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300D 也是 L 鏡買不起,能買的又看不上眼
Olympus一樣銀環鏡買不起,中階我現在也只有 14-54 這顆鏡頭
不過 Olympus 低階鏡頭的實力實在不可小覷
14-45, 40-150 還有 35mm F3.5 Macro
這三顆鏡頭就夠玩了
日前我已經入手 35mm F3.5 這顆
打算等日後新版 40-150 F4-5.6 這顆出來
再來評估要買 F3.5-4.5 的版本還是新版
雖然有人認為要買就該上 50-200 這支
但是我認為以輕便出遊而言
40-150 是比較合適的,畫質也極佳
長焦鏡目前我是先用 Sigma 55-200 撐著....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夠小夠輕
另外為何當初不繼續用 300D
一方面是 300D 實在問題多多
另一方面是 Canon 實在不夠進步
數位化面臨到的技術與問題,都還在用底片思惟
不像 Olympus/Minolta 這兩間創意多多
加上當時 Olympus 成功的把 Live view 加入到了 DSLR E-330
使得當下就決定跳巢了
至於當初為何是選 E-1 而非 E-330
因為 E-330 太貴而且翻轉角度還是不夠多
所以我決定繼續等
先用受人好評的 E-1 撐著....
會造成在焦長轉換率的不同
全幅為*1、APS為*1.5(N/S/P)/*1.6(C)、4/3:*2
以焦段來說:
徧好廣角者,用全幅系統較佳
徧好望遠者,用4/3系統較佳
4/3系統切入點為CCD與軟片的差異
軟片的感光面為平滑的平面
CCD的感光面有如砂紙般不平整
影響:
軟片不需考慮入光角度
CCD需直射入光,才不會有受光量的差異
因此:
4/3系統的設計乃是強調光的直射入CCD來做為賣點
所以:
4/3系統的鏡頭鏡片會比CCD大,以確保光的直射
而全幅系統(135mm)大多是感光原件比較小,就造成了週圍的光量較暗的情形
在感光元件的設計上
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如果相同的像素
感光元件的密度就會DC>4/3>APS>全幅
但密度高就會產生熱
造成了高ISO時的雜訊的差異
C家就是靠著CMOS和全幅的優點,得到了高ISO時雜訊表現最佳的寶座
個人推測在鏡頭的設計上
因為成像在感光元件的面積不同
使的最大光圈也不同
也就是一樣口徑的鏡頭時
感光元件愈小,光圈愈大
所以小DC也是有F2.8
O家的頂級鏡可以做到F2.0
不管是 APS 還是 4/3,
其實望遠端根本就沒有 X1.5, X1.6, X2...
只是把旁邊裁掉而已,
也就是 200 mm 不會真在 APS-C 上變成 300 mm,
只要把 200 mm APS-C 的鏡頭套在全幅相機上, 跟 300 mm 的傳統鏡頭裝在全幅相機上,
各拍一張, 就知道有沒有 X1.5 了...
把 300 mm 傳統鏡頭拍出來的部分裁成跟 APS-C 200mm 一樣大小,
拍攝出來的物體大小應該不會相同吧 (?)
廣角端也不用說了, 裁掉四個邊, 一點都不廣了...
所以說望遠端有優勢???或許可以安慰一下自己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