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有極少數朋友是在狀況外加入討論,
對於開版的我而言,所有的回應個人都心存感激,
人總是"學而後知不足"....
前面敝人曾提及在攝影公司工作的訓練,
為什麼要做"停止線車輪壓線"的訓練行為??
其實就是要讓拍攝這件事達到"人機一體",
在這兒我簡單的分享一些經驗~
許多的攝影佳作都是呈現"瞬間"的時間停留影像,
尤其是新聞與運動類的攝影而言,
捕捉那瞬間的感動除了攝影師本身具備的敏銳感官外,
就是是否能"人機一體"的完成紀錄行為,
一張底片接受曝光的過程也誠如樓上眾多網友分享的,
它是一連串的動作與計算機制,
對於拍攝者而言,要如何掌握這中間的時間差,
其實就是器材本身的"精確"與"可信賴度"以及攝影者本身的"訓練".
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試
在省道的道路停止線旁架好腳架,
對好焦距,裝好快門線,
不須由觀景窗去看被攝影像,
反而是看著過往的車輛來按快門,
拍下後再檢視剛才所拍的車輛前輪到底距離停止線多遠,
如此反覆直到可以憑感覺按快門,
而非一直緊盯著觀景窗來取景....
提供一個算式 :
60km/1Hr.....相當於一秒行進16.666公尺,
所以每100毫秒就有1.6公尺差距,
也就是輪子已經在相片外了......
或許很多使用者會認為實際拍攝怎會有這些需求?
其實對於專業攝影者來說,
不管是器材或是人都是隨時在備戰狀態,
以前MF的年代,如何快速準確對焦更是嚴苛的訓練,
其實我到現在都不適應AF的方式,
因為相機決定的焦點與我想要的總是落差不小...
也之所以一直留著MF的定焦鏡,
當然我也知道時代與科技都在進步,
不過如同開F1的車手般,他可以省略踩離合器,
但是他一定還是希望檔位是完全操控在自己....
當然有個重點,
就是並非所有駕駛車輛的人都是F1的車手,
所以希望這樣的論點不要引起筆戰!~
以我當初選擇CP4300是因為他有觀景窗(雖然誤差值不低),
個人不太習慣以LCD影像來拍攝,總覺得Delay...
此外也因為他有部分手動功能以及可以加裝濾鏡以及增加鏡頭,
實際使用上不管是半按快門或是直按快門(LCD關閉的情況下),
快門的動作時差,總是可以讓小朋友已經離開被拍攝範圍,
包括以追焦的方式來拍攝.....
也之所以會興起換機的念頭,
事實上去店家看過的機子,我都很難接受,
1.LCD做這麼大幹麻?除了耗電對我而言完全無意義,因為LCD做大,
觀景窗已經成了歷史~
2.每家都是卡片型機身,超不符合人體工學,怎麼拿都很不好拿,
CP4300的類似F3機身,雖然不是輕薄短小機種,
但是單手持穩非常容易.
3.大家拼命增加畫素,說實話,既然不選擇DSLR,
我就不會寄望它能洗出多大的照片,對於一般的紀錄照片,
我都只是設定1600x1200 300dpi.
成像品質個人覺得比畫素意義大太多....
4.憑良心說開機時間長短,儲存時間長短對我而言不太在意,
底片機用了20年,沒有那種拼命按快門的習慣,
其實現在很多DSLR使用者的快門數,真的都讓我這老古董無法體會,
上萬張的底片沖印要花多 少錢呀.......
PS.所以做壓線訓練都是買最便宜的黑白100呎底片分裝,
自己沖印"直接印相"(類似毛片洗法).....
5.防手震功能我真的完全不需要,F3裝上135mm鏡頭手持1/4秒的基本能力,
20年前就已具備....
以上拉里拉雜的心得稱不上分享,
只是希望所有熱心參與討論的網友知道,
真的很感謝大家的意見與資料.......
Chad Yih wrote:
許多的攝影佳作都是呈現"瞬間"的時間停留影像,
尤其是新聞與運動類的攝影而言,
捕捉那瞬間的感動除了攝影師本身具備的敏銳感官外,
就是是否能"人機一體"的完成紀錄行為,,...(恕刪)
Bingo!!
其實重點不在於Shoot to Shoot time的問題,而在於手上的器材能否【與心念合一】,忠實反應作者的拍攝意念。有時候,作者心中那個畫面,只需要一張(有時候也只能一張)....
個人最喜歡的攝影師之一...
http://www.henricartierbresson.org/
http://www.afterimagegallery.com/bressonbehind.htm
1932年攝的經典之作
銀牙烈虎 wrote:
補充一下......(恕刪)
剛剛覺得有點疑惑
因為印象中沒有看過 Consumer Grade DSC 有搭載 AF Sensor 的機種
所以上網查了一下 以下是查到的東西
關於 Sony 的雷射系統 在友站"數位影像坊"內有一篇測試報告有提到 網址如下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dc-test/Sony/DSC-F707/intro/index-intro-F707.htm
基本上這個系統應該沒有包含測距的部份
個人以為這個系統應該當成 不會散射的AF輔助對焦燈系統 會好一點
關於紅外線測焦系統 搜尋不到相關的資料
不過 印象中 以前確實有相機是採用紅外線系統來作為 AF輔助照明之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 AF輔助照明開啟的時候 不會讓人覺得刺眼
壞處是 經過 IR Cutter (紅外線濾片) 之後 會大幅的衰減
現在幾乎沒有看到有這樣的設計了
----- 題外話 -----
大家有空的話將手上的 DSC 做個實驗
把隨便一個紅外線遙控器拿來對著相機的鏡頭亂按
如果可以看到很亮的光點的話
就是該DSC對該遙控器的紅外線波段 衰減率不好
不過 這個實驗只是讓我們可以透過眼睛看到遙控器送出來的 IR 訊號
實際拍照上面 一點影響都沒有....
----- 題外話 -----
如果有先進知道有哪台消費型數位相機有採用主動式對焦系統 (也就是 AF Sensor)
麻煩不吝告知 小弟想要研究看看 ^_^
KenKuo wrote:
嗯嗯、忽略了、我修...(恕刪)
小弟以為有幾個東西似乎與小弟的認知不太相同
* 關於緩衝區 (Buffer)
無論是 DSLR 或是 DSC 一定都會有 Buffer
差別只是在存取效率以及 Buffer 大小而已
因為成本的關係 目前看到的 大部分都是以 DRAM 為主
除非完全不在乎成本 才會採用 SRAM
高階 DSLR 沒拆過(有人要借我拆嗎???

至少 可以確定的是目前主流都是用 DDR RAM, 少部分機種是用 SD RAM
這都該算在 DRAM 那一邊...
* 關於拍照流程
Ken 兄提的 基本上可以算對 也可以說不夠完整
無論是 DSC 或是 DSLR 個人以為最大的分別是在於光學系統以及影像前級的部份
數位後級做的事情 基本上可以當成是一樣的
換句話說 DSC DSLR 前級的影像資料 (Bayer Pattern 的 RAW Data)
進到數位後級之後處理的流程都是相同的
不過不同的數位後級晶片 所需要的 Buffer 大小不太相同
通常 DSLR 的 Buffer 會比 DSC 大上很多
再考慮上數位後級晶片效能 通常 DSLR 會比 DSC 好一點
所以整體來看 DSLR 連拍速度可以遠勝 DSC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主因 就是 RAW Data 傳輸到數位後級的速度也差很多)
簡單來講流程如下
1. RAW 傳輸: 傳輸 RAW 至 Buffer
2. RAW 處理: 從 Buffer 拿 RAW 做數位處理成 RGB or YCbCr 格式 並回存至 Buffer
3. 記錄格式轉換: 由目標格式決定該套用的處理 比如說 JPEG 就丟進 JPEG Codec 處理
RAW or TIFF 就重新排列成需要的樣子
也許有人會問 RAW 處理在 DSLR 可否可以省略 因為目標格式就是 RAW
小弟以為 其實部份還是需要的
目前看到各家的 RAW File Format 都有包含相當程度的影像調整的參數
這些參數都是要靠分析影像資料得來的 所以一部分的 RAW data 分析 (不紀錄 JPEG 時就可以只分析不處理)
就得在 1 or 2 完成...還是一樣...逃不掉的...
TurboRick wrote:
剛剛覺得有點疑惑
因為印象中沒有看過 Consumer Grade DSC 有搭載 AF Sensor 的機種
所以上網查了一下 以下是查到的東西
關於 Sony 的雷射系統 在友站"數位影像坊"內有一篇測試報告有提到 網址如下
http://www.digital.idv.tw/DIGITAL/dc-test/Sony/DSC-F707/intro/index-intro-F707.htm
基本上這個系統應該沒有包含測距的部份
個人以為這個系統應該當成 不會散射的AF輔助對焦燈系統 會好一點
關於紅外線測焦系統 搜尋不到相關的資料
不過 印象中 以前確實有相機是採用紅外線系統來作為 AF輔助照明之用
這樣做的好處是 AF輔助照明開啟的時候 不會讓人覺得刺眼
壞處是 經過 IR Cutter (紅外線濾片) 之後 會大幅的衰減
現在幾乎沒有看到有這樣的設計了...(恕刪)
的確,使用紅外線對焦是傳統底片消費級相機常用做法。日本雜誌測試報告中,提到消費級數位相機使用【CCD反差偵測方式】(CCD contrast detection Auto focus)的對焦系統,這點TurboRick兄前述文章已有提及。看來,因為低通濾鏡的關係,主動式AF看來只有輔助對焦燈比較可行了。
calpis wrote:
手振跟快門延滯真的是數位相機拍得好不好的一大關鍵
這兩個名詞發生點應該也常常讓人誤會吧
說到快門延滯
原本用DSLR拍都沒問題
但又去採購DC後發現這個大問題...
因為要帶兒子去游泳
本來買防水相機要去拍個夠
沒想到最新款的快門延滯還是一樣很嚴重
按下去兩秒才拍兒子早就已經爬走了
我想那無關快門.光圈.ISO值.防手振
而是廠商本身就沒把這基本又關鍵的底子打好
或是CD掉某些規格
否則DC怎麼越來越便宜
但卻都沒什麼強機
快門遲滯............這就是為什麼敝人不是很喜歡用DC的原因之一



DC,壞掉就扔了換新的,一點都不值得收藏,如同免洗餐具一樣


歐美系統受害者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