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五年後]
資訊無所不在,拍照之後照片不再是存在記憶卡當中了。
類似 Google earth 之類的服務可以看到全球的即時影像,
透過大家手上的手持小裝置,類似手機之類的,就可以觀賞。
那時候的 RAW 檔呀,不但有色溫色階分布等等的可以調整,
連對焦點都可以拍攝之後再變更呢!脫焦?移焦?不用再擔心啦~
(其實現在已經有類似的技術,不過我猜測離成熟到可以普及還需要一點時間...)
[三十年後]
奈米科技十分先進,連帶影響到傳統的光學構造,
鏡片將更加輕薄且具有極高品質;
同時類液態的可變式透鏡技術也逐漸成熟,
對焦不見得再是"移動"對焦組,慢慢改變成"改變"對焦組。
也因為光學構造的改變,相機可能也會有著部分構造的改變?
(這部份我就比較缺乏想像力了,哈~)
[二十一世紀底]
自然語言辨識與圖形辨識的技術有重大突破!
相機上面可能不再是一堆按鈕,也許將只剩下一個大螢幕和麥克風孔!(語音控制)
高階機種也進化出"替你抓住那一瞬間"的機能,
只要跟它說要你什麼,丟著,拍到了相機就會通知你。
也因為這樣,大家開始對於攝影的本質開始議論紛紛:
機器所拍的作品,到底算是什麼?
[二十三世紀]
攝影就在於掌握光線,紀錄那一瞬間的光。
那我們何不把某場景的光線全部捕捉下來呢?
這時的相機可能早已超出我們的想像,
不但構造完全不同,比較的方式也不見得是焦距和像素...
想像:當你要保留某畫面時,
感應器群飛散而出,盡量完整的將你要的場景畫面保留。
那時候規格表可能是:半徑/視角/感測器密度/浮空時間...
重播畫面的方式也不再是平面,而是全視實景浮現,
宛如坐上時光機器,回到當時感動的那一刻... 只是無法去改變過去罷了。
[二十四世紀]
就如同 meridian 大大提到的,
不只光線,連氣味,觸感,甚至即時互動都一應俱全。
聰明的電腦不但可以幫你回味那瞬間,甚至可以扭曲那瞬間哩。
(不但讓我親臨奧運現場,還可以扭轉這次中華隊的表現啦!

簡單的說,就是 StarTrek 中的生物甲板咩!

我的期望如下...
無反光鏡:感光元件長時間運作且極低熱燥點,低階機身無光學觀景窗,這應該會大幅縮小機身
自行設定光波長:可以決定使用紅外線或紫外線或一般模式拍攝(這也會受物理限制吧!)
所見既所得:跟眼球一樣的高寬容度
眼控對焦:隨眼球移動的對焦點(這已經研發出來了,只是不知Canon為何沒繼續使用在數位機身上)
全景深照片:拍完照片之後,可以自行在照片上設定對焦點,並設定景深(這好像已經研發出來了)
更高的鏡頭相容:附上各家的轉接環,再也沒有鏡頭包袱了
除靈模式:.......(零玩太多了,抱歉

進入mobile01是敗家的開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