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D50 與 350D的抉擇~



erc wrote:
一直看到有人為了追淺景深而換DSLR,實在真的看不懂,攝影又不是只有淺景深可以拍。

嗯,攝影當然不是只有淺景深可以拍,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淺景深的相片對很多人的確有吸引力;上次我拿我現在的愛機幫我同學拍她的愛時,她就一直強調要背景濛濛的(淺景深),其實那時候我很想跟她說,等我存16300元(水貨)或21000(公司貨)再說~50㎜ F2.0~我想你好久了~呵呵,知道我是用哪台了吧~~
horngrd wrote:
而消費機中除了10倍光學以上的機種勉強可以藉由高倍變焦造成淺景深效果外,
想要追求更淺、更漂亮的景深也唯有踏上DSLR一途!

HORNGRD兄說的也是,當初為了淺景深曾經還用S7000然後用微距模式硬幹~~呵呵~~
可是…痘痘會變很明顯,會被打~~
針對你的問題,不再提供別的品牌讓你更痛苦。

嗯!我是雙系統的雙槍俠,各有豬七十隻,和三百隻豬,都用副廠的鏡頭(雙T副廠),小黑和小白買不起。

如果你問我有沒有問題,有,網路上所討論的問題大部分都碰到了(除了豬七十隻當機的問題未遇到),豬七十隻的高溢光,右傾...,三百隻豬的對焦位移都有碰到(進廠躺了兩個星期)。

如果你問我好不好用,都很好用,本身由於是玩N起家,所以非常習慣豬七十隻,但是DSLR是先買三百隻豬,操作幾次也都很快進入情況,個人覺得操作不是問題。

如果你問我顏色的討喜度,我太太喜歡三百隻豬,我喜歡豬七十隻,我的PhotoImpact說都沒差--來玩後製吧!

感覺比較有差的是開機速度,豬七十隻跑的比較快,三百隻豬似乎慢了一點,但是不知道豬五十隻和三百五時隻豬的差別。

到底哪一台好呢?-----------都很好,各大攝影站的漂漂照片很多都是這兩種品牌拍的,兩種豬都賣的嚇嚇叫,看你個人的品牌傾向,就給他狠狠花下去,然後努力去使用他,熟悉他,珍惜他。
偷閒小主管

BobT wrote:
恕刪
感覺比較有差的是開機速度,豬七十隻跑的比較快,三百隻豬似乎慢了一點,但是不知道豬五十隻和三百五時隻豬的差別。



既然都要買了~買多一點豬~比較吃的飽

.... 有沒有冷到
D4 + CZ T* 21mm F2.8 Blog:weareasablue.blogspot.tw
圖片解說數位相機的field of view crop
會英文的,可注意他第二段第一句話,「物體並非真的是光學上被放大…」。
350D的" 1.6x field of view crop"標示
翻譯過來就是「1.6倍焦長的『視野』裁切率」
要譯短一些,就是我前面說的「等效視角」。

不知道是哪隻豬第一個把1.6x後面那串字全給省掉了。
搞得有些網友當真的以為要打鳥就要買OLYMPUS,因為它的「等效焦長」是X2,300mm的傳統鏡頭裝上去當場變成600mm的大炮。

錯!不會的!
300mm鏡頭裝上去,視野會變得和600mm一樣窄。
但是遠攝功力不會變得和600mm一樣。
因為這300mm就是300mm,不會因為你遮掉底片外圍,它就變成600mm。

不要以為一顆蘋果會因為切掉果肉之後,果核相對佔去比較大的體績,就以為果核變大了。沒有!果核還是原來那個果核的大小!
同樣的,不要以為感光元件切小一點,投映的像佔了相對較大的面積,就以為遠攝功力變大了。沒有!投映在感光原件上的東西和原來投映在底片上的還是一樣大的。

為什麼明明洗出來的照片,1.6就是比傳統底片大?
這是因為相館用了不同的放大倍率在洗你的數位檔!
35mm的底片,如果用1:1的比例可以洗成4x6,那1.6x的數位檔也用1:1下去洗會發生什麼情形?
…照片邊邊對留下好大一圈的白邊啦!非常大的一圈!這能看嗎?當然不行,所以會拉開到4X6幫你洗。
你還以為300mm等同600mm?
錯,就300mm的鏡頭而言,它投映在感光元件上的大小,就是那麼固定大!
是自己在騙自己。

焦長不同的鏡頭,所造成的差距不是只有視角而已。
2x根本不是「等效焦長」,要是等效焦長的話,除了視角會相等、景深也會相等、透視角也會相等…通通都會相等,這才叫等效焦長,就像你手頭上鏡頭標註的「焦長」就是真正的「等效焦長」。
單眼鏡頭上標示的是實體焦長?錯,鏡頭上標註的『絕對是』等效焦長,複合鏡片根本量不出物理上的實體焦長!請問鏡心在哪裏?複合鏡片到底哪一個位置算鏡心,沒有鏡心從哪裏去量到實體焦長的?實體焦長只會出現在單一鏡片上,誰家的鏡頭是單一鏡片的,我頭跺下來給他坐!(有啦,眼鏡就是實體焦長)

很顯然,就DSLR來說,由於相機機械特性的改變,除了視角四邊被裁掉(感光元件貴,省成本,四邊做得不夠大),其他如景深和透視角…等,並未受到影響。如此根本不能稱之「等效焦長」,只能稱為「等效視角」。
不要再想x1.3、x1.5、x1.6、x2.0、x…景深會變多少、放大率會變多少,通通都沒變啦!就是邊邊沒感光,就這樣!
就這麼簡單,沒什麼光學原理,就是小學生剪娃娃的概念,而此而已啦!
!想太多!

請不要再用「等效焦長」這個字眼了,會攝影的人再以訛傳訛,只會害死更多入門的攝影客。
erc wrote:
不知道是哪隻豬第一個把1.6x後面那串字全給省掉了。
搞得有些網友當真的以為要打鳥就要買OLYMPUS,因為它的「等效焦長」是X2,300mm的傳統鏡頭裝上去當場變成600mm的大炮。
300mm鏡頭裝上去,視野會變得和600mm一樣窄。
但是遠攝功力不會變得和600mm一樣。
因為這300mm就是300mm,不會因為你遮掉底片外圍,它就變成600mm。

預裁?是不是這樣子,是這樣子~
所以我也在等SIGMA出50-500㎜或出個170-500㎜的4/3版本~~
不知何年何月得償所望~~還是等SIGMA出SD7來個雙槍俠好了~

如果您有使用點測光的習慣,D50 是您建議的兩台機身中唯一的選擇。
Canon 的機身即使到了 20D 的等級仍然沒有點測光的功能。
You don't take a photograph, you make it. - Ansel Adams
ampyeng wrote
...恕刪...
上次我拿我現在的愛機幫我同學拍她的愛時,她就一直強調要背景濛濛的(淺景深)
...恕刪...


『背景濛濛的』不一定只有利用景深才做得到,利用鏡頭特性透過適當的構圖(比
如說:儘量簡化背景)也可以拍出漂亮的人像。一昧的追求淺景深,反而容易因為
景深太淺使得臉部輪廓模糊。

總之,拍照片的是相機後面的你,不是相機。
講等效視角是比較精確,不過剛入門的人對焦距就沒概念了,還講到視角會更迷惑吧...
其實裁切是有他的影響的。

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安全快門。同樣焦長的鏡頭,手振一度,在視角 25 度和視角 40 度是絕對有很大差異的,所以計算安全快門時必須運用轉換後的焦長。

景深的問題複雜一點。其實焦平面上會完全對到焦的就是那個距離,其他的地方都是脫焦,只是在一定範圍內不會超過人眼能分辨的極限 (這是公認的定義),去看那些測試移焦的照片就知道,其實景深範圍內並不是同等清晰。問題是當你切中央部份的時候,事實上把對景深的容忍程度降低了,原先可能認為清晰的,放大之後就有點糊了。

講的學術一點,我必須借用一個圖

當底片面積縮小 (裁切) 的時候,模糊圓 (circle of confusion) 和底片的比值變大,因此景深改變。
原圖位置在
http://www.cs.mtu.edu/~shene/DigiCam/User-Guide/950/depth-of-field.html
這個網址也告訴我們爲什麼縮光圈可以讓景深變長影像變的銳利 (因為進光量少的時候模糊圓變小,相對清晰區域就變大了)
針對模糊圓和景深的中文討論可以參考徠卡迷俱樂部文章
http://leicafanclub.org/institute/leica-dof.htm


我完全同意裁切不能改變光學特性這件事實,但是裁切可以改變你看到的影像這是無庸置疑的。
敗家怪醫 wrote:
恕刪~~
我完全同意裁切不能改變光學特性這件事實,但是裁切可以改變你看到的影像這是無庸置疑的。

收到,所以說我的E-300先天上的限制,還是對景深較深有所關聯~就如同消費型機種就算是F2.0景深明顯可見,還是蠻深的囉~感謝解惑~
敗醫兄是巷仔內的。

物理學上的東西,即然是無疑的定律,那就不再深入討論了。
這裏要注意萊卡上那篇文章不是只有定律解釋而已,還含蓋了使用準則。

萊卡那篇文章沒有錯,但是這裏要提醒,尤其剛入門的網友,閱讀文章時要非常小心!
他講的是「景深表」。
先由「景深」的觀念,帶入「景深表」上何以不同的片幅會有不同的片幅不同的模糊圓,它均是以「不同片幅在洗成等大相片時」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也就是它講的 片幅不同 = 景深不同,是指在景深表上,是指以「洗成等大相紙時」為前題。這個前題千萬不能搞混。

由於景深表是一種經驗公式(或稱快速表),很多行業都有快速表,但是負責任的前輩一定再三告誡,這個快速表只能用在哪些特殊環境之下。
小弟從事過土木業,有正式資格。正常來說,一座橋的一根梁,就可以讓你算上三天三夜不用睡了。我們的快速表最多了,比字典還厚。但是如果沒有搞清楚查表的前提,那博士的家會倒,就一點也不奇怪。
快速表是一種在『特定的條件』下,利用查表就可以快速的得到結果。在這裏謂之 中片幅、35mm…等等的底片不同,模糊圓大小也就不同,其實是不適當的。
應該說是中片幅、35mm…等等不同大小的底片,在洗成相同的4x6時,對底片上的模糊圓要求會不同。
洗成相同大小 就是這篇文章的前題。
如果是採 放大相同倍率,那會有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

過去銀鹽底片時代,採用的不是「數位」的像素的觀念,而是很傳統的「類比」的觀念,類比的東西要先有準位,自然以最多人使用的洗成4x6為標準,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
但是

這裏說到的「景深表」,其實是含蓋了兩個全然不同的手序,一個是前端--(相機),一個後端--(放大、沖洗…)。
因為中間要經過一次放大手續,隨著我們期望放大率的不同,對原始底片上的模糊圓的大小的要求也會不同,所以文末也才會說「如果這些條件有所改變的話,景深表就必須重新評估了」,它說的滿明確的,是「景深表」。而不是底片上的景深定義要重新評估。
在過往,大家多把相片送洗,也多洗4x6,那這張表的確是很方便用,很OK!
但是今天有多少人會把數位相機的資料送洗?
有多少相片是裁下自己喜歡的部份再送洗?
是洗4x6嗎?還是洗今日比較多見的5x7?
如果不送洗,那又是在多少尺吋的螢幕上觀看?點距夠呈現嗎?
這些都會影響到「後端」的放大率。
這些都是數位時代遇上的新問題…
也肯定都不是文內景深表所要解決的範圍。

隨著圖像閱讀方式的多元化,顯然今日要再講景深,已經不適合把「後端」(放大、沖洗…)再放進來。
過去把後端拉進來,可以快速解決問題。
但是今日再把後端拉進來,因為太多人後端的部份不相同,也不知道後端的不同會造成的影響,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使用的後端是什麼。非常容易造成爭議。

傳統相機業,先假設你會在某幾個特定流覽環境下,所訂出來方便向客戶解說(或使用)的準則,其實在今日必須要重新檢視了,引用時也要非常小心。

==========

在這裏聊這個,好像太硬了。

==========

我一直用CANON、從幾十年前的AE-1P,用到現在的350D。
原PO如果是剛要入門,我會推薦D50。
說實在的,NIKON鏡頭的平均水準在CANON之上,新手入門比較免操煩。
但是CANON可以玩很多家的鏡頭,NIKON不行。新手就要玩手動鏡?…嗯…可以建立很好的操作觀念,有趣但是不好搞。真的。
各有所長,建議新手從D50進去滿合適的。
至於CANON…嗯,反正玩到了一定會滿袋子的鏡頭,破財是免不了的,已經不用再計較先繞到D50再繞回20D或1DS。

這樣算不算是硬拗回主題?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