焦長的『視野』裁切率」
要譯短一些,就是我前面說的「等效視角」。
不知道是哪隻豬第一個把1.6x後面那串字全給省掉了。
搞得有些網友當真的以為要打鳥就要買OLYMPUS,因為它的「等效焦長」是X2,300mm的傳統鏡頭裝上去當場變成600mm的大炮。
錯!不會的!
300mm鏡頭裝上去,視野會變得和600mm一樣窄。
但是遠攝功力不會變得和600mm一樣。
因為這300mm就是300mm,不會因為你遮掉底片外圍,它就變成600mm。
稍微整理一下大家的結論 看到這邊有點搞混了 大家在討論的點好像有點出入..
首先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放大倍率 是以傳統的35mm相機作為基準
所以會有所謂放大倍率的問題出現
而等效焦長個人認為並無不妥 因為受光面積縮小 同樣的實體焦長得到比較小的視角
所以 我們可以知道 200mm的鏡頭在Nikon的DSLR上面視角與35mm相機的300mm端是一樣的
即使有點誤差(鏡頭標示的實體焦長通常會有點誤差) 得到的影像是差不多的
200mm的鏡頭在645的機身上視角比35mm相機要小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縮小的倍率(同樣以35mm相機作為基準)
那一句"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 小弟實在是看不太懂..= =
同樣的道理 是不是可以說 在645相機上"物體並非真的是在光學上被縮小"? 小弟愚昧..不解..
不要以為一顆蘋果會因為切掉果肉之後,果核相對佔去比較大的體績,就以為果核變大了。沒有!果核還是原來那個果核的大小!
同樣的,不要以為感光元件切小一點,投映的像佔了相對較大的面積,就以為遠攝功力變大了。沒有!投映在感光原件上的東西和原來投映在底片上的還是一樣大的。
為什麼明明洗出來的照片,1.6就是比傳統底片大?
這是因為相館用了不同的放大倍率在洗你的數位檔!
35mm的底片,如果用1:1的比例可以洗成4x6,那1.6x的數位檔也用1:1下去洗會發生什麼情形?
…照片邊邊對留下好大一圈的白邊啦!非常大的一圈!這能看嗎?當然不行,所以會拉開到4X6幫你洗。
你還以為300mm等同600mm?
錯,就300mm的鏡頭而言,它投映在感光元件上的大小,就是那麼固定大!
是自己在騙自己。
洗出來的照片比較大 是因為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就是那麼大啊
APS的full size之所以會有白邊是因為比例上不同於4X6
而現在有些數位相機已經支援這個比例 所以這樣的困擾應該會少一點
其實傳統底片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因為3X5 4X6 5X7 6X8...比例上都不一樣
多少也會有些裁切
大家在說的等效焦長是講等效視角沒錯!(容後補述)您是正確的! ^^"
>
焦長不同的鏡頭,所造成的差距不是只有視角而已。
2x根本不是「等效焦長」,要是等效焦長的話,除了視角會相等、景深也會相等、透視角也會相等…通通都會相等,這才叫等效焦長,就像你手頭上鏡頭標註的「焦長」就是真正的「等效焦長」。
單眼鏡頭上標示的是實體焦長?錯,鏡頭上標註的『絕對是』等效焦長,複合鏡片根本量不出物理上的實體焦長!請問鏡心在哪裏?複合鏡片到底哪一個位置算鏡心,沒有鏡心從哪裏去量到實體焦長的?實體焦長只會出現在單一鏡片上,誰家的鏡頭是單一鏡片的,我頭跺下來給他坐!(有啦,眼鏡就是實體焦長)
很顯然,就DSLR來說,由於相機機械特性的改變,除了視角四邊被裁掉(感光元件貴,省成本,四邊做得不夠大),其他如景深和透視角…等,並未受到影響。如此根本不能稱之「等效焦長」,只能稱為「等效視角」。
不要再想x1.3、x1.5、x1.6、x2.0、x…景深會變多少、放大率會變多少,通通都沒變啦!就是邊邊沒感光,就這樣!
就這麼簡單,沒什麼光學原理,就是小學生剪娃娃的概念,而此而已啦!
!想太多!
請不要再用「等效焦長」這個字眼了,會攝影的人再以訛傳訛,只會害死更多入門的攝影客。
精確的說 同樣的實體焦長 會因為受光面積的大小而改變景深
同樣200mm的鏡頭在感測面積越大的相機上景深越深 反之則越淺
另 一般DSLR感光元件之所以不做full size(36x24)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良率不足
而不單純是成本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