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就看的出來不同,在試用時有拍朋友的照片,沒開閃燈光圈全開,
後來給朋友看了試拍的照片,他都嚇到了,因為連臉上的紋理都拍出來了,
我不用試也知14-42沒辦法作到這樣的效果,因為會場太暗了,
所以小弟感覺是好鏡真的有差,在同一台機身上就看的出來
朋友最近投資35-100,也是這原因,E3要穩定的價錢也要約半年左右
所以就先敗35-100了,價錢也較保值,
所以小弟認為是先投資鏡頭等有更高要求時再買高級機身
好技術就可以把 ISO 1600 拍的比 ISO 100 的雜訊還低就對了?
好技術就可以用Kit鏡把五十公尺遠的山鳥拍到爆框還數的到羽毛就對了?
有這種好技術再來這裡說攝影器材不重要!
下次各位再看到技術至上文的時候,不要客氣,拿小弟這四句話貼上去!
我真的覺得很奇怪,這裡是器材版,本來就是要討論器材,每個人都來講的一副好像有技術就不用器材的樣子,那我們還研究啥啊 =____=|||
早期的手動底片機身,因為底片可以換,所以機身只要滿足特定的功能(講難聽點就是快門準,不會漏光就好了),反正測光可以手持測光表,鏡頭可以換,因此機身對照片品質的影響就比較小。
後來半自動機身,開始有了自動對焦功能,也增加了各種不同的測光模式(手動機身大多只有一種測光模式),連拍功能,因此在比較嚴苛的環境(飛羽、生態、潛水、微光)下,機身的重要性就變高了,例如機身馬達的驅動力、連拍的速度、對焦的速度跟準度等等。
但這時候主要影響畫質的還是底片跟鏡頭,機身是提升整個拍攝的順利度而已。
現在數位機身,感光元件作到機身裡了,等於影響畫質最重要的一環"底片",已經裝在機身裡,因此現在的機身重要性是變高了。
然而如果說以畫質來論,入門機跟專業機的畫質雖然有差,但是鏡頭的影響更大,今天就算拿一台機皇,但是配上一顆爛鏡,在相同的條件下,解像力幾乎還是無法跟 "入門機安裝鏡皇" 相比,畢竟就算是機皇,也很難不遵守"垃圾進垃圾出"的鐵則,也就是進來的影像已經色散了,機身能提升的真的是有限。
所以,與其投資機身,我會建議先投資鏡頭。
到你真的有必要用那部機身的時候,再換就好^_^
www.cycliving.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