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
1. 自動、手動對焦,自動對焦點只有中間一個
2. 測光模式有:程式、光圈優先、快門優先、手動
3. 測光方式有:五幅面測光、中央重點測光、點測光
3. 包圍曝光,可設定張數(3-7張)和包圍的級數(1/3 - 2級)
4. 曝光補償、閃燈補償
5. 定時自拍,可設定秒數(3-30秒)、張數(1-2張)
6. 慢速連拍(每秒1張)、快速連拍(每秒3張)
7. 曝光鎖定、對焦鎖定
缺點:
1. 沒有景深預視
2. 沒有重複曝光
3. 沒有反光鏡預鎖
如果要用的話,再買一條快門線就好了
水平線不能對焦,就先把相機轉90度,對好後轉回來不就行了
非常贊同 plj 兄說的,要拍正片
我都是拍正片,然後放在幻燈機上看,呵呵~~~
喵~~
滑鼠不能當飯吃,但可以混飯吃
其實,我真的不曉得什麼叫做「適不適合初學者」耶...
我想,可能是在大家好求心切的關係下,把初學者定義的....???
我第一次摸單眼相機,是在國小六年級,是爸爸的 Nikon FM (FM2 的上一代喔)
那時我也什麼都不懂,「純」好奇而已。看著一些早期攝影書籍,慢慢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攝影原理,這樣的過程中,我都一直沒有真正拍過照片。一來不敢亂拍,一來國小生拿一台單眼相機好奇怪 (那時的想法)。平常沒裝底片,就拿相機對對焦,按按快門,去感覺手動對焦的 sense..
等到真正拿出來拍照,已是國二的事了。但那時對這台相機已有充分熟悉,我不敢說拍出來的照片「好看」,但至今還沒有「相機因素的失敗」。
至今攝影約18年,和很多前輩比起來當然還算是菜鳥囉..^^
不過我仍一直建議周遭想用 SLR 來學攝影的朋友,只要不是很奇怪的相機,沒有什麼入門不入門的。機械相機如此,自動相機也如此而已。我家的 FM 也借很多朋友去練習,他們也體會到,一台老相機,沒什麼功能,一樣能拍出好的作品。等到建立了良性的心態後,要再換機,也不會有什麼「虛榮心」的比較了。
所以,我也相信你的 F601 絕對是一台好相機,你要對他熟悉,而不再是一邊使用時,一邊想說:「如果換一台新的可能更適合我。」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囉

其實正如前面幾位朋友說的,相機本身沒有適不適合初學者的問題,只要下工夫了解,就算是專業機身如F6,也能成為初接觸單眼相機者的良伴。
至於剛開始練習拍照,我也建議你用正片,除了品質較佳,最重要的是正片的沖洗結果屬於一翻兩瞪眼,完全沒辦法修正,不同於負片在洗成照片的過程中可能遭沖洗人員動手腳,導致最後結果改變。所以利用正片練習能夠正確知道當時拍攝方式是否有誤,而影響最後成像曝光過度或不足。
此外,如想將正片洗成照片,目前掃描、列印、讀卡等多功能合一機種越做越好,你也可以考慮擁有,透過掃描將正片轉成數位圖檔,再列印相片,若拍攝量不大,這種做法反而比數位攝影省。至於多合一機種中,我曾看過者為Epson RX-630,不但使用方便,且效果還真的不錯,當時朋友直接操作掃描給我看,不但解析度夠,最重要的是顏色還蠻正確的,加上內建螢幕可以檢試圖檔,算是傳統攝影者的好夥伴。
至於沖洗正片的地點,建議到博愛路台北郵局對面三角窗的店家2F,該沖洗師處理底片的方式極細心,相信01這處的攝影愛好者也有一些是他的客戶(我當然也是啦),價格也公道(想知道詳情,請PM聯繫),且基本上兩小時取件,不必像一般出印店都須等三天,因此你若交通方便,可去試試。
最後,恭喜你投入SLR世界,相信只要用心,你一定會從中發現許多生活樂趣。
到處留腳印的狐狸
http://mjcffox.pixnet.net/blog
當初 F60 頗獲好評 算是 F40, F60, F80 中 最暢銷的機種
本來我買來是給家人用的 因為我習慣用 FM2 完全手動 加上高速機械快門 到高山上也不怕出問題
後來用了 N6006 之後 卻被它的自動對焦 內置閃光 以及多種對焦方式的方便給寵壞了 於是 FM2 開始被我束之高閣
別以為你的數位相機也有這些功能 你老爸那台古董有什麼了不起
事實上 除了高階的數位相機 可外接閃燈之外 一般數位相機的內置閃燈 根本就不夠強
換句話說 如果你拍的人站在五公尺外 你的閃燈根本是在閃好看的
內置閃光 當然沒有外加閃燈強 而且也耗相機的電池 但是在補光時 非常好用 因為不需要打很強的光 又不需要從包包裡 拿出另一個閃燈來裝 所以非常方便
前面有人提到 F601 可以曝光補償 跟閃燈補償 這就是高明的地方
好比說你拍人像 可將曝光補償 +1 (這樣洗出來 人物的膚色較美 較白), 可是人物有點逆光怎麼辦? 這時候就用到閃燈補償 我通常會讓它比主光弱個 1/3 ~ 2/3 (0.3 ~ 0.7) 別跟我說你的數位像機也有這功能 它們也許有這功能 但是兩公尺外的人物 根本就打不到光 所以 ....
初學者用這台 其實很夠了 35 ~ 105 涵蓋了小廣角到小望遠 一般來說 也夠了
至於進階裝備 等你將你拍的良率 (整捲底片洗出來 你覺得可以見人的比率) 控制到一個可接受的地步後 再開始考慮吧 我見過太多攝影同好 光有一身裝備 但拍出的照片慘不忍睹
拍出來沒把握 可以先印樣 再挑照片洗
如果你有掃底片的機器 那更好 就可以自己列印 像我現在就是用傳統底片拍 然後用 Nikon LS-2000 將底片跟幻燈片直接掃進 Photoshop 處理 然後滿意再列印 或是產生一個較小的 JPG 檔 傳給親友
個人進階是 F2 -> FM2 -> N6006 -> N90s
數位像機則是拍著玩的

這是早期的閃燈上都會有的轉盤,主要功能是讓使用者知道閃燈出力的範圍
因為沒有TTL,所以必須自己計算閃燈出力範圍
使用方式應該是
1.將上方的ASA(也就是底片的感光度,現在稱為ISO)調到你目前使用的底片ISO值。
2.對應下方最靠近中間銀環的刻度(1.4/2/2.8/4/5.6/8/11/16/22)是光圈值,METER(米)跟FEET(英尺)是距離。
3.說穿很簡單,就是當你調好了ASA,看好你跟拍攝物的距離(假設是6米),那就將光圈調到5.6即可,或說你的光圈是5.6,那閃燈可以涵蓋範圍是6米。
4.你會想問快門吧,沒問題,就是調到閃燈同步快門就好,每台相機都不一樣,要查一下。
閃燈的功率是以GN為單位的,計算方式是將ASA調為100時,GN/Av(光圈值)=距離,換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了
很久沒有手動閃燈,若有錯誤的地方,請不吝指正,謝謝
學校攝影社裡面很多人拿著傻瓜學攝影..
甚至聽說以前還有個社長連相機都沒有..@@
所以以你手上的器材來學攝影是絕對足夠的..
等以後喜歡拍攝某些特定題材..
需要其他器材加大創作空間才會感覺不夠..
那顆閃光燈看起來可以抬頭的樣子..
有外閃的話拍室內用看看跳燈吧..
用過以後你就會習慣帶著外閃在身邊..
這顆外閃的GN大概是30(ISO 100,光圈2的時候可以打15m)..
使用方法應該還蠻簡單的..這是Auto閃燈..
只要先把後面轉盤轉到底片的感光度..
然後看一下主體距離相機多遠..
看一下後面圓盤上的距離以及下面被涵蓋在什麼顏色範圍內..
依照距離把閃燈前面下面撥桿(你照片中TOSHIBA旁邊那個..)
撥到對應的顏色..相機設定在指定光圈..
閃光燈就會自動控制曝光量了..
(ex.ISO 100,主體距離大概是3.5公尺,這時候看後面..
大概是在橘色和綠色範圍裡..設成橘色會比較準一點..
把閃燈前面撥桿設定成橘色..相機光圈設在8..
快門只要設在相機閃燈同步速度以下就好了..)
(白色應該是M模式..閃燈全出力..這個就要自己算光圈了..)
電池的話也不用太煩惱..
電子SLR很省電..相較之下會覺得數位相機是吃電怪獸..
不會常常拍的話一顆電池都大概可以用個半年..
而且沒電時便利商店就有了..數位相機還得充電..
配件看你自己吧..有覺得需要再買..
腳架的話可以方便自己拍照..夜拍的時候也很有用..
還有要夜拍也會用到機械快門線(這台有孔..)
如果有要用到再買吧..
另外我也建議可以拍正片..
因為正片寬容度比較小..曝光值要抓很準..
色彩的話用過就會上癮..單沖底片的話正片也很便宜..
如果可以的話拍照的時候盡量記下光圈快門值..
以後片子出來的時候看一看可以再修正..
freyalai wrote:MoonBear wrote:
這台是 F60 (美國則是 N6006, 我也有一台) 的"再版"
當初 F60 頗獲好評 算是 F40, F60, F80 中 最暢銷的機種
F60 是在 F601 之後才出的,F60 是比較新的世代。另外Nikon 並沒有出過F40 的SLR。
F301 F401 F501 F601 F801&F801S算是同一系列
再來我也不是很清楚了,大概是F90 F70 F60 F50 F90X F65 F55 F80 F75~~~亂了亂了!有沒有前輩可以指正一下。
謝謝指正 由於不熟悉台灣的型號 所以"推理"了一下 剛剛查了一下網 原來型號對應是這樣的
N4004 (F401)
N4004s (F401s)
N5005 (F401X)
N6000 (F601M)
N6006 (F601AF)
N8008 (F801)
N8008s(F801s)
N50 (F50)
N70 (F70)
N90 (F90)
N90s (F90x)
因此更正如下
這台是 F601M 的"再版"
當初 F601AF (美國型號則是 N6006, 我也有一台) 頗獲好評 算是 F401, F601, F801 中 最暢銷的機種
當初是怕寫美國型號 各位會看不懂 沒想到弄巧成拙 Sorry
內文搜尋
X
另外Nikon 並沒有出過F40 的SL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