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請問"快門遲滯"較不嚴重的隨身DC建議

lovebear2002 wrote:
那「相機對焦能力」尤其是暗部對焦能力!!!這種東西也有實際的測試數據可供參考嗎?
我知道一般大眾都比較推薦CANON DC的對焦速度較快,(恕刪)


這個在日本的ASAHI CAMERA 相機雜誌的機身測試報告也是固定出現的必測項目之一喔!
以2002年11月Fujifilm S2Pro的測試報告為例,同一篇報告中也列出自動對焦能力:

AF感度測試
機身:Fujifilm S2Pro
使用鏡頭:Nikon AF Nikkor 50/1.4D
攝影距離:2公尺
ISO: 100
中央重點測光
對焦輔助光關閉

圖表中,○表示合焦成功,●表示未合焦,【下黑上白】的表示水平感測器可以偵測到並合焦,但垂直感測器時則否
至於暗部對焦能力,從EV值的變化應該可以觀察出來。

這個圖表則是2005年9月的測試報告,對象是Casio的消費DC,型號是:Exilim Zoom EX-Z750:

AF感度測試
機身:Exilim Zoom EX-Z750
使用鏡頭:7.9-23.7mm 焦段設定於14.2mm處
攝影距離:2公尺
ISO: 100
中央重點測光
對焦輔助光關閉

圖表中,○表示合焦成功,●表示未合焦,【下黑上白】的表示水平感測器可以偵測到並合焦,但垂直感測器時則否

手邊沒Canon 新型DC的數據,但是這個測試程序可以讓大家參考一下......。
DC的快門延遲、跟DSLR快門延遲是一回事
但要先弄清楚兩者間拍照的處理差異、再回頭來看看快門延遲的差異

一般的多數DC:
對焦→按下快門→拍攝後製→寫入記憶體

一般多數DSLR拍RAW:
對焦→按下快門→拍攝放入緩衝記憶體→寫入記憶體

一般多數DSLR拍Jpg:
對焦→按下快門→拍攝→後製→放入緩衝記憶體→寫入記憶體

好、大致看完兩者處理的流程、其中快門延遲是指:「對焦完成後、按下快門到照片被拍下的所需時間(上方藍字)

時間越短、你拍到對焦物體的機會越大、因此一些專業機種會強調快門延遲(當拍攝賽車、運動競賽快門延遲影響大)

但是DC跟DSLR最大的速度差異在於我框起的紅色字體部分
DC拍攝完成後、機身會直接後製(去雜訊、調整色彩)此時就會延遲你要拍攝下一張照片的時間
接著會直接寫入記憶卡、記憶卡寫入速度的高低、也直接影響拍攝數度
而DSLR則是拍攝完成Jpg後、同樣完成後製,隨即放入緩衝記憶體內(通常是SRAM)排序等待寫入記憶卡
此時視你相機的緩衝記憶卡多寡、可以連續拍攝照片
而且相機會多工處理、一邊可以拍攝照片放入緩衝記憶體、另外一邊會持續將照片寫入記憶卡
因此當DC與DSLR相互比較時,快門延遲造成的差異、恐怕遠不及後端照片資料處理造成的延遲差異
以上給大家參考之、天氣熱、喝杯冰水降降火吧^^
施振榮:能在紅海立足,就有資格看新的藍海~!!!

銀牙烈虎 wrote:


這個在日本的AS...(恕刪)



我覺得要討論暗處對焦的話
可能要先從先天上 DSC 以及 DSLR 對焦方式的不同說起

一般來講 DSLR 採用的 AF 方式是透過獨立於 Image Sensor 的 AF Sensor 來感測合焦與否
加上 DSLR 所採用的鏡頭組 通常驅動/反應時間都會優於 DSC
所以 一般說來 DSLR 對焦速度是 DSC 追不上的
另外 暗部對焦能力就只跟 AF Sensor 在暗處的感測能力
理論上來說 採用越好的 AF Sensor (系統) 就會有越好的亮/暗部對焦能力
基本上 DSRL 規格書上面都會標明能夠對焦的亮度範圍
例如: Olympus E500: AF明視度範圍:EV 0 - 19 ( 於 20°C,ISO 100 )
http://www.yuanyu.com.tw/camera/E500_Specific.asp?Product_ID=E-500
(以上擷取自元佑公司網頁)

有關 DSC 的部份
絕大部份的 DSC 都沒有使用獨立於 Image Sensor 之外的 AF Sensor
通常的作法都是 將 Image Sensor 輸出的影像資料
拿去計算該 Frame 的 Edge Sum (中文的話 用邊緣強度反差值會比較好理解)
因此 基本上雜訊是會被加到 Edge Sum 的成分裡面的

一般的 DSC 在暗處 Preview 時都會將 ISO 拉高 造成雜訊也會跟著被放大
實作上會發現 只要環境亮度暗到某個程度
基本上 Edge Sum 的主要成分就會來自於 Noise
此時 AF 基本上來說 就是失效了...
這個是DSC先天上的限制
解決的辦法有很多 但是通常都不夠好

如果問我 關於DSC暗部對焦能力的話
我會建議將 有無提供輔助對焦燈 納入考量
個人的意見是 輔助對焦燈 是目前唯一我認為可以明顯提升暗處對焦能力的辦法...


KenKuo wrote:
DC的快門延遲、跟D...(恕刪)


不好意思, 因為跟先前看到的說法有點不同...

一般的多數DC:
對焦→按下快門→拍攝→後製→寫入記憶體

我看到的說法是
對焦→按下快門→清空CCD或CMOS資料 (因LCD即時預覽)→拍攝 (開始感光並轉成電子訊號)→...

DSLR除非拍RAW, 不然要轉成JPG也是要硬體晶片運算
這跟DC一般存成JPG應該是一樣的動作
當然, 硬體晶片等級可能不太一樣就是了
我覺得樓主的狀況應該是發生在光源不足的情況之下吧
我以前是用4100的,此種情況都是發生在光源不足的狀況,外加
他本來就只能調整EV = P模,快門、光圈都是自動的,當光源不足時,再加上拉高EV時
都會有延遲的狀況發生

至於對焦....我以前玩是沒發生過這種事啦,對焦一般,手要穩更重要

還有樓上有位提到S家的P100對焦慢我就不清楚了,因為我的 P200對焦還滿快的= =
跟DSLR有得比,不過ISO不高到是真的

現在的DC做的越來越好,但雜訊的問題還是存在著(當然不能跟DSLR比啦,人家感光元件多大,你多大)
不過在對焦上機乎都沒什麼問題,就連BENQ都能跟的上速度

在此我個人還是認為,樓主選擇自己預算足夠的,看的順眼的DC就可以了
就沒事多看文,多看文沒事~~(順便增長自己的見聞及技術囉~~)共勉之
Sirius0923 wrote:
不好意思, 因為跟先...(恕刪)

嗯嗯、忽略了、我修改去

並多增加一個jpg版本^^
施振榮:能在紅海立足,就有資格看新的藍海~!!!
TurboRick wrote:
有關 DSC 的部份
絕大部份的 DSC 都沒有使用獨立於 Image Sensor 之外的 AF Sensor
通常的作法都是 將 Image Sensor 輸出的影像資料
拿去計算該 Frame 的 Edge Sum (中文的話 用邊緣強度反差值會比較好理解)
因此 基本上雜訊是會被加到 Edge Sum 的成分裡面的...(恕刪)



補充一下.......
印象中......消費級相機大多使用主動式AF,如紅外線測距對焦,不知道新型的DC是否改變這類的AF模式?SONY某些較高級的機種還宣稱採用雷射投射測距對焦。此外,採用分段式對焦的AF精度(整個對焦行程切成455段或更少...).....我總覺得都有點不夠準的疑慮.....。
Chad Yih wrote:
再次感激大家的資料與...(恕刪)

較早強調快門遲滯(快門延遲)少的"消費機",是Casio這個品牌。
DSLR和底片相機則沒這問題,DSLR自動對焦的速度也很快(賣這麼貴,當然要快...)

而Casio還有直按快門就可以用泛焦模式拍攝的設定,不必半按快門對焦!
開機快,快門遲滯較少,且對焦時間=0,才能迅速取景。
至於拍出來的結果怎樣?? 當然,會和光線有關啦!
要近拍就要對焦,泛焦模式也不能拍太近的東東。

例: Casio Z700快門遲滯反應時間0.007秒 *2。

但Casio有些機型並不太強調這些功能,不過,在Casio裡找DC就應該找得到!

至於現在有沒有其他品牌或型號的消費型DC,把Casio迅速取景的優勢給幹掉??
這我就不清楚了!
原來那叫 快門遲滯 ..我買的 samsung V4 就很嚴重 ..按下去到拍要一段時間 ..不過 我有發現
通常輕按是focus 再按才拍.
如果是白天下 拍很快 快門遲滯快 , 但是 如果電力不足或是晚上 會拖很久才拍 .
而且 我也發現 晚上拍照後處理時間會比較久隔一陣才能再拍
但是白天 不會 .
又混亂了
因為處理程序所導致無法進行下一張攝影的遲滯應該不是樓主的重點
對我而言這是少用的連拍性能(包含機械,電子處理,緩衝記憶體,寫入速度...綜合的影響)
但是DC比較令人詬病的是"所拍非所得"
也就是從按下快門時的所見和拍攝出的畫面會有遲滯現象(包含了對焦速度,和快門電子設計所造成)
這應該才是樓主和大部分DC使用狀況所顧慮的
你好,我是布朗尼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