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照明護照 生活 工作 與 攝影的光譜分析應用 心得分享 20170423 更新

色卡好用但不代表萬能
完美的光源只存在理論上,隨著強度與範圍的率減,演色性與色溫一直都在變化
普通一支棚燈隨著出力大小色溫都不同,更別提小閃燈與家用照明器具
中心與邊緣色溫整個差了一大段

一般燈具如果要要求到完美精準可能要每調整一次出力、曝光時間、主體位置,就要跑一次色卡程式
或是主體只能置中,如果要拍暗調或是高反差的情境照,那明亮跟暗部的色溫差更是可怕
了解燈具的性能在哪裡,也是節省自己的時間與預算

當然色彩要準要輕鬆,就是要更多$$$$$
https://youtu.be/_Ou8ROX5dpo?t=558
https://youtu.be/_Ou8ROX5dpo?t=538
我的AD600雖然高出力時已經有棚燈的演色性,但在低出力上跟高大上的Profoto B1比還是差了一截
B1最大與最小出力誤差直就是那麼完美,就是價格不漂亮
我也覺得了解燈具性能,確實可以有效地降低隱性成本。

好比拍攝後,色偏的色彩後期調整時間,以及確認燈具的最佳性能範圍設定值。

而且在我的幾個測試中發現,燈光出力的調控不僅會影響到色溫,在某些狀況下甚至會讓閃光燈的“演色指數暴降”

變成爛燈一隻,就如同陽台的環形燈一樣,囧。

而且閃光燈的光色也各有不同,這些細微的偏差都有可能影響到後面的色彩修正作業。

對於不擅長閃光燈控制的我來說,我會比較傾向使用持續燈光源。

對於我自己的工作流程來講,省時快速,而且效果容易預期,因為能夠簡單的看到光影的呈現。

不需要經過拍照後再來看成果,但是也不是沒缺點,比如說靈活性不佳,燈具體積大,電源取得等問題。

對於工具的認識越多,面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選項。

這應該也算是探索未知的一項樂趣吧 ^^





real.black wrote:
色卡好用但不代表萬...(恕刪)
20170320 更新

色溫,在我們學習攝影的過程中,是必定會遇到的一個課題。

尤其在數位化的相機中,白平衡,就是靠補償色溫來使畫面還原白色的一個方法。

關於色溫的定義,在此我就省略不解說,因為光是搜尋色溫兩字就可以找到一堆他的相關定義。

我們對他做一個簡單的認識。

色溫的色彩過渡基本上是這樣的 低色溫 中色溫 高色溫 色彩會由 紅 白 藍 逐步的變化

在低色溫的時候,光線基本上呈現的紅色橙色這樣的色澤,比如我們早期使用的鎢絲燈泡就是低色溫的光線。

到達中間色溫,色彩會呈現如同日光一樣的白光,就像是常用的日光燈種類就屬於中間色溫的光線。

而高色溫,會開始有藍色的光源色彩,一般而言我們在國內是比較少使用這樣子的燈光,通常存在晴朗的好天氣中出現。

剛剛我有提到,相機白平衡,是透過補償的方式來還原白色。

舉個例子,如果我在低色溫的光源下拍攝照片,畫面中都是黃橙色的光。

我想要把她還原成中間白,那我就必須要從他的相反色去補償,於是我必須要透過增加藍色來減弱黃色,讓我拍攝的照片可以得到正常的中間色彩。

所以,有在使用修圖軟體的朋友,當我們在操作Lightroom的白平衡時,調整桿的負向就是藍色,而正向就是黃色。

也就是說調整桿的色溫值,會跟實際的色溫完全相反。

我們可以看看下圖 LR的白平衡操縱桿




下方則是實際色溫由低到高的示意圖




這樣子有沒有清楚?

所以要了解,色溫與相機的白平衡是互補的原理。

但問題來了,白平衡不是只要調整色溫嗎? 色調是幹啥用的??????

色調的調整,不僅僅會出現在修圖軟體中,部分高階的相機也可以針對這個部分做微調。

原因是什麼?

當我們在修正色溫的時候,他只是針對理想狀態下的色溫變化作調整,也就是只能夠補償在理想色溫曲線上的色彩。

這個部分我們可以利用照明護照的色溫圖來分析與理解

我們依然是使用環形燈管的量測數據來看。




我們可以看到途中有一條黑色曲線,這就是理想的色溫變化曲線,當我們在修正色溫的時候,只要光源落在這條曲線上,我們就可以簡單地用色溫滑桿還原白色。

而色調滑桿,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出來,它的用途就是在修正偏離了色溫曲線的光源色彩,在曲線的上方是綠色下方則是洋紅色。

由圖片跟Lr的調整桿對比之後,一切的謎題的解開了。

以這個例子來說,環形燈管的光源是偏黃綠色的,所以當我設定好了色溫值之後,我必須要色調的部分做適當的反補償,也就是增加洋紅色來抵消色偏的部分。

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還原這個光源下真正的白色。

灰卡 平衡卡 都好用,但是如果能透過精確的測量,讓原始圖檔需要調整的地方越少,代表著後面可以做變化的調整空間就越大。

以上簡單跟大家介紹簡單的白平衡運用原理。

有工具的好處就是,在調整的時候,有明確的方向可以操作,而且類似的數據都可以搜集下來當作日後參考。

後面我會慢慢跟大家繼續分享,工作空閒之餘會慢慢完成文章。

待續...
20170414 更新

延宕許久,最近在整理一個自製的燈箱,日後搜集的光源都會在這個小箱子裡面進行測量。



這個燈箱陪我有好一段時間(也好久沒用了),由於裡面的中性灰塗料重新上色花了一些時間。

大概是全台最便宜的5000k 色溫燈箱了吧 XD




挑選燈箱作為測量環境,主要是因為裡面的中性灰塗佈不會有環境色彩的影響,干擾測量結果。

這樣得到的結果會比較客觀。


當然現場使用就不需要如此,直接測量讀取資料即可。

持續更新 待續..

20170423 更新

在使用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要運用在攝影用途上的話。

照明護照出在IOS系統上的APP ,光譜精靈 燈光師。

這套是更適合的軟體,所以存了一筆錢買了一支新的IPOD來安裝這套工具。

他的測量內容比較精簡,但是比較針對於攝影的用途。

尤其是室內的可控光環境。

其實這段時間更新得很慢,是因為我一直在嘗試到底要如何應用在實際拍攝流程中。

使用光譜儀跟色卡的適當時機。

目前的結論是,室外或者是燈光變化快速的環境下,色卡為第一優先考量。

但一般日常使用只要灰卡即可。商品類的話則是需要校正色的標準色卡。

在使用人造光源的時候,色卡的準確性有可能降低,可以搭配光譜儀補強。

在錄影的時候,光譜儀重要性略高於色卡。因為有可能要使用到多燈調整與濾色片的設定。

讓現場的光線色溫儘量保持一致,減低後製時候的調色時間。

色卡在當下則是一個起始的調整參考值,藉以分析整體畫面的明暗對比與色彩偏差,輔助修正使用。

燈光師軟體內的界面更加簡潔,只留下攝影最常用到的數據。




當我在進行量測後,只要是固定而不容易變動的環境,我就會先存起來。

以供後面需要拍攝時使用。




記錄中可以拍攝當下的燈光環境照片,並且標注一些資訊。

我購買的照明護照PRO甚至內建了溫度與濕度計

對整體的環境空間使用狀況可以有一個初步概略地記錄。

基本的常用數據,如色溫,照度等資料如同下圖一樣




測量出來的色溫可以讓我們直接設定相機的色溫K值設定在最接近的數據。

TLCI 則是簡單的讓我們知道目前的燈光品質如何

他的數據意義參考如下(參考數據來自照明護照的官方網站說明)

TLCI 數值的等級

85~100

很棒的燈光品質,顯色出來的誤差很小,調光師/燈光工程師/攝影總監等可以忽略而不校正或只需要作為小的調整。

75~85

調光師可能需要做微幅的調整,以確保光色品質,但非常容易就可以達到可以接受的結果。

50~75

調光師/燈光工程師/攝影總監等確實需要對攝影設備做調整,或使用濾鏡來校正光品質的不足,依經驗可以調到可接受的結果,但耗時。

25~50

燈具的顯色很差,需要專業的調光師/照明工程師/攝影總監等做大幅的調整,且結果也不一定能符合影視的標準。

0~25

燈具的品質很糟糕,就算調光師/照明工程師/攝影總監等花了很長的時間調整攝影設備或是後製來改善拍攝品質,都很難達到可接受的結果。

Tint 則是指這個在標準色溫曲線上的偏差程度,數字越大就差得越多。需要補償的色差越多。

校色卡頁面,則是可以將量測的數據與參考標準值做一個比對,當色塊的數值越高,就越看不出差異。

當燈光品質不佳的時候,方塊的內外色彩會有明顯差異。

以下面的例子來看,我們燈光的演色品質非常好,基本上看不出哪裡有明顯差異。




光譜圖則是會跟標準的參考值(黃色線段)做一個比對,讓我們了解目前的光源與參考光譜的關係如何。





接下來是拍攝機器的微調數據參考,如下。




這個畫面會給我們攝影機上的各色通道建議的補償量,讓我們更快速地調整攝影機。

但是我並沒有這麼高檔的攝影機可以嘗試這個功能。(這部分如果有錯誤煩請懂得大神協助指正)

當我們切換到白平衡功能的時候。

我們可以設定目前我們要調整到的光源目標色溫。

然後參考下方的的微調數據來手動對相機白平衡做修正。

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直揪看圖來設定相機,必須要看上方的調整數據。




基本上我們測量出光源色溫後,在相機上先設定好最接近的值。LBi的數值差異會很小。

幾乎可以忽略,下方的CCi 調整要看數據,而且要比對一下相機說明書上,相機調整的每一個是多少單位。

再參考CCi數值調整。

比如說我的5D2每一格調整就是5單位,如果我按照圖上的設定去調整,就太多了

燈光師軟體他是走了兩格多,而實際上在我的相機只需要設定1格就夠了。

這點我花了好一段時間才了解問題點在哪。




而這個功能在室內拍攝的時候還蠻好用的,因為在室內拍攝時,色卡上的造訊容易增加。

這時用色卡校正灰平衡的時候,就會感覺色彩不是中性色有點微妙的偏差,這時就可以透過這個參考職來做修正微調。

簡言之,光譜儀在實際拍攝的應用上,比較需要充足的時間。色卡跟光譜儀同時使用,可以解決掉一些很奇怪的微妙白平衡色偏。(相信有不少人用色卡,在用滴管點選色卡中性灰修正灰平衡後,整體畫面看起來還是有點色差,就是色卡可能已經有噪訊干擾造成)

目前的使用心得是,色卡應該可以滿足大部分需求,但要做到最好,少不了光譜儀。

待續...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