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nTang3434 wrote:這本書"冼鏡光,數位...(恕刪) 哈,這本書我上禮拜也才剛入手,我在誠品網路購物買的,很快就到了不過我一章都還沒看完阿,實在是需要花一些時間好好琢磨努力翻到k單元惡補一下不過手上還有另外一本正在苦讀中
冼鏡光 wrote:本文己經刪除(不想再...(恕刪) 請問,為何鏡頭都有最短對焦距離的限制?為什麼不能直接設計成每支都有 1:1 放大率呢?這是商業上的產品的區隔,還是技術性問題?我看光學原理,達到最大放大率不過是整個鏡組遠離機身達到 2 倍焦距而已,感覺只要鏡頭內有足夠空間讓鏡組向前移動就可以達到了。是因為如此設計可能要讓鏡頭變大隻?還是說機械結構問題。或是會影響成像畫質?麻煩前輩解惑了。
josephyen wrote:請問,為何鏡頭都有最...(恕刪) 其實您所列的猜測都是答案。如果有操作過軌道式大型相機(便當機受限於結構)就可以發現,每個鏡頭幾乎都可以到達神乎其技的1:1~~只要蛇腹夠長,軌道夠長,拍攝空間夠大,對影像的容忍空間夠大。就目前常用的交換式鏡頭來說,要讓每個鏡頭都達到1:1的最高境界,要先面對的就是體積,短焦距的還可以,望遠鏡頭成品恐怕就不是「大砲」可以形容了;同樣屬於設計端的光學部分更是一大難題,因為攝距越近光學瑕疵越明顯,要一一修正那些光學問題又可以讓工程師的腦細胞陣亡一狗票;就算真的兼得魚與熊掌,還要面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市場接受度!撇開光學表現跟體積的考量,光是價格恐怕就很難讓消費者接受。這個問題在大學的時候有跟老師從理論到實務討論過,結論是:市場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