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反省後 我想我成了器材狂

changtayu兄這實在不能叫器材狂。
你有你的想法,產生有你的需求,而有器材上的不足,然後換鏡,這樣是非常正常的呀!

真正的器材狂是「補捉上市的瞬間」,買鏡是拿來鬥機的,不是拿來拍照的。
您是拿來拍照的,對吧,所以很明顯您不是器材狂,您這只是在「找合手的工具」,正常無比,不用想太多。


至於一張照片,除了發出工具顯而易見的特性之外,自己在作品中所佔的份量如何?…


嗯,美學這種東西,說是天份嘛,真的是天份;說不是天份嘛,也真不是天份。
美學天份不在審美觀上,審美的天份是多數人都有。(當然也是有那種完全沒審美觀的…@@)
大家缺的是手腦協調的部份而已。

藝術這東西和運動一樣,沒有那種一次到位的屁話。
運動不可能聽過一堂課,下課後就全成了王貞治。
技術上尚且如此,更何況藝文類的東西還涉及了人文素養的深度,那更是遠超出課堂之外,只能花時間花心力才能得到的東西。

器材和技術可以成就商業攝影,一隻大光圈銘鏡,該有的完美散景和乾淨畫面就有了,再輔以規格化的光影構圖方式及完美的模特兒、良好的修片技巧,一張可以上廣告的照片就出來了。
我想changtayu兄目前就是卡在這裏。什麼叫攝影?有錢有鏡頭,該有的就有了,那「人」在哪裏?

這不是卡在攝影,而是卡在「商業攝影」。
商業社會最常見的就是沒有靈魂的商業攝影,自然多數人也對此最熟悉,甚至誤以為這就是「攝影」的全部。
商業攝影的確是攝影歷程上不可以忽略的一環,產值非常的大,但也不可以忽略商業攝影因其膚淺而無法站上永恒藝術殿堂的事實。商業攝影多半非常完美,但是不會讓人感動。

人文的東西,其關鍵在「人」,抽離了人文素養的深度,那這個作品就啥都不是了。
商業化的攝影器材,救得了「相」的部份,但是救不了腦袋的空洞。
4G的CPU照樣救不了我不如幾米感性的事實。

如果追尋的是那個「相」,那追好器材是必要的,
但如果追的是相裏的「人」,那追好器材,方向就搞錯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材當然首重合手,至於所謂的合手,就看你的心隨意轉的「念」是在天平的這邊還是那邊嚕~
商業攝影多半是越追越大隻,而留名的大師多半是越玩越小的RF機,why?這之間演化的成因值得玩味。
(我不是說買個3000元的小DC就好呀!我只是說「要知道自己敗往哪個方向」。小朋友還是要拿出來大家抱,社會經濟才會活絡呀。)


構圖構景,大家都會走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幾個歷程,changtayu兄和大家一樣,都只是在其中一段,只是每個人所在的階段不一樣,最後會放棄(止步)在哪個階段也不一樣。
對於樓上大大的發言 非常有感觸 也非常感謝樓上的大大 寫了那麼長一篇回應文 受益良多
erc wrote:
changtayu兄...(恕刪)


以前總覺得不會用DSLR,卻帶著DSLR超級俗氣,看過了這一連串的討論後,終於鼓起勇氣買了

人生第一台數位相機。 相機到手上也有個一個月了,特在此時,把這篇改變了我對DSLR想法的

文章抓上來。 以茲紀念。

期使你不懂DSLR,妳也可以擁有。多用多看多問,它會豐富妳的人生,給妳更多樂趣 。
嚴格來說最終只是在各家收支盈餘後的貢獻者,增加幾個位數。。。。

更恰當一點的來說是促進相機產業界蓬勃發展的投資者。。。

沒有我們的敗家,相機界將如何永續發展啊?!



P&S 囧rz。。。。
bigini wrote:
套一句大家常用的。大...(恕刪)


最近看大陸版神雕俠侶,有一段很發人省思,就是楊過被砍斷右臂後被大雕帶去獨孤求敗埋劍處,有幾把削鐵如泥劍並記載獨孤求敗年輕時候的戰績,最後好像有一把木劍,上面寫到劍練到至高境界就是無劍勝有劍,我想也可以用在攝影器材上吧,用什麼器材都可以照出好的照片的最高境界。
跟大家共分享奇士勞斯基 說過的一段話
「真正的藝術家是找到人生的答案,而技匠的知識只限於技匠本身,真正的知識是知道如何生活,以及為何而活的答案。」
梵谷在巴黎之前,他的畫陰鬱暗沉,因為處在煤礦小鎮上,他畫了許多當地的人民,最著名的是馬鈴薯晚餐,他的人物都像馬鈴薯一樣,人物造形怪誕,卻是一幅寫實又生動的觀察作品
他到了巴黎,離印象派已經差了10年,他印象派的畫法這個也學,那個也學,你看過梵谷學秀拉的點畫嗎?他不能確立自己的風格,於是他每一樣都嘗試,直到他看到了日本的浮世繪,他才確立了自己的平面畫風格,有別於當時印象派的顯學。
攝影的風格建立也是不斷摸索,能否讓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這是某某人的作品,這過程需要天份,也需要努力。
已故的攝影藝術家葉清芳說過「我喜歡誠實面對自己,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我就是我。作為一個喜歡攝影和藝術的工作者,社會─藝術,藝術─生活,或許(我也只有喜歡這樣)創作就是如此,我不反對攝影、繪畫、藝術的意義,但我受不了有些人把它當成偉大的事業,或是扭曲自己迎合世俗的眼光。
攝影其實應該很簡單,它有反省,它有藝術、美學、紀錄、社會、新聞、生活...
就如同繪畫、文學、電影,它是存在,且有著積極的成分。
但可作不可說,說多了,就表示你作的太少。」
與大家共分享~~
呵呵..我們可能連匠的境界都沒到啊...
不過是個把相機當玩具的人吧..

我有個老師說..
如果是玩相機玩器材也是一種樂趣啊
只要能力許可..
能玩就玩吧
只當休閒娛樂有何不可啊...
誰說玩相機就得當藝術家啊?
有人買保時捷也不一定當賽車手
所以活在當下
高興就好

話說..如果有人嫌器材多到放不下有罪惡感

就讓我下地獄收容它們吧.....


常有人說..
腦袋比鏡頭重要
但是拍張照片只是自己留念
有那麼嚴重嗎?
有幸拜讀了各位的大作
十分受用也感觸良深
.......
記得兩年前去世的偉大攝影家 Cartier-Bresson
臨死前回到法國的住所
依舊帶著他第一部也是伴隨他走過無數地方的 Leica 35mm Rangefinder 像機
他雖然走了
但他的作品
卻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
我覺得
最重要的並不是器材本身
而是自己的雙眼
自己的心
........
這才是最重要的器材...



這是屬於我自己的照片 我不會希望別人一定得看的出來我在拍什麼
但是 我自己知道他是屬於我的一塊園地
找到你自己心中的東西 我想比別人給你的要來得實在許多
其實 很多場合都是這樣
陷入規格的迷思...
買 消費型 DC 好了,是不是也比較了一堆數據?
買 LCD monitor , 看數據,看畫質,
買手機, 比功能,比照相像數, 比 mp3, 比記憶卡容量多不多
更不用說 買 CPU ,顯示卡, 看了一堆數據,覺得這款 CP 值高 才要買

太多太多東西了
都陷入規格的迷思
只是明知如此,還是一直向這個坑跳進去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