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找一台合適的隨身機(為了時時刻刻留下感動,一台就手的隨身機是一定要的啦!:P),找來找去竟被一台底片機給吸引住了,這台機器的名字是『NATURA BLACK F1.9』,由 FUJIFILM 出品,僅於日本發售。
最早是在『帶著相機一起在巴黎散步』裏看到那個日本老爸用這台當隨身機,24mm 廣角 + 最大光圈 F1.9 的效果十分迷人。再搭配上專為它發行的 NATURA 1600 超細膩高 ISO 底片(同樣只有在日本賣…死日本鬼子!!),拍出來那照片的感覺就是不同於數位機,筆墨難以形容啊!
自從有了 20D 之後,我的那台底片機就被深深埋在防潮箱的某個灰暗角落裏,因為數位的便利性,讓我幾乎再沒有拿底片機出來拍念頭出現過。
連 SLR 都不碰的人現在竟想敗一台底片傻瓜機!?心中不免質疑起自己來。
為了更堅定我敗家的意念,上個周末把在冰箱冰超久的那捲正片拿出來拍,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在許久未碰的底片上頭,尋回一絲絲當初剛開始玩攝影時的感動。
※
用的機身是 Canon EOS 30,這台是我的第一部單眼,當兵時買的。雖然是台老機器了,不過手感和功能性和 20D 並沒有相差太多,唯一明顯的差別是在合焦的速度,EOS 30 就是慢了那麼一些些。
搭配的鏡頭之一是 Canon EF 35mm F1.4L USM,這顆鏡迷人的地方在它的廣角大光圈,拍出來的散景效果超讚。在 20D 等長焦距 = 35 x 1.6 = 56mm,完全失去它廣角的優勢。><"
搭配的鏡頭之二是 Canon EF 135mm F2.0L USM,長焦段 + 大光圈所表現的場景壓縮感及散景十分迷人。在 20D 等長焦距 = 135 x 1.6 = 216mm,有點過長,且散景也遜色許多。
這是我手上僅有的兩顆定焦 L,買來後從沒接在底片機上拍過,也就是說從來沒看過這兩顆鏡在全片幅上的表現,說來真是太對不起它們了!-__-
※
舖陳了這麼久,來看看拍出來的效果吧!
底片:KODAK E100VS
沖掃:公館五色鳥
後製:縮圖銳化 + 上框加字
※
從 EOS 30 的觀景窗望出去時,真是又大又明亮啊!接上 35/1.4L 後更是驚嘆不已,原來 35/1.4L 的視角是這樣啊!換上 135/2L 後又是一陣驚呼,原來 135/2L 可以這麼好操控!感動…。
片子沖出來後,看著小看片箱裏的底片,更是感動莫名啊!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色彩和散景嗎!?畫面中的景物立體感十足,像是要跳出來一般的浮在底片上頭,放大鏡下的片子細膩程度更是不在話下!這東西完全不是數位機拍出來可以相比的,而這些底掃出來的數位檔更是差遠了,色彩及細節全沒表現出來,和直接用燈箱看底片的感覺相差何止千里啊!
這陣子一直想換台全幅機(5D),慣用的說法是想「解除 EF 鏡在 20D 上的封印」。其實自己手邊一直就有著可以解除封印的機器,只是長久以來都被我視而不見罷了!
看著那些底片,我思索著改變敗家計畫的可能性,或許我可以先買顆微距鏡 + 一部好一點的燈箱,然後進化成雙機流。想要全幅感動時就用 SLR、想求便利與即時性時就用 DSLR。至於底片數位化就靠燈箱 + 微距鏡翻拍,效果相信一定比相館底掃來得好。這樣一來,敗家預算還可大幅降低呢!
這次重拾底片機發現,被數位機慣壞的我 +-EV 的 sence 變差不少,有兩三張明顯 under 了!看來得去多買些正片回來練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