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D50 與 350D的抉擇~

erc wrote:
圖片解說數位相機的field of view crop
會英文的,可注意他第二段第一句話,「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
350D的" 1.6x field of view crop"標示
翻譯過來就是「1.6倍焦長的『視野』裁切率」
要譯短一些,就是我前面說的「等效視角」。

不知道是哪隻豬第一個把1.6x後面那串字全給省掉了。
搞得有些網友當真的以為要打鳥就要買OLYMPUS,因為它的「等效焦長」是X2,300mm的傳統鏡頭裝上去當場變成600mm的大炮。

錯!不會的!
300mm鏡頭裝上去,視野會變得和600mm一樣窄。
但是遠攝功力不會變得和600mm一樣。
因為這300mm就是300mm,不會因為你遮掉底片外圍,它就變成600mm。

稍微整理一下大家的結論 看到這邊有點搞混了 大家在討論的點好像有點出入..

首先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放大倍率 是以傳統的35mm相機作為基準
所以會有所謂放大倍率的問題出現
而等效焦長個人認為並無不妥 因為受光面積縮小 同樣的實體焦長得到比較小的視角
所以 我們可以知道 200mm的鏡頭在Nikon的DSLR上面視角與35mm相機的300mm端是一樣的
即使有點誤差(鏡頭標示的實體焦長通常會有點誤差) 得到的影像是差不多的
200mm的鏡頭在645的機身上視角比35mm相機要小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縮小的倍率(同樣以35mm相機作為基準)
那一句"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 小弟實在是看不太懂..= =
同樣的道理 是不是可以說 在645相機上"物體並非真的是在光學上被縮小"? 小弟愚昧..不解..


不要以為一顆蘋果會因為切掉果肉之後,果核相對佔去比較大的體績,就以為果核變大了。沒有!果核還是原來那個果核的大小!
同樣的,不要以為感光元件切小一點,投映的像佔了相對較大的面積,就以為遠攝功力變大了。沒有!投映在感光原件上的東西和原來投映在底片上的還是一樣大的。

為什麼明明洗出來的照片,1.6就是比傳統底片大?
這是因為相館用了不同的放大倍率在洗你的數位檔!
35mm的底片,如果用1:1的比例可以洗成4x6,那1.6x的數位檔也用1:1下去洗會發生什麼情形?
…照片邊邊對留下好大一圈的白邊啦!非常大的一圈!這能看嗎?當然不行,所以會拉開到4X6幫你洗。
你還以為300mm等同600mm?
錯,就300mm的鏡頭而言,它投映在感光元件上的大小,就是那麼固定大!
是自己在騙自己。


洗出來的照片比較大 是因為投影在感光元件上的影像就是那麼大啊
APS的full size之所以會有白邊是因為比例上不同於4X6
而現在有些數位相機已經支援這個比例 所以這樣的困擾應該會少一點
其實傳統底片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因為3X5 4X6 5X7 6X8...比例上都不一樣
多少也會有些裁切
大家在說的等效焦長是講等效視角沒錯!(容後補述)您是正確的! ^^"

>
焦長不同的鏡頭,所造成的差距不是只有視角而已。
2x根本不是「等效焦長」,要是等效焦長的話,除了視角會相等、景深也會相等、透視角也會相等…通通都會相等,這才叫等效焦長,就像你手頭上鏡頭標註的「焦長」就是真正的「等效焦長」。
單眼鏡頭上標示的是實體焦長?錯,鏡頭上標註的『絕對是』等效焦長,複合鏡片根本量不出物理上的實體焦長!請問鏡心在哪裏?複合鏡片到底哪一個位置算鏡心,沒有鏡心從哪裏去量到實體焦長的?實體焦長只會出現在單一鏡片上,誰家的鏡頭是單一鏡片的,我頭跺下來給他坐!(有啦,眼鏡就是實體焦長)

很顯然,就DSLR來說,由於相機機械特性的改變,除了視角四邊被裁掉(感光元件貴,省成本,四邊做得不夠大),其他如景深和透視角…等,並未受到影響。如此根本不能稱之「等效焦長」,只能稱為「等效視角」。
不要再想x1.3、x1.5、x1.6、x2.0、x…景深會變多少、放大率會變多少,通通都沒變啦!就是邊邊沒感光,就這樣!
就這麼簡單,沒什麼光學原理,就是小學生剪娃娃的概念,而此而已啦!
!想太多!

請不要再用「等效焦長」這個字眼了,會攝影的人再以訛傳訛,只會害死更多入門的攝影客。


精確的說 同樣的實體焦長 會因為受光面積的大小而改變景深
同樣200mm的鏡頭在感測面積越大的相機上景深越深 反之則越淺

另 一般DSLR感光元件之所以不做full size(36x24)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良率不足
而不單純是成本考量..

我一直用CANON、從幾十年前的AE-1P,用到現在的350D。
原PO如果是剛要入門,我會推薦D50。
說實在的,NIKON鏡頭的平均水準在CANON之上,新手入門比較免操煩。
但是CANON可以玩很多家的鏡頭,NIKON不行。新手就要玩手動鏡?…嗯…可以建立很好的操作觀念,有趣但是不好搞。真的。
各有所長,建議新手從D50進去滿合適的。
至於CANON…嗯,反正玩到了一定會滿袋子的鏡頭,破財是免不了的,已經不用再計較先繞到D50再繞回20D或1DS。

這樣算不算是硬拗回主題?


小弟也推薦D50來作為入門機種
這兩天摸了一下D50(小弟自己也有點想從D70s換成D50)
他的自動白平衡真的比D70s準很多
而且機身預設值拍出來的顏色比D70s漂亮多了 不太需要後製
雜訊方面 大多的測試網站評比都比D70s好一些 不過小弟看不出"特別"的好就是了
缺點是無法接電子快門線 並且無法像Canon機一樣接一堆有趣的"副廠"鏡(頂多M42接環的鏡頭)
手感較D70s略差 但差距不大 kit版附的18-55mm看起來不賴 但是D70s附的18-70mm必然是更優質的鏡頭
提醒您 要買Nikon的數位單眼千萬不要買小黑三 在200mm端的時候 3公尺之內都會有焦點後移的問題 即使手動 也會出現"朦朧美"的畫面 = =
測過十顆左右的鏡頭都是這樣(全新九顆 用過半年的鏡頭一顆)
這點不知道有沒有網兄遇過?
pawasldier wrote:
另 一般DSLR感光元件之所以不做full size(36x24)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良率不足
而不單純是成本考量..


關於等效視角、等效焦長…
這裏我想問一個問題,您當初學到焦長時,老師"只"有說焦長不同視角會不同嗎?
那回去找你們老師吧,那是他們老一輩的在和稀泥。

透鏡的特性由焦長標註。焦長不同,其視角、透視角、景深…所有光學特性通通都會不一樣。
只滿足一個視角相同,不宜稱做焦長相同。
就這樣,其他不想講了,點到為止。

同樣的,你看不懂那句「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那就用你的觀念向別人去吐槽它吧!去,快去校正別人的「錯誤」觀念。你可以拿645的例子去吐它,效果加倍!


==========================
?良率不足造成的結果不是成本上漲是什麼?我真的傻眼了。晶圓廠就是算良率過活的,算良率難不成是算心酸的?算良率就是在算成本啊!


==========================
天啊,我在這裏幹嘛?01是敗家天堂,不是教室啊!誰管什麼焦長、視角的,給我一個掛外鏡讓我可以拍出大頭狗就好了。我學的正是教人敗家,設計東西讓人敗家、找到人性弱點讓你敗得心花怒放…,怎麼會聊到讓人想睡覺的東西去了…。

設計的兵家大忌,客戶要是睡著了,你的設計也可以丟了。

最近太晚睡了,專講一些讓人想睡覺的事…@@

pawasldier wrote:
原文恕刪........

提醒您 要買Nikon的數位單眼千萬不要買小黑三 在200mm端的時候 3公尺之內都會有焦點後移的問題 即使手動 也會出現"朦朧美"的畫面 = =
測過十顆左右的鏡頭都是這樣(全新九顆 用過半年的鏡頭一顆)
這點不知道有沒有網兄遇過?


這是真的嗎?!
小弟最近才想買N牌的D50, (因為手上的傳統單眼就是N牌的, 當然也包含小黑三代鏡).
沒想到會有如此的限制....

不過這會不會在傳統機身上就會有的問題阿?!
erc wrote:

關於等效視角、等效焦長…
這裏我想問一個問題,您當初學到焦長時,老師"只"有說焦長不同視角會不同嗎?
那回去找你們老師吧,那是他們老一輩的在和稀泥。

透鏡的特性由焦長標註。焦長不同,其視角、透視角、景深…所有光學特性通通都會不一樣。
只滿足一個視角相同,不宜稱做焦長相同。
就這樣,其他不想講了,點到為止。



不曉得您有沒有仔細看回文..
這點我們的意見是相同的 = =


同樣的,你看不懂那句「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那就用你的觀念向別人去吐槽它吧!去,快去校正別人的「錯誤」觀念。你可以拿645的例子去吐它,效果加倍!


唉..本來想討論的..
遇到一個態度有問題的網友真頭痛..


==========================
?良率不足造成的結果不是成本上漲是什麼?我真的傻眼了。晶圓廠就是算良率過活的,算良率難不成是算心酸的?算良率就是在算成本啊!
==========================



良率不足影響的不僅是成本 還有出貨品質的問題 客戶的品管要求以及市場信心
並且 造成良率不足的原因也有多種 設計不良 製程缺陷等等..

等效焦長不等於等效視角
良率問題也不等於成本問題

=.=.=.=.=.=.=.=.=.=.=.=.=.=.=.=.=.=.=.=
回應上一篇小黑三的問題
小弟測試的方法給您做個參考
置於腳架上 在最近對焦距離至三公尺內使用F2.8以及F5.6拍攝條碼或者發票
(這些東西在店家隨手可得 其實只要有字體就可以)
這是最簡單的方式
記得不要使用店家的測試表尺 太麻煩了
(不要理會店家說的"標準測試法" 標準測試法是用儀器測量)
而且有清楚的字體對於是否正確合焦辨識度較高
小弟測試了D70 D70s DCS760(kodak的數位單眼,F5機身)
通通都有焦點後移的問題

這下子問題來了 店家說是機身的問題
拿去國祥調D70s 國祥說機身沒問題 有可能是鏡頭的問題
打電話去問榮泰 榮泰說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形..

為了保險起見 乾脆放棄這顆吧..
回歸到攝影的本質 其實帶兩顆輕便又便宜的鏡頭出門
一顆標準變焦鏡 一顆中長變焦鏡 不就很夠用了嗎?
又不是在拍測試照..小弟開始考慮副廠鏡頭了 = =

philhsu wrote:
http://allabout.co.jp/computer/digitalcamera/closeup/CU20050620A/index8.htm

這是日本人對350D VS D50的網頁
看完之後 相信你也會有心得



看起來 D50 的顏色好像比較漂亮, 會是因為鏡頭的關係嗎?

f66566 wrote:


philhsu wrote:
http://allabout.co.jp/computer/digitalcamera/closeup/CU20050620A/index8.htm

這是日本人對350D VS D50的網頁
看完之後 相信你也會有心得



看起來 D50 的顏色好像比較漂亮, 會是因為鏡頭的關係嗎?


鏡頭也對顏色有些差異,鏡片配置.鍍膜等等...每家每顆也都有所不同
不過D50的色彩演譯有改變,色彩是比較討喜

Nikkor 18-55 這顆新鏡頭是不錯,在色彩方面,質感說實在話,比Canon 18-55好些
不過對焦環...嗯...還是忘記它吧

剛開始有多些預算可以買顆8000~10000元左右的鏡頭,像是許多人推薦的Nikkor 18-70

Sigma 18-125 . 18-200 Tamron 18-200 (旅遊式鏡頭)

如果不是很急,目前的價格還有空間,可以等到八月底KM D5D上市消息

以上
先不管焦長轉換的問題,
1.先考慮短期還有沒有多餘預算購入鏡頭
若沒有先比較KIT鏡頭素質的好壞,
2.希望人像柔柔的還是較為銳利,反差大?C、N的表現就有差,
pawasldier wrote:
良率問題也不等於成本問題

或許說,良率問題不只是成本問題會好些

我也被D50的色彩毒到了,
自從今天拿S5000去拍照之候,
我快受不了那雜訊了,
縮圖之後圖片好假,感覺像是畫的一樣

連結

這裡有使用者拍的圖,不過鏡頭不是Kit那隻18-55

為什麼我沒有錢



eason:為保版面美觀,幫你修改下語法~
我也被D50的色彩毒到了,
自從今天拿S5000去拍照之候,
我快受不了那雜訊了,
縮圖之後圖片好假,感覺像是畫的一樣

連結

這裡有使用者拍的圖,不過鏡頭不是Kit那隻18-55

為什麼我沒有錢
~~~~~~~~~~~~~~~~~~~~~~~~~~~
嘻嘻嘻
那是小弟的朋友PO上去的
偷偷報料 雞絲是D50 + AFS 24-120 VR
不算是銘鏡

再爆個料
過不久會有D2X D70 D50大評比
剛好他都有 哈哈哈
我會努力鞭策他
一曲肝腸斷, 天涯何處覓知音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