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aic wrote:
基線 短於 EOS 系統的幾乎都很難轉接~~ LEICA M 就是最好的例子~~
...(恕刪)
這個例子舉的非常不好、因為Leica M是RF相機,跟一般SLR相比先天上本來就存在鏡後距較短的"優點",加上RF相機因為取景跟攝影不是同一鏡頭,所以通常沒有光圈連動裝置,反而是必須裝上連動對焦裝置才能正常工作。
就我所知一般RF相機的鏡頭除了少數採用Zeiss sonnar這類設計的長焦鏡頭會有人動手改接環讓它能接上SLR使用,一般是不會有人去搞把RF相鏡頭轉接到SLR上使用這種事的。不然怎麼很少聽到有人把Zeiss Distagon 16/28這些廣角G鏡或是Leica M 19/28/35這些RF鏡頭改給Nikon、Canon的SLR使用?
照你說法、那當年Canon不是弄錯了嗎?FD的鏡後距比EF還短,要轉接更容易啊,Canon幹嘛自毀長城把自己原有的優勢放棄?
要比較最好拿接近一點的類型比較,比如Leica R比較適當吧?而Leica R的鏡後距在各種接環中可算是超長的,所以市面上有不少讓 Leica R鏡頭可以上各家機身的轉接環。
Mosaic wrote:
基線(photogr...(恕刪)
吐槽一下、一般那叫鏡後距吧?

而基線在相機術語中我比較知道的就是對焦基線,通常是指RF相機兩個連動對焦窗之間的距離...................以上如有錯,請指正。
基本上,鏡頭因為是透鏡,所以和我們小時候玩的放大鏡差不多。
大家都知道放大鏡在太陽下不是隨便拿都可以燒螞蟻,一定要調到特定聚焦位置才行。
鏡頭也是有這個特性。----鏡頭不是裝得上去就可以拍照,必需校正在特定高度。
如果機身比較薄,那多幾張墊片就可以了,你要用墊報紙也可以。
但如果機身比較厚,那就無解了,除非耍狠磨機身。(但電子機身因為埋有接點,不可能像以前純機械機身那樣硬磨惡搞)
這就是FD鏡去面對EF機身所遇上的問題。
雖然EF接環已經算是數一數二的非常寬非常淺,
但是由於FD鏡成像更淺,除非將新的canon機身用鑿子鑿淺,把FD鏡硬塞入(in)到CANON機身"內"。否則裝是裝得上去,但沒法成像。
至於canon為什麼會把新的EOS世代的機身設定得比舊FD要深,
這個就很多傳言了,光學優化有人說、商業考量(逼你換鏡)也有人說…
真相是什麼,哇啊哉。
我只知道目前135片幅機,CANON該算是獨家了。
今年DSLR全球出貨量上看530萬台,CANON要出245萬台。
據說我很好笑,至於好笑在哪裏,哇啊哉…
去問知道的人吧~CANON FD 改 EF 卡口(口徑加大)~拉長了一點基線(photographic baseline)~ 事實證明是正確的~~
基線 短於 EOS 系統的幾乎都很難轉接~~ LEICA M 就是最好的例子~~
(也就是說 轉接上EOS 就像加了接寫環 用在 MACRO 狀況下~無限遠無法對焦)
而卡口大小的則不利於~數位發展~~ LENS 後端折射角度太大 很難克服~~
這就是 LEICA M 當初說不發展數位的主因~~ 現在大概克服了吧~~
NIKON 現在大概也被那個卡口綁住了~~~ 不是很適合 135全幅 數位機
(NIKON 幫 不要圍剿我啦~~)
個人有點好奇
像是 5D 也是容易有邊角失光的問題
而 KODAK 也已經出過全片福的 NIKON 接口像機了
PBASE 找一下14N SLR/N 的相片我是看不出來相片哪裡有什麼明顯的問題在
http://www.pbase.com/mlsphoto/14n_slrn_lowest_iso_test
不曉得你是不是可是說的詳細一些 NIKON 不適合作數位135mm 全福的原因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