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腳架這檔事,從小弟接觸單眼以來(第一台相機為Nikon D70s)
就一直想添購此配備,卻一直遲遲沒有入手。
在Mobile01常常會聽到前輩說,相對其他的攝影器材,腳架是相對容易攻頂的配備,
所以一開始就都是以Gitzo、Manfrotto、Giottos等大廠來做採購的考量。
剛接觸單眼的時候,由於剛踏入社會存款不多,單眼還是女朋友幫忙出一點當生日禮物半相送的,
所以也沒有錢購入比較好的腳架...

(為了報答我女朋友,所以只好以身相許娶回家了~

這期間家妹買了Nikon D3100,有送一個Nikon原廠的腳架,所以偶爾拿來擋著用也還算方便。
由於D70s的畫素低(600萬),所以腳架的好壞相對也就沒有那麼明顯,
購買腳架這件事也耽擱下來了。
直到最近,Nikon推出了D750,規格大部分符合需求,價格又不會太高的高CP值全片幅機種。
所以小朋友就忍不住出走啦~

(現在購買似乎又更划算一些,之前趁法雅客周年慶入手,還等了一段時間)。
D750搭配24-120mm F4 Kit鏡的組合,CP值非常高。
雖然24-120mm F4的畫值不如定焦與大三元,但是焦段實用,價格便宜,
還有N鍍膜與VR防手振的加持,是生活攝影不可多得的好鏡頭。
不過入手D750後,卻發現一個與D70s非常不同的的地方。
高畫數雖然帶來的更高的解像度,但伴隨而來的是非常明顯的”微振”問題。
安全快門必須拉高,構圖模式也必須要從之前的平移構圖轉換成先構圖再選擇對焦點,
(尤其大光圈底下,景深淺,餘弦差效應會很明顯),
也必須練習手持的穩定度,才能在1:1的模式下看到清楚的影像,
不然1:1原圖檢視會覺得糊糊的,剛購買的前一個禮拜還以為鏡頭移焦,
後來上網作功課後才發現之前使用APS-C低畫素機種不會造成問題的拍照模式,
需要重新的檢視哪個環節會造成照片銳利度降低。
有鑒於此,之前的Nikon原廠角架已不敷使用,是到了要購買進階腳架的時刻了。
雖然這幾年都沒有買腳架,但其間陸續做了不少的功課,
爬文中參考了板上大天使兄以及很多網友的推薦腳架,
以及腳架採購原則,列出採購清單。
由於小弟身高175cm,所以希望腳架全開至少要有160~165cm以上,
腳架的品牌太多,所以就目前板上能見度比較高的來做挑選
稍微列出符合需求的腳架如下:
Gitzo
Mountaineer GT2532 腳架大廠的三節2號碳腳
Mountaineer GT2542 腳架大廠的四節2號碳腳
Basalt GT2830 預算較低的三節2號玄武岩腳架
Manfrotto 由於找到的腳架都是扣板式,所以不列入考慮
(之前的Nikon原廠也是扣板式,所以想試看看旋鈕式)
Benro
A2580T 四節2號鋁腳。百諾是朋友推薦的,他說他4年前買的Benro一組不到$3000便宜又好用。
Kingjue
AT-288 + QE-1T四節2號鋁腳 (大天使推薦的品牌)
CT-288 + QE-1T四節2號碳腳 (大天使推薦的品牌)
LVG
C-214C 四節2號四防腳架 (大天使推薦的品牌) 全開尺寸只有147cm,入選主要是看上他的四防
SIRUI
N2204 四節2號腳 蠻多網友推薦的
Matton
W284A+BH20 四節2號腳今年板上討論較多的超便宜腳架
雖然在眾多的腳架裡,挑選出這9款腳架,但是依然很難決定要購買哪一支,
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攻頂,想說買了Gitzo後,應該就不會想東想西,但是Gitzo的價格真的比較高,
不包含雲台的價格就直接上看1.2萬,相對於大陸品牌,
一支Gitzo不含雲台的價格大概可以買兩支大陸品牌腳架雲台組...
所以又往下思考玄武岩系列,但是發現價差沒有的那麼大,
如果買玄武岩,乾脆直接就上Gitzo碳腳算了。
所以把念頭轉到大陸品牌上,
既然要選大陸品牌,那就選名氣比較大的Benro吧,
畢竟常一起拍照的朋友也是用Benro,所以至少有一定的信心。
只是詢價後發現,這幾年Benro的腳架價格似乎漲很多,
目前看上眼的腳架,4年錢差不多規格約賣一半價格而已...
雖然物價波動是很合理的,但是4年前的Gitzo價格對比現在,
算是蠻穩定的,原物料漲幅應該沒有一倍那麼大,
Benro漲價似乎是因為其他原因,所以就只好再思考看看。
SIRUI的腳架雖然很多人推薦,但是似乎水貨充斥,與公司貨價差很大。
有到相機王看實品,可能是外型沒有打動我吧,所以最後也沒有採購SIRUI的腳架。
至於Matton,雖然最近Matton腳架的能見度提高,但是開箱文好少,店面賣的也不多,
固然價格超殺,不過沒有看到實品,身邊也沒有朋友使用,還是有點怕怕的...
那好吧,不然就選LVG或是Kingjue,至少代理商保固六年,
我的想法是既然能保固六年,相信品質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
但問題來了,LVG基本上很難找到有店家有放,就連網路販售的也幾乎沒有,
找不到購買的管道,就算是四防很吸引我,但買不到也是白搭…
所以最後的選擇落到Kingjue上,加上也是大天使兄推薦的品牌,應該有一定的水準。
Kingjue有兩支腳架比較適合我,AT-288為鋁腳(1.91g),CT-288為碳腳(1.61g),
這兩支腳架就只差在材質,其他的功能都一樣,這真的很難抉擇,差300g,
但是價格快差一倍,到底值不值得花這個錢,
我想,必須看到實品實際試背看看才會知道。
由於代理商在台北北投,離我不算遠,所以打電話連絡代理商後,就直接去代理商那邊看實品。
很多事情真的在一念之間,就因為單純覺得既然要買腳架,應該要看看實品,
意外的...上列所有思考過的腳架型號通通出局,
因為到現場後,發現Kingjue準備要推出下一代的腳架,
今日開箱文的主角,預定在六月發售的KingJoy K2208+QH-20 四節2號腳架雲台組。
(Kingjue與KingJoy是同一個公司的兩個品牌,據代理商說,KingJoy是以後要主打高階腳架的品牌)
開箱
箱子外觀

箱子上的規格參數,不過這些參數跟小弟實際測量有誤差,後面會以實測值為主

配件、說明書、攜行包與攜型包背帶。
攜型包總長度實測為58cm,腳架收折後放進去其實還有一段空間,
估計廠商應該是多款腳架共用同一個攜型包。
雖然袋子比腳架長,但如果腳架不反折的話是放不進去的,
當然,廠商有廠商的成本考量,不過站在消費者立場來說,
希望可以設計成專用袋,比較不會浪費那一段空間,
或是袋子可以設計有一段手動延長的部分,讓不想反折的消費者可以直接放置,
想反折的消費者,則可以不手動延長袋子,以利攜帶的便利性,
我想這是廠商未來可以研究的方向。

腳架收折後實測值為48cm,雖然比不上很多以輕便型為主要賣點的腳架,
但由於K2208為2號腳,以2號腳來說,
這樣的收折長度因為反折的設計,所以長度還在可以接受的便利範圍內。
與各廠牌的2號腳比較,收折其實算是比較短的,
不過也因為反折的設計,收折後腳架整體直徑會比較粗,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要短就會變粗,要收折相對細,就不能使用反摺設計。

腳架未反折的長度實測為66.5cm,所以沒有辦法直接放進攜型袋裡,
不過這樣的長度也不算太長,如果到下一個拍攝景點沒有使用交通工具需要步行,
未反折的狀態直接拿在手上也不會覺得太長不方便。

驗明正身,型號K2208

根據代理商FaceBook頁面所抓取的說明圖,
可以知道K代表旋鈕系列,第一個2代表管徑為28mm(2號腳),
第二個2代表碳纖維材質,0代表第一版,8代表4節腳管。
這樣的代號與之前的CT-288與AT-288不同,但也可能是KingJoy的編碼與KingJue分為兩個系統,
不過據說未來2015年後上市的腳架都會採用這種編號方式。

8X碳纖維
其實小弟原本為了預算問題是要買鋁腳的,
但是鋁腳與碳腳兩個都背過後...真的有差...預算許可的話,建議以碳腳為優先考量。

未升中軸第一段開合角度,實測值為59cm(雲台頂端到地面),
K2208的開合角度有三段,可依各種環境角度來調整使用。

升中軸第一段角度,實測值為87cm(雲台頂端到地面)

升中軸第二段角度,實測值為73cm(雲台頂端到地面)

升中軸第三段角度,實測值為51.5cm(雲台頂端到地面)

角度調整扣板
這個扣板代理商說與CT-288的設計不同,有重新設計過了,
但是小弟在實際使用後覺得還是需要點技巧,
由於角度調整好後,按鈕上的卡榫會坎進凹槽裡,加上按鈕的行程較短,
如果要按下卡榫,稍微調整一下碳腳會比較好按壓,是不會造成困擾,只是要適應一下,
不然有時候死命按也按不下去。

未升中軸拉出第二節腳,實測值為83cm(雲台頂端到地面)

未升中軸拉出第三節腳,實測值為109cm(雲台頂端到地面)

未升中軸拉出第四節腳,實測值為139cm(雲台頂端到地面)
一般來說,這是一支腳架最穩定狀態的最大高度(升中軸對於穩定度一定會有影響)
139cm再加上D750的高度,小弟需要稍為低一下頭才能看到觀景窗,
不過由於幅度不大,並不會造成不舒適的感覺,
加上D750有翻轉螢幕,所以要長時間拍攝也不是問題,
很多人說D750的翻轉螢幕是雞肋功能,但對小弟來說,我還蠻常用到的,一整個方便。

腳架全開狀態,實測值為166cm(雲台頂端到地面)
這是一隻腳架的最大高度,架上D750後,要稍稍踮腳才能看到觀景窗,
所以小弟平常不常用這個狀態拍照(畢竟也會影響穩定度),
如果真的要拉到這個高度,又需要請出D750的翻轉螢幕功能了~


腳架旋鈕
K2208腳架旋鈕跟CT-288一樣是1/4圈,
不過查資料的時候發現KingJue之前有一款CK-288是1/8圈,
現場有試了一下,行程確實比較短些,不用轉太大的角度就可以鬆開了。
據說回到1/4圈的設計是因為旋鈕機構整體有作過改良,腳架與旋鈕的間隙比較小,
所以目前沒有做到1/8圈,我想之後下一代應該可以再做到1/8圈吧?
1/4圈要轉幅度比較大才會真的鬆開,可能之前都是用扣板式的腳架,
第一次用旋鈕式的,要習慣一下,熟悉之後其實1/4圈好像也不是太大的困擾。

腳釘
這個腳釘與CT-288的旋出設計不同,直接把腳釘套拔掉就會露出腳釘的部分,
原本想說CT-288的旋出設計不錯,腳釘套比較不會掉。
但是實際看過CT-288的腳釘長度後頗為失望,只露出一點點頭,可能有些角度會釘不到地面。
K2208的腳釘長度蠻長的,那個長度我看都可以拿來當防身武器了...
所以使用上要小心,不要戳傷自己...
腳釘材質為不鏽鋼,看起來頗為耐用的感覺,唯一的缺點就是要提醒自己套子拔掉後要收好,
不然以小弟我脫線的個性...有很大的機會會丟掉...

掛勾
可以懸掛包包或是物體來增加腳架的穩定度,很多腳架都有這個設計,
拍照的時候有個地方可以掛包包不用一直背在身上,是蠻方便的。

單腳架
K2208其中的一個腳可以獨立拆卸成單腳架使用,
代理商說也有很多人登山的時候拆下單腳並拔下腳釘套,就可以當登山杖用了,是不錯的設計。
原本還想說碳腳不知道會不會撐不住人體倚靠的重量,但代理商說2號碳腳沒有那麼脆弱,
當登山杖使用是沒有問題的,碳纖維怕的是橫切面過來的剪力,
垂直方向來的力,碳纖維的耐受度沒有問題。
如果加上中軸的長度,其實最後一節腳可以不用拉出來,
倒數第二節腳小弟看起來感覺是蠻粗勇的。
反正東西買來就是要物盡其用,當然啦...也是因為KingJoy的碳腳價格沒那麼高啦...
如果是Gitzo的,我想我也會猶豫再三吧...
不過如果真的斷了,小弟會再上來提醒大家他真的會斷,
在還沒斷之前,就這樣用吧~

中軸倒置
這款腳架的中軸可以反過來倒插,實現更低角度的拍攝,
不過小弟目前沒有這樣用過,因為目前沒有這個需求,
反正功能越多越好,不然要用的時候沒有不就欲哭無淚了~

QH-20雲台
K2208搭配的雲台,球體直徑為38mm,搭配D750 + 24-120mm F4 + SB900閃燈可以鎖的蠻緊的,
目前沒有遇到垂頭的現象,就連直式構圖也沒有太大的問題,
代理商說就算搭配70-200mm也不成問題。
不過小弟目前還沒有要補長鏡頭,應該會先補廣角定焦鏡吧,
所以這顆雲台應該可以撐蠻長一陣子。

雲台鎖定阻尼
QH-20的阻尼微調設計是直接做在大旋鈕上,好像很多高階雲台都是這種做法,
但是小弟不知道是不會用還是這種雲台的設計就是這樣,
在旋轉大旋鈕鎖定雲台的時候,常常手掌去調整到阻尼微調旋鈕,
導致有時後鬆開大旋鈕的時候會無法鬆開,要先調整阻尼按鈕後,
才能再次鬆開雲台...如果有網友知道正確用法請跟我說...
因為說明書上也沒有特別為此說明...
(說到說明書,恩,是簡體的...當然不是看不懂,
但還是習慣看正體中文...希望說明書可以正體中文化)

水平360度旋轉鎖定阻尼
這顆雲台可以360度旋轉,非常好用的設計,
當雲台角度調整好後,要轉個方向只要輕輕的旋轉就好,
阻尼旋轉的感覺蠻順的,不會太卡,也不會太鬆。
(題外話,24-120的24端邊緣失光有點嚴重...


相機直拍模式
可以藉由雲台的缺口,讓相機旋轉90度拍攝,也是不錯的功能。
應該大部分的雲台都有提供。

D750 + 24-120 F4 廣角端
實際上機的樣子,這樣看24-120配上採光罩還蠻殺的,
24-120除了畫質只是尚可與星芒很醜外,其實小弟覺得算蠻好用的。
(其實也還是蠻肖想24-70mm F2.8大三元的...


D750 + 24-120 F4 望遠端
當阻尼鎖到最緊的時候,調整對焦環由廣角端到望遠端,雲台的角度沒有偏移,
對於構圖可以放心大膽的調整,不用怕雲台位置跑掉。

搭配Lowepro Classified Slingshot 220 AW
這個攝影包算是大型包包,好處是容量大,可以放雙機雙鏡不是問題,
也有腰帶設計,用來減輕單肩背的重量。
搭配K2208剛剛好,重裝出遊很方便。
不過缺點是包包本身體積就大,也蠻重的,都市裡移動比較不是那麼方便,
所以大多都是重裝備開車要去山區才會使用。
目前好像停產了。

搭配Lowepro Transit Sling 250 AW 攝影包
這個包包算是比較小比較好攜帶的包包,
之前用的Classified Slingshot 220 AW太大,所以又買了這款比較小的,
有想過要買雙肩款,但是款式沒有喜歡的,
加上當時相機王在特價,所以不知不覺他就出現在我家了...

這款包包蠻好用的,搭配D750 + 24-120mm F4 + 50mm F1.4 + SB900閃燈 + iPad容量剛剛好,
重量剛好也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再重我覺得我單肩負荷不了),體積也剛好。
只是可能包包設計的比較小,所以配上K2208會覺得有點奇怪,
加上Transit Sling 250 AW的腳架固定帶比較短,所以無法圈住整個腳架,
行走時會比較晃,所以搭配這個包包我一般都是用腳架攜行袋比較多。
(不過有點搞不懂Lowepro的編號邏輯...Sling 250比Sling220還要小


結語
這個腳架大約買了3個禮拜,由於工作繁忙,所以開箱文拖到現在才完成...
這段期間有出去外拍了幾次,使用上的感覺蠻不錯的,拍了關渡大橋,也拍了螢火蟲,
未來應該會去拍銀河、瀑布或是蓮花,
有了腳架後,可以拍攝的題材變的蠻多的,有點後悔怎麼沒有早點買...
(當然也牽涉到D70s的夜拍功能真的不是很好,所以很少夜拍)
最有印象的一次是去夜拍關渡大橋,跟朋友一起到淡水端瞭望台,
當天風很大,拍到一半的時候,朋友剛好打開水平儀,發現他的腳架因為風吹會有微振,
就是上面說的用Benro的那個朋友,他用的是1號的鋁腳,有微震應該算是正常的,
畢竟鋁腳吸收震動的能力較低,加上是四節1號腳中軸全開(高度沒有K2208高)。
這時我也把電子水平儀打開,發現了一件驚人的事...
我的電子水平儀完全沒有動靜...
就看到朋友Canon 6D的水平儀一直跳來跳去...(風一直持續在吹)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OOXX Nikon電子水平儀的敏感度既然輸Canon...怎麼可能...
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我跟我的朋友交換腳架,他的腳架架我的D750,K2208架他的6D,
等架設好穩定後(一樣都是中軸全開),發現我的D750的水平儀也因為風吹一直跳來跳去,
他的6D架在K2208上,水平儀紋風不動...

這才曉得K2208的穩定度超高,這個意外的發現才讓我真心的覺得,原來腳架真的有差,
不同的腳架真的對於震動的抑制差別很大,也終於知道為甚麼板上很多網友會花大錢追求穩定度,
看那電子水平儀在那跳來跳去的,很難說服自己這種持續的風吹震動不會對長曝有任何影響,
連朋友看完交換腳架的結果,都想要買支碳腳來用了~
不過當換回各自的腳架後,我的電子水平儀開始上下的跳動,然後越跳越大力,
奇怪...怎麼換回來K2208後開始振動,是哪裡沒有調整好嗎...還是腳架還沒有穩定,
這時朋友的6D電子水平儀也是上下跳個不停,然後越跳越劇烈...
下一秒...我們就明白了...
"地震"
我們處的位置在瞭望台的上方...
一開始還感覺不到,只有電子水平儀有感應,
後來晃的還蠻厲害的...我們怕有餘震,所以就趕快下到平地了...
這證明了相機的電子水平儀感度不錯,
人體還沒感覺地震,水平儀就有反應了,
算是個不錯的體驗,畢竟誰也不曉得地震什麼時候來,
沒辦法在地震來臨的前一刻,準備好相機看水平儀~
這也算是意外的插曲與不錯的體驗吧~

KingJoy K2280 + QH-20 腳架雲台組真的是個CP很高的產品,碳纖維材質、功能多樣化、
體積重量與穩定度達到一定的平衡,加上有實際跟朋友的腳架比較過,微震抑制能力佳。
(當然這樣比,算是欺負朋友的腳架,畢竟腳架本身的管徑與材質有差,就當個參考就好)
代理商提供六年保固,保固期間不限次數免費保養,依這樣的價位來說,非常有誠意
(代理商的經理很健談,是豪爽的那個類型,絲毫沒有因為我要看的腳架較多款而不耐煩,服務很好)
這個腳架蠻適合我的,我想這個腳架我應該可以用很久吧

所以在這裡推薦給大家,希望有相同需求的網友可以做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