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當然也可以,但是你必須先要有一台底片掃瞄機,Nikon, Canon都有出,但是一台動輒兩三萬,而且聽說一張35mm的底片掃起來要花一二分鐘,這不是我們這種貧困人家所能負擔的事;另一種是委外製作,柯達公司大約在1993年間提供了一種Photo CD的掃瞄服務,只要給他底片(正負片都可以),他們就會幫你數位化存到光碟片給你,同時還會附上縮圖當作CD的封面.印象中這CD的格式支援multi-session, 也就是說可以多次重覆讀寫,只要CD還有空間,你就可以隨時新增圖片檔.價格怎麼算已經記不得了,不過肯定在可負擔的範圍內.很可惜的是Kodak已不再提供該項服務了.

最近有在Stuff雜誌裡看到一款簡便型的底片掃瞄機,後來得知他的牌子是EU3C,只要有線索就不怕找不到源頭,公司就在民權東三段路,二話不說就先豋門去敗了一台來玩.
EU3C總共出產兩款掃描機,FilmScan 35 I 以及FilmScan 35 II, I型要透過電腦連線,在PC端有個管理程式,可以做些調整;而II則是單機作業,掃描機上有個小LCD顯示幕,掃起來的圖直接以jpg檔案格式存在SD卡裡,我買的是I型.
盒裝內容挺陽春的,主機一台,正/負底片夾各一,USB傳輸線,安裝光碟,清潔刷(清潔光板用的)
正片夾一次只能放三張片子,掃描時要將片夾從右側的入口推進去,是"手動"的喔!!一台才2999的機器不能奢望太多.片夾側緣有三個小凹槽,是為了將片夾卡住定位以便能在正確位置掃描完整底片.在初次掃圖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片夾上蓋的一個小tab因為模具不良,會卡住掃描機內的定位彈簧,導致片夾卡在機身內而進退不得.代理商很快允諾換新,隔兩天到手的片夾就順暢多了.

有雙螢幕真是方便,左邊開掃瞄管理程式,右邊開檔案總管,需要修圖什麼的就通通丟在右邊的大螢幕,不必老是切這個換那個的.Scanner上面就一個掃描鍵,片子放進去後經過預覽,按下橘色按鈕就完成掃描,規格書說一秒可以完成掃描,實際上最好多等幾秒,因為片夾就定位後預覽窗格是漸漸的顯現出現影像,有些高反差的圖片可能要等6~7秒後才穩定,這時候再按掃描鍵效果會比較好.

掃描的管理程式.底片種類分為: Negative(負片),Slide(正片),B&W(黑白片);掃描品質為1800dpi及3600dpi(補差點技術);調整工具就陽春了,僅能調整翻轉(Miror)及旋轉(Rotate).片夾就定位後,Live View視窗會顯示掃描的底片,按下掃描鍵後Snap Shot的窗格才會顯示出掃描結果,同時也會出現在下面的Final images to save的暫存區.暫存區可以容納12張掃描結果,最後要按Save將圖片存在指定的電腦路徑目錄中.

FilmScan 35 I的感光元件是 1/1.8" 5 mega CMOS,以1800 dpi掃一張圖的檔案大小約為700KB, 3600 dpi約為2300KB(平均值).底下這張是用3600dpi掃描的結果,未經調整,顏色跟預覽視窗有明顯的差異.

這張就夠有趣了,同樣都是用3600 dpi掃的,出來的結果硬是不同,右邊這張就明顯過曝了.前面提過在做初步預覽時,畫面的亮度會慢慢調整,兩張結果不同的原因有可能就是在預覽還沒最佳化時就按下掃描鍵,這部份有待多做幾次掃描看看能否找到問題所在.

接下來幾張都是掃描範例,未經調整,僅用縮圖處理.
整體來看,片夾模具粗糙,掃描品質不是很穩定,UI介面等都還有很多的改善空間,但是以三千元有找的價位來看,品質上算是可以勉強接受,花點小錢就可以將很多珍貴的回憶數位化而進一步保存也OK啦.




-----------------------------後記---------------------------------------------
寫這篇心得之前,有先經由站內搜尋(關鍵字EU3C)確認是否已經有相同產品的文章發佈.沒想到上傳之後才看到稍早由taiwan_digital所發表的[試用分享]輕輕鬆鬆翻拍老底片.牌子雖然不同,但很顯然就是EU3C的另一款FilmScan 35 II型.必要的話請系統管理員幫忙將本文轉至該討論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