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除非將來發展出不需要耗電就可以輸出電子訊號的數位感光元件、及不需要耗電就可以紀錄資料的儲存媒體,
否則機械式機身加上這兩個核心,就同樣要和數位機承受相同的故障風險,掛點的機會其實並不會比較低。
到極地照樣電池死掉不能用、到高濕度地方照樣受潮短路、到非洲照樣買不到電池或找不到地方充電…

再一個,成本!
嚴格說來,現在電子元件的整體成本其實是低於機械式元件的,一只紅外線遙控器在夜市只要199就可以買得到,但是好一點的快門線隨便都會破仟…
叫工人去裝配一組七八十個零件彎過來拐過去的機械式快門觸發機構,工時成本保証遠高於安裝一個微動開關和一條電線。
…
沒辦法,機械式的東西就是這樣,越高精度的東西,價格越貴。
以上這兩個關鍵,就注定了機械機身時代的結束。
唯一能夠存活的,大概只剩lomo那種極低階超簡單的機身結構。
另外,短時間之內別期待機身廠商推出135的數位機背啦。
現在的數位機,瓶頸成本全集中在那片數位感光元件上。
一整組整合精巧的二萬五全新數位機 vs 一個又腫又大的二萬二135數位機背讓你回去搭十年前的舊機身
你會買哪一個?
就當是買感光元件,送全新的機身吧~
這樣會快樂點…

ps.
答:現在數位機的發展方向不是我想要的。
數位影像紀錄方式的革命還沒出現哩!現有的設備都是依傳統影像紀錄的觀念加以數位化而已。
要到完全以數位觀念設計數位影像紀錄裝置時,那時才會有所謂的「發展方向」可以談…,那時才會真正的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