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6這東西不是那麼適用於鏡頭的保護(透光度只有90%),,
類似的東西會出現在攝影機的CCD上面(在CCD上有一層像彩虹般的層)
所以把那層彩虹般的東西拔下,再把鏡頭外線加上一個093
那就變成超猛的紅外線攝影機
如果一顆鏡頭要分別要裝SLR和DSLR上共用,那UV就買2片吧,用Digital一片Film一片,多棒阿!都不用煩惱適不適用的問題!
順便ND和CPL都一起買吧,記得也要買最高檔的,你不多買幾片店家賺什麼!
===
如果你問用什麼UV,我都是用大家最不愛用的Kenko,所以我希望大家都不愛用,這樣我可以繼續用便宜的價錢撿到好貨。
所以推薦B+W和信乃德,衝吧各位!!
只有出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MPTV)用的(攝影機用),
其規格跟SLR/DSLR用的不同
SLR/DSLR用的都是B+W,
我沒找到有濾鏡掛Schneider的,
誰幫忙找一下?
horsemanlin wrote:
原廠網站上的信乃達S...(恕刪)
玖華一堆信乃達請點
有沒有比較貴,不知道,自已比較看看!!
魯迅說: 若是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讚嘆、陶醉,就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NZ小羊 wrote:
黑框是因為幾乎所有的鏡頭都是黑色的,,所以做黑框
銀框是當時有某些DC有伸縮小鏡頭,所以做了一披銀框搭配DC(DC應該銀色多於黑色)
我的看法不是這樣,一般來說濾鏡使用黑框並不是為了搭配相機的外觀顏色,而是因為使用霧黑色較不易產生反光,就像所有鏡頭的內部都是抗反光的黑色塗裝,連一些小螺絲也會塗黑,希望能將那些散射光線盡量吸收掉,更不能讓零件在鏡頭內產生反光,同樣在濾鏡框上盡量使用抗反光的霧黑色塗裝就很合理了,舉個例子,大家有看過鏡頭的遮光罩整個用銀白色塗裝的嗎,或是用漂亮的鏡面塗裝呢,應該不可能吧,因為用高反光性質的塗裝或材質來做遮光那就矛盾了,遮光罩外側也許會用些白色印刷打個廠牌記號什麼的,但是重要的內側絕對都是黑色塗裝,為的就是抗反光,濾鏡框的道理也是一樣,至於那些銀色鏡框我也不知是何種理由那麼做,但是鏡頭邊緣相關零組件的塗裝使用黑色應該是最合理的,相機或光學大廠都不會忽略這個原則,像這個Sony相機鏡頭周圍的黑色塗裝,為何不用更美觀的銀色或白色,不是因為Sony的審美觀異常,而是它必須這樣做才對,有些雜牌相機當然不符合這個原則,而且還把鏡頭裝飾的很亮麗,那是因為相片品質不是他們的賣點,但是大廠就不會這樣做,濾鏡也不例外。

glavinec.tw wrote:
濾掉紅外線是比較容易在實驗上獲得證明,大家拿個電視用的紅外線遙控器,讓紅外線發射頭對著數位相機鏡頭,按些遙控操作鍵,從數位相機的液晶觀景窗就會看到遙控器的紅外線發射頭發出類似藍色的光,那就是紅外線光,過去一般底片因為感光範圍不包含紅外線,不會有干擾相片的問題,但是數位相機的CCD大都對紅外線有反應,如果為了避免這些平常看不見的紅外線去干擾到數位相機拍出的照片,設計這樣的濾鏡作為數位專用是可以理解的。
對傳統相機而言,買這種數位用濾鏡就完全是多餘的,因為一般傳統底片對紅外線不感光,根本不需要用這種濾鏡,若是用特殊底片或是特殊鏡頭為了拍攝紅外線下的夜視景物,那也沒有道理再用這種濾鏡去濾掉紅外線,為了避免用戶買錯商品,所以把這類濾鏡做為數位專用的區分方式應該是合理的。
...(恕刪)
補充一下:
數位感應器(CCD或CMOS)感應光譜的範圍比可見光要大一些,所以感應器本身就會裝上低通濾鏡,過濾掉不必要的光線。
記憶中曾在某一期日文原文攝影雜誌中讀到所謂「數位相機專用濾鏡」的特點,憑印象分享一下:
數位相機專用濾鏡,簡言之,主要是著眼於「數位感應器組」本身是一片光滑的玻璃面(低通濾鏡),比起過去的傳統底片來說,更容易造成入射光(尤其是逆光有強烈點光源入射)進入鏡頭、在快門簾幕開啟時,照到CCD/CMOS感應器的低通濾鏡上,又反射回去,在鏡頭內部造成散射。
傳統相機濾鏡的多層膜只鍍朝外面的那一層,朝內那一面往往是單層膜或沒有鍍上多層膜。散射光打到沒有鍍膜的濾鏡內面,反射回去,會在鏡頭內部造成無法控制的耀光鬼影。
過去的銀鹽底片也有這問題,但是沒有CCD/CMOS那片低通濾鏡來得那麼嚴重。
所謂的數位相機專用濾鏡,說穿了,就是雙面鍍膜。把濾鏡的內面(朝鏡頭那一面)也鍍上多層膜,以減少入射光打到CCD/CMOS低通濾鏡上,所產生的大量反射問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