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x wrote:我也相信「目的」是這樣。不過結果往往沒有達到目的,我看過的大多數都是破壞畫面、畫蛇添足。
…至於加上和主題無關的文字,我想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質感...(恕刪)
坊間一些書籍、包裝、招牌等也是,明明跟日本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總是把日文用的理所當然,彷彿這樣就有了日本的質感。
尤其是"的"偏愛打成"の",到底在"の"什麼碗糕也搞不懂。
無奈台灣人就愛這一套,附庸風雅的可笑。
Dave5136 wrote:
不能這樣說。每個民族都有敗類,那些是屬於台灣人中的敗類,請勿以偏蓋全。
...(恕刪)
自己曾做過研究,這種下意識日文(日本)意淫早已充斥坊間,
民眾思維、商業產品無處不在,已經不只是少數人的偏差觀念了。
舉個例子,幾個月前看到一個烏梅產品,上頭也寫明是台灣某地名產,卻莫名其妙加註一堆日文編排,
巴不得包裝成是日本進口的樣子。
更誇張的還有套台灣名勝明信片,質感一流,卻完全是用日文註解編排,乍看還錯以為九份跑到日本了。
這些難道是賣給日本旅客? 非也。
以上產品的目標族群都是台灣自家人,而且這兩樣皆不是粗俗的市場廉價品,
均是放在"誠品"販售的中價商品。
是商人帶頭的錯誤觀念? 不完全是這樣。
產品推行絕對是以目標族群的定位去做,而台灣就是普遍(絕非少數)吃這套,
商人只是迎合市場取向去設計罷了。
對普遍台灣人來說,質感、品味一流的國家只有唯一,日本。
這些人想讓自己的東西達到同樣的質感、品味,卻不在設計、內涵有所提升,而是粗俗的鑲上日文,包裝成日本風。
台灣就是充斥如此的膚淺文化,無可救藥。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