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顏色鮮艷圖像銳利,拍風景和人像第一眼看上去都很好,但是看得時間長了會疲勞。Canon有時候顏色淡淡的,畫質肉肉的好像沒對準焦一樣,但是很耐看。
另外兩家的色彩取向也有不同。Canon的冷一點,帶一點粉色,Nikon的暖一點,帶一點黃色。結果Nikon拍人的時候,臉色都是黃黃的,而Canon比較容易得到討好東方人的膚色。高光寬容度也有不同,Canon是平滑的S型曲綫,特別是5D這樣的機器,Nikon是直線,這樣高光部分Canon過渡更平滑,這個在人臉上過曝地方會很明顯。紅色部分,Nikon很容易就飽和了,結果細節基本都沒有了,但是Canon的好許多。後來想想這個可能是CMOS和CCD的差別,因為很多人都說D300的顏色向Canon靠攏了,反正是和D200/D80很不一樣。
後來發現鏡頭的設計也大有講究。Nikon的現代變焦又是ED鏡片又是非球面設計,什麽都修正得很好,就是沒有味道。老定焦的設計也是向銳利的方向靠攏,35和50/1.8的焦外就不好。長焦因為有壓縮感,背景也虛化過度,所以反而沒有了“空氣感”。真正能讓我感到“空氣感”的是50/1.4和85/1.4,而且光圈都要在f/2以下。這個時候有沒有修正的像差營造了一種特殊的感覺。而且兩支鏡頭顏色都偏清淡,和35截然不同,進一步營造了這種感覺。f/2.8以上,50的光圈是多邊形,焦外會比較生硬,而且兩個鏡頭這個時候都太銳了。
用兩個詞來概括一下,Nikon擅長紀實,Canon擅長寫意。
Griffin_Ek wrote:
爬到第三頁...後面懶得看了
原來樓主所謂的立體是景深淺一點, 對比拉高一點, 人看起來像是貼上去的
我也是這麼覺得,看過太多所謂立體、空氣感的言論,就是對比特性的不同、景深淺一點...

以下是用了幾台Nikon機器的感覺:
D40和D80都是Nikon修正顏色調性後的相機,跟D70以前清冷的調性完全不同,為迎合歐美市場,
顏色調性改成偏黃,有Canon化的感覺。在測光方面有過曝的傾向。
使用上,若不根據場景調整EV,回家也不修圖,出圖會偏亮,偏偏Nikon DSLR在高光處的特性曲線
又比較平,也容易飽和掉,結果造成主色階落在高光處,對比太平的問題。
Nikon知道自己CMOS技術上的弱點,在以前的機身測光都偏暗。像D70測光就偏暗0.3~0.7EV,
但有經驗的人在後製拉回來時,曲線在192~255色階處放控制點拉亮,其他色階用控制點儘量控制
不動,對比就會剛好,高光色階也不會掉。(有時為加大對比,中間偏低色階處會放一個控制點下拉)
照理來說,Nikon應該維持D70的測光模式,但是DSLR愈來愈消費市場化了,不是每個人都會修圖,
偏暗的測光很難賣,所以就拉高曝光,但這樣的副作用就是高光演譯較差。
個人認為,用D40/D80的使用者應該要很注意減EV的問題,而D300的CMOS在高光色階已有長足的進步,
所以同樣的曝光策略和對比曲線,D300拍起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Nikon的DSLR在人體工學、對焦精準、耐用度上都是強項,但它也有缺點,知道手中機器的優缺點,然後
設法克服缺點,它就是完美的機器了!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