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linWang wrote:有依據嗎?還是單純的力捧 B+W ? Sunglow wrote:沒證據不要亂說我看起來只是單純的品牌崇拜 B+W的接環(外框)是黃銅製會比鋁製遭受外力撞擊時變形較輕微相對鏡片碎裂的程度也較輕微些不過缺點重量較重
您的鏡頭應該是被摔過了吧!之前我也曾經自己豬頭幹過類似的事,350D和17~40L在腳架上沒鎖住就整個摔到地上去,保護鏡的鏡框歪了鏡片碎掉......不過鏡頭一點傷痕都沒有,萬幸啊!!.......再買一片裝上去就好了,我摔的是77mm哩.....一片要價1600.....痛......
在大阪城玩, 拍照.真要命! 換鏡頭後背包拉鍊忘了拉.一上肩, 小白IS滾落石板地上. 登時傻了.那種心痛, 我想不言可喻.檢查之後, B+W filter 鏡片碎了, 前後鏡頭蓋狗啃的似的.遮光罩變成麻子臉.可是鏡身幾乎看不出痕跡, 邪門不?費了好大的勁把變形的濾鏡拆下, 再經數日的測試, 鏡頭功能正常.真是不幸中之大幸.這樣也好, 本來當寶小心呵護的小白IS反倒能以平常心對之.
4G93 wrote:是黃銅製, 會比鋁製遭受外力撞擊時變形較輕微...(恕刪) 黃銅的延展性比鋁好吧, 也是比較軟啊.黃銅受到外力衝擊得時候變形不是比較輕微吧........ 一般來講選擇B+W的原因是因為1.brass 手感可能較好.2.旋轉上鏡頭可能比較容易拔下(軟啊).(至於鍍膜好壞 (3% vs 5%), 價錢高低(Hoya Pro1 S-HMC 一值都高於B+W MRC 010 UV), 產地情節,擦拭容易度,則見仁見智)=======================================不過這不是我的原意. 小弟以為,B+W 在這個事件看來是沒有造成玻璃碎片,並不代表Hoya, Kenko的一定會造成.就如同"黃銅製-> 鏡片碎裂的程度也較輕微"真的不能推論,"非黃銅製 ->鏡片碎裂的程度不會比較輕微"
skychen5509 wrote:不過之前有聽過保護鏡轉太緊.熱脹冷縮就爆了好像也是本來在外面拍攝(太陽很大)一拍完就直接跑進去百貨公司吹冷氣....然後保護鏡就硬生生的裂了 恕刪) 靈感......當天坐101的高速電梯氣壓變化導致的嗎???可是另外兩顆鏡頭的72mm B+W MRC及77mm Hoya都沒事純猜測.....................
還好是保護鏡破掉!!小case!!從前有個攝影師朋友臨時向我借 nikon 機身要拍case!!拍完照交給他的助理,結果相機連鏡頭給摔在地上!!你猜!!發生了什麼事!!鏡頭蓋碎裂!保護鏡鐵框貓下去!但鏡片沒破!!檢查鏡頭!!外殼有撞傷痕跡!!還能使用!!更嚴重的在後頭!!機身上的鏡頭接環座,整個斷裂!!機身整台就報銷了!!
Sunglow wrote:沒證據不要亂說我看起...(恕刪) 上面有朋友已經說了主要原因B+W 是用機器把金屬壓在濾片上一體成型, 你不能拆下來hoya, keno 以至大部份日產濾片只是用一條小鐵條頂住濾片讓它不掉下來一挑就下來了遠沒有B+W 結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