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不負責任的相機選購入門



上圖by Olympus C-1200UZ
下圖by FUJI S100FS

首先,應該來個前言吧= =
話說最近逛01時,發現了非常多的比較文,或是要求推薦相機的文章。由於之前要買相機,所以小弟花了一些時間研究了各式的相機,剛好趁著考完試的時間,想說發個文章(反潛作戰= =),對一些入門者有些幫助。

為什麼叫不負責任呢?因為小弟的攝影資歷很淺,也不像很多大大當過測試員,家裡更沒有DSLR(有SLR就是了),所有的資料幾乎都來自網路,加上一些個人的經驗和去日本相機店把玩的記憶,所以真的,恩,嘴砲居多= =……

廢話太多(我真的不太會說話),該切入正題了
以下我把選購相機分成了幾個步驟,另外會有舉一些例子,不過因為我碰過的相機不多(大概十來台吧),所以若是有些例子不好,麻煩各位高手幫我更正瞜
另外,我第一次貼圖發文,實在是不會用,就請各位多多包涵啦

------------------------分分分分分-----------------------------
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攝影已經是當前主流,現代人無不隨身攜帶一台相機,甚至連照相手機都越來越有相機的FU,但是,打開型錄,一大堆零瑯滿目的相機,根本不知道要從何挑起,一堆數據也是看的”誤颯颯”。這裡小弟提供一些小心得,想買相機的大大,不仿試著照著這個順序,來選購一台適合的相機。

一、決定預算

首先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自己的口袋啦。雖然說並不是貴就是好,但是預算越多,能買得的相機性能就越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一萬元和十萬元可買到的相機可是差很多的。預算完全看個人而定,我認為不需要因為”多加一點錢上 XX”,或是”一口氣攻頂”等等理由,而硬是拉高自己的預算,或是”只是新手,不要浪費錢”而去壓預算買自己不喜歡的機子。定下一個上限,這在之後的選購上會簡單許多

二、選擇品牌

再來便是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品牌,目前市面上的大廠,有NIKON、SONY、CANON、FUJIFILM、PENTAX、OLYMPUS、PANASONIC……等等,對於第一次購買相機的人而言,選擇一家大廠,可以減少很多的問題。並非說小廠的相機不好,但相較於小廠,大廠不管在保固、維修,或是技術支援上都較為完整。
對於已經有買過相機的人而言,品牌選擇更為重要,因為不同的廠牌,操作介面可能會差異很大,而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另外,如果是單眼,還需要考慮鏡頭和閃燈支援等等情形。所以慎選廠牌是很重要的

三、選擇外型
什麼,竟然把外觀放在性能前面。沒錯,我認為外觀是非常重要的,與其買了一台功能強大,但是看了就討厭的相機,到不如買一台性能普普卻好看的機子,要喜歡自己的相機,才會願意帶它出門,而不是每看一次就嘆一次氣。
還有就是大小,有的相機市是塞口袋,有的可以放在隨身包包內,但也有的相機非得要有專用的相機包不可,考慮清楚自己需求,選擇適當的大小,才不會出現,明明有D3,卻被冰凍在防潮箱中的情形(怪例子= =)

四、了解需求
買相機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的需求,不同的拍攝主題,需要的機型,配件都不同,想要拍攝小孩需要高ISO,拍風景要廣角,隨身攜帶要輕便,拍攝商品可能要有環閃。了解自己的需求,主要拍攝的主題,才能買到合適的相機

這邊稍為介紹一下不同的相機類型,例子是隨便舉舉,沒有被舉到的請不要太在意= =

1. 小DC、隨身機(compact digital camera)
最常見的相機,各家廠商數量最多的也是這一種,如SONY T系列,富士 Z系列,CANON的IXUS系列等等。這一類的DC以方便攜帶為主,大多沒有手動控制功能,但卻有著非常直覺而親切的介面。另外如SONY W300和富士F200EXR等等則有提供較為完整的操作介面,感光元件也較大,算是比較高端的機種。

↑NIKON S620

↑SONY T900

↑FUJI F200EXR

2. 高階DC(enthusiast digital compacts)
這一類的相機和小砲和類單眼比起來,有著較小的體積,但有著非常完整的手動操作功能,感光元件也較大,當然,使用上的難度要比一般小DC高,價格通常也較高。目前較熱門的有PANASONIC LX3、CANON G10、NIKON P6000,RICON GRDII 和GX200,另外SIGMA的DP1和DP2算是異類,感光元件大小和DSLR一樣大,另外這一類的相機往往也會提供連接外閃用的熱靴。

↑Panasonic LX3

↑CANON G10

↑SIGMA DP1

3. 小砲、長砲(super zoom)或類單眼(semi-SLR,SLR-like)
一般指那些變焦倍率超過10X的相機,對於長旅遊的人非常方便,通常也提供相當完整的手動操作功能,但感光元件大小為了遷就焦段,往往只有一般小DC那麼大。常見的如富士S2000hd和S1500、CANON的SX系列、NIKON的P系列,另外PANASONIC的ZS系列體積和小DC差不多,卻有著優異的變焦性能。而OLYMPUS的SP-590uz則有著現今最大的變焦倍率(26X)。
另外有人把一些長的像DSLR的像機稱為類單眼,事實上兩者沒有關係,純粹長的像罷了,類單眼事實上也是長砲的一種,最有名的便是有當今機王之稱的富士S100FS,不但感光元件夠大(2/3),體積夠大,連操作方式都和單眼沒有兩樣,提供了完整的操作按鍵(external control)。

↑Panasonic ZS3

↑Olympus SP-590UZ

↑Fuji S100FS

4. 數位單眼(DSLR,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主要特徵在於可以更換鏡頭、大片的感光元件和光學觀景窗,內部有不少的機械構造,如反光鏡(構成光學觀景窗)和快門簾,對焦模組(可以快速對焦),不論是性能、畫質、操作都是最好的,但價位和其他相機相比仍然偏高,體積也較大。對攝影很有興趣的人可以考慮踏入這個”錢井深”的世界
可以分為全片幅(135片幅, FF, Full Frame),小片幅(APS-C or DX),和4/3系統(Four-Third)。另外最近有一些”異類”的單眼,如Panasonic G1和olympus E-P1。

↑NIKON D700(FF)

↑Panasonic GH1

↑Olympus E-P1

5. 數位機背(digital camera back)
由傳統的120中片幅數位化而來,感光元件比全片幅還大,非常貴,基本上一般人不會去用。算是為了畫質而特化的機型,操作性反而不如單眼相機,但有著現今最高畫素(6000萬, 哈蘇P60+)。由前面的機身和後面的感光元件所組成。.

↑Hasselblad H3D

6. RF連動測距式相機(range finder)
一種現今少見的相機,使用精密的數學和物理原理,利用像的重疊來進行對焦的相機,由於無法利用機器生產,價位也是很高,目前僅存LEICA的M系列和Voigtlander。

↑Leica M8.2

7. LOMO
一種異類相機,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功能,大多都是底片機,雖然最近有廠商嘗試把它數位化,如可以一次拍九張的Pop9、完全手動的M8,有暗角的LC-A、能拍出超級廣角的Horizon等等。LOMO主要算是拿來搞怪,拍出各種有特色的照片,如果要學攝影的話來是應該考慮一台普通相機(雖然很好玩啦)

↑LC-A

↑Horizon

↑Pop9

五、選擇規格

終於要切入重點了,規格的比較,是選購相機最困難的部分,也是眾多版有上來求援的原因。下面我針對一些規格做介紹(以DC為主,參雜一些DSLR),看懂這些規格,有助於找到一台適合自己的相機,也才不容易被廠商的數字遊戲給騙了。如果趕時間的大大,請直接跳到最後面。

常見重要規格----這些規格都是選購相機的重要指標,也是廠商三不五時喜歡打廣告的地方

1.畫素(pixel)
畫素是廠商最愛拿出來說的東西。所謂的畫素,就是指一張照片”長乘以寬的點數(dots)總和”,以現在主流的1200畫素來說,就大約是4000x3000。畫素越高,拍出來的照片就會越大張,理論上細節也可以保留越多,更大的圖也表示將來有更多的裁切空間。所以很多人都會往高畫素的相機走,而廠商也不斷廣告自家相機的高畫素。
事實上,以現在的螢幕來說,解析度大多只到1920x1080,換句話說,大約200萬畫素的的照片,便足以填滿整個螢幕,所以如果沒有大圖輸出需求的話,大約600-800萬畫素便足夠了。畫素越高,代表單位面積的”點”就越多,感光元件就越容易因為發熱而產生熱燥點,反而會影響成像。
畫素很重要,但在選購時,除非有特殊需要,不然並不需要把畫素視為優先的考慮項目(廠商最喜歡用這個來吸引你)。


2.變焦(zoom)
變焦是另一個考量因素,和畫素不同,變焦完全看個人的需求,有的人喜歡大砲,有的人則喜歡定焦。這邊稍稍討論深入一些。
變焦的標示有四個重點,分別是變焦種類、起始焦段、變焦倍率和變焦方式。
變焦種類可以分成數位變焦和光學變焦,所謂的光學變焦就是實際使鏡片移動,進而改變光學結構而使得照片畫面改變。而數位變焦則是不改變鏡片位置,純粹利用演算的方式來放大畫面(有的是裁切,看廠牌而定),因此一定會造成畫質的下降。看規格時,數位變焦是沒什麼價值的,以光學變焦為主,一般而言廠商也不會(不敢)用數位變焦裝成光學變焦來騙你。
起始焦段是另一個重要考慮因素,現在主流相機大多是從35mm開始,但也有越來越多的相機有28mm的廣角,當然也有像lx3這種怪咖。起始焦段決定著相片的”廣度”,有要拍風景的,最好找有著28mm以下廣角的相機,畢竟望遠端可以裁切,廣角端就無能為力了。另外,焦段的表示必須換算成以35mm為主,這有點複雜,主要跟感光元件的大小有關,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研究,這裡先跳過。
變焦倍率就是常見那個x,如十倍變焦就是10x,變焦倍率越高,就能拍到越遠的東西,而最遠長度則和起始焦段有關,同樣是10x,起始焦段28mm的相機焦長便是28-280,而35mm則是35-350,也就是想要廣,就要犧牲一些望遠。目前最高倍率的變焦相機是OLYMPUS的SP-590,有26x。另外,變焦倍率越高,往往代表著鏡片數量的增加,也就是會造成畫質的下降,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選擇定焦鏡,以提升畫質。
變焦方式可以分為內變焦式和伸縮式,一般所謂的口袋機,為了縮小體積,便會使用內變焦式,也就是鏡頭部伸出機身,好處是體接縮小了,但畫質也會變差,比方說SONY的T系列;伸縮式則是傳統那種鏡頭會伸出機身外的。
最後再次重複,焦段的選擇純粹是個人需求,選自己需要的就可以了。

3.ISO
另一個可以大做文章的規格,所謂的ISO便是指感光度,ISO越高,代表快門速度就可以越快,也就越不容易因為手震或是目標移動太快而拍出模糊的相片,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畫質的下降,也就是俗稱的”油畫”,而且非常的明顯。最近的相機往往喜歡標榜自己有著ISO3200,甚至6400的感光度。但事實上,除了少數感光元件較大片的相機外,一般小DC大多只能用到400,再高的話整個照片就會慘不忍睹。
所以,完全不需要考量ISO上限,只要有400就行(除非是DSLR)。

4.防手震(Anti-shake)
又可以分為光學防手震和數位防手震,數位防手震主要是利用拉高ISO的方式來提高快門速度,換句話說會影響畫質;而光學防手震則是透過機械構造(lens shift 或 sensor shift)來達到防震效果。所謂雙重防手震則是將兩者混合一起使用。就效果而言,光學防手震遠遠好過數位防手震。大部分大廠的相機都有光學防手震,如SONY的super steady shot(SSS)、CANON的image stabilization(IS)…等等,而一些小廠往往只有數位防手震,但DM上卻未標明是數位還光學,因此在購買前最好要查清楚。

↑SONY單眼所使用之CCD-shift 光學防手震

↑FUJI S100FS之lens-shift 光學防手震

5.錄影(motion picture capture)
錄影是現下DC必備功能之一,就連單眼都漸漸開始流行了。事實上,不論是DC還是單眼,錄影功能都是比不過真正的DV的(廢話,不然DV賣啥),純粹是圖個方便。選擇上,以畫質和每秒張數為主。和畫素不同,錄影畫質越高真的是越好,當然前提是你要足夠的記憶體
一般主流畫質為SD(640x480)和HD(1280x720),有極少數相機可以達到所謂的FULL HD(1920x1080)。畫質越好,拍出來影像便會越大,檔案當然也會越大,因此可能的話,最好選擇有AVHCD H.264技術的機子(如CANON SX1),這種壓縮格式可以在幾乎不影響畫質的球況下大幅度的縮減影片的大小,讓你節省不少空間。雖然支援這種技術的DC真的少得可憐。
每秒的張數(FPS)是另外一個重點,一般相機大多支援30 fps,少數相機有支援到60 fps,當然也有像CASIO EX-F1這種怪物。一般而言,只要有30 fps,畫面便不會出現停格或是破碎,但如果攝影的對象是高速移動的物體(如運動會或是賽車),那可能就要有60 fps才夠。
另外要提的一點是,大部分的相機在錄影時是不能用光學變焦的,有變焦需求的人千萬要先問清楚,而有些相機則只提供單聲道的收音。

↑可達1200 fps 之 CASIO EX-F1

6.螢幕(LCD)
事實上螢幕的大小和”爽度”比較相關,大部分的DC都有提供2.5吋的螢幕,有小則提供更大的,甚至有觸控功能的螢幕,純粹看個人愛好。解析度而言,大部都還停留在23萬畫素,少數高端DC有提供46萬畫素,而主流單眼不用說,幾乎都已經有著3吋92萬畫素的螢幕了。
如果你的相機是要給老人家使用,那最好選大一點的螢幕,不然,事實上不需要將螢幕大小列入首要考量。

↑92萬畫素

↑23萬畫素(來自dpreview)

不常見但重要的規格----對於那些希望有進階功能可用的人而言,這些規格都很重要,但有時候廠商並不會在DM標出,這時就必須上網查看。

1.感光元件大小
感光元件大小直接影響到畫質,ISO的可用度和鏡頭的焦段。但除非是對攝影有些研究的人,不然根本就不會注意到,DM一般也不會標示。一般DC的感光元件大多是1/2.33吋,少數高端相機有1/1.6 吋,其他如富士S100FS 有更大的2/3吋,而SIGMA DP-1和DP-2的APS-C大小算是特例。
一般而言,感光元件越大,畫質就會越好,可用ISO就會越高,變焦焦段則會相對的縮短,所以要追求畫質的人,就盡可能選擇大一點的感光元件吧。

↑感光元較大小比較(上面標是的是英吋,對角線長度)

2.感光元件種類
不同的廠商,使用的感光元件不同,特性自然也會不同,種類五花八門,比較有特色的有富士的Super CCD EXR和SIGMA的Foveon X3,有興趣的就自行google吧,不做介紹了。
另外CMOS和CCD的差別更複雜,一樣請請教google大神吧(懶病發作)

↑富士的super CCD EXR

↑SIGMA的Foveon X3

3.曝光模式(拍攝模式)(exposure mode)
也就是P(程式自動) A(光圈先決) S(快門先決) M(手動),一般DC大多連P都沒有,只有AUTO(全自動),也就是俗稱的傻瓜相機,什麼都不能調整,有意向攝影之路邁進的人,至少要選擇有M模式的相機。

↑FUJI S100FS的轉盤

4.最大光圈
光圈大小和進光量有關,光圈越大(數字越小),快門也就可以越快,同時也影響著所謂的景深,光圈越大,景深也就越淺,越容易拍出”主體清楚,背景模糊”的相片。光圈大小對單眼相機很重要,但對一般DC來說,由於感光元件太小,景深的影響反而看不出來,就只和進光量有關了。當然啦,越大(數字越小)是越好。目前最大光圈的是PANASONIC的 lx3(有f 2.0)。另外,如果想拍出星芒的話要選擇角型而非圓型的光圈

5.最高快門速度
最高快門速度決定了你所能開啟的最大光圈,以及是否能”凍結”高速運動的拍攝主體,一般DC大多介於1/2000-1/1000之間,少數DC可以到1/4000秒,而單眼則是1/8000-1/4000。這個值是越小(越快)越好。

6.測光模式(metering)
可分為點測光,中央測光和區域測光,相機便是靠這個來決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對於想要學習攝影的人而言,有完整的測光模式是很重要的,大多的DC都是採用自動測光(不能更改),但我個人認為最好要有點測光會較方便。

7.對焦系統(AF system)
對DC不太重要,單眼則要注意,完整的對焦系統可以提高拍攝的成功率,在拍攝快速運動東西時,成功率也會較高(CANON 50D的全十字點就不錯用)。

↑D300之對焦模組

8.熱靴(hot shoe)
可以接外閃,又可以分單點和TTL型。大部分相機若要提供熱靴,大多都有TTL。有TTL的熱靴代表你可以完全交給相機去控制,若是單點的話(如富士S100FS),就只好自己調整瞜。

↑NIKON的TTL熱靴

↑單點熱靴

9.觀景窗(viewfinder)
可以分為光學式(optical, OVF)和電子式(electronic, EVF)。電子式基本上就和LCD,不過在強光下,有電子觀景窗便不用怕螢幕反光而看不清楚。
光學式又有兩種,一種是所謂的雙眼,也就是一些小DC所搭載的,但透過這種觀景窗看到的結果往往會和拍出的照片有點落差(畢竟不是透過鏡頭)。另一種則是俗稱的TTL型,這是單眼相機特有機制,也是目前認為最精準的觀景窗,但是,就是貴啦(單眼阿……)。

↑NIKON D300的光學觀景窗

↑FUJI S100FS的電子觀景窗

10.電池續航力
一般相機大概200-300張,單眼則可以到700張,事先了解才不會發生沒電的情況。

其他規格----並不是說不重要,只是個人覺得有些規格不需要為選購相機的指標,有些則只有特定的消費者會去注意,所以歸類在此。

1.後製功能
讓你可以在相機上修照片,不過個人覺得真的要修,倒不如放到電腦再修。

2.場景模式(scene)
對於沒有手動功能的相機,這算是很重要的模式,不然事實上是可有可無,不過有這個確實比較方便就是了。

↑富士S100fs的場景模式

3.直方圖顯示(diagram)
顯式畫面上光的明暗分配(曝光度),可以用來判斷照片是否有過曝或不足。

↑直方圖

4.最近對焦距離
時下DC大多至少都有提供到10公分,甚至1的對焦距離,這在拍攝一些細小物件時很有用。如果是單眼的話,則要找MACRO鏡頭。

5. 即時預覽(live view)
特指單眼相機,可以像dc一樣所見即所得,但目前除了使用第二感光元件的S家,可以用原本的對焦模組進行快速對焦外,個人認為其他家都還是有些雞肋,至少應該配個可翻轉的螢幕才能顯示出它的優點。

除了上面這些規格外,還有諸如快門延遲,鏡頭鍍膜等等規格,不過這些已經有點太複雜,有興趣的大大就自己GOOGLE一下吧。

上面的介紹,因為小弟的爛文筆= =,所以有不少大大是看的一頭霧水吧,下面稍稍按拍攝主題來整理,基本上單眼是通殺,但前提是你荷包允許

1.拍攝小孩,或常在室內或晚上拍照
這一類的情況需有高ISO,來取得較快的快門速度因此最好選擇有較大感光元件的相機,如panasonic的lx3,或是富士的F200EXR等等(上方列舉的那些高階dc)。另外注意的是盡量不要用閃燈,可能對小孩子的眼睛不好。

2.拍攝運動會,競速活動等等
大多需要較快的快門,最好挑快門有1/2000以上的,同時也需要快速追焦,基本上最好用單眼相機成功率較高,ISO也很重要,同樣參考上方列舉的那些高階dc,另外若是距離較遠則要考慮有長距離的相機或裝外掛鏡頭。

3.旅遊
一般若非有特定需求,不然旅遊應該以輕便為主,上述的小砲就很好用了,預算足夠,可以以考慮單眼加18-200這種旅遊鏡,跟團時尤其重要,帶一堆鏡頭累死人不打緊,還來不及換就要走了

4.鳥類、生態攝影
有照過相關主題的都知道,這種燒鈔票都是算”捆”的,基本上都要有非常長的焦段,荷包夠深的當然可以買400或600的鏡頭,比較窮的就買長砲或是使用增距鏡吧,另外,這類的主題需要的技術甚至超過器材。

5.風景攝影
包括天然的景觀和人為的古蹟、建築等等,風景不會跑,所以不需要太注意高ISO和快門速度,相反的,為了景深和銳利度,往往還會縮光圈。這一類的主題需要的是廣角,samsung有推出一系列24mm的相機,可以考慮,不喜歡泡菜的話,panasonic也有如fx580這種25mm的型號。預算足夠者可以購入超廣角鏡頭,效果更好。

↑samsung WB-1000

6.老人家用
如果是想要效敬自己的父母或爺爺奶奶,這時候應該優先選擇所謂的傻瓜相機(除非他們很懂攝影),不需要太多的功能,但螢幕要大,才看的清楚,操作也是越簡單越好,如SONY的T900,和富士的Z300

↑FUJI Z300

7.其他主題
另外有些較特殊的主題,比方說外拍,可能需要大光圈鏡頭和外閃;微距攝影需要環閃等等。這些就算是個案了。

↑特殊的微距用環型閃燈(無影閃燈)

六、 購買相機

最後要做的,當然就是買相機瞜。買相機時有幾個特別要注意的地方。

1.公司貨還是水貨
一般而言,水貨會比公司貨便宜,如果價差不大,可以買公司貨比較有保障,如果價差過大(如sony攝影機XR-520可以差到一萬五),那就……見仁見智吧!只是買水貨時最好找有信譽的商家,後續保固比較不會有問題。另外也要小心有商家把水貨當公司貨賣。

2.檢查配件
商家應該會主動一個一個核對,如果沒有的話記得要自己來,通常外盒上都有標示盒中有哪些配件。

3.測試相機
先檢查相機的外觀有無問題,然後盡可能的把所有功能都試過一次,然後拍一張全白和全黑的照片,放大檢查感光元件和螢幕有沒有壞點。如果買的是單眼的話,最好自備筆記型電腦,以檢查快門數和鏡頭移焦的問題(不過大部分商家應該會主動幫你檢查)。最後記得保證書一定要蓋。

4.保護用裝備
包括保護貼,相機包和保護鏡,該買的還是要買一下,保護貼一般可以請店家代貼。


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完成了這一篇文章,希望對新手有幫助,有甚麼資訊我會再補上的,另外如果有大大發現錯誤,也請告訴我以便修改。如果飲用的圖片有侵犯到版權,也請通知我一下瞜。

願大家都能買到適合的相機,下台一鞠躬<(_ _)>
2009-07-10 17:1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責任 相機
對於不想爬文 把這當知識+的人
會對你的這篇文章視而不見吧

幫你推一下~
不錯
有用心在寫
希望剛踏入深淵...不是...是單眼的朋友們
可以看看喔
幫你加個分

cozywolf wrote:


有當今機王之稱的富士S100FS...(恕刪)



看完這篇
讓s100fs的使用者(其實只是在說小弟我啦...)爽度提升不少

忍不住登錄來給你回覆一下

好文一篇
忍不住幫樓主加分
嘔心瀝血之作..讚

我想補充的是,一堆號稱新手,菜鳥...etc要別人幫他推薦相機之後,希望可以親自去賣場摸摸看,瞧瞧看
一台相機也是個萬把塊以上的東西,絕對有價值讓人親自去摸摸看,把玩看看
畢竟看了一大堆介紹,沒親自用過也是枉然
folding@home 簽名檔, 請多指教 http://folding.extremeoverclocking.com/sigs/sigimage.php
花了這麼多工夫寫這篇長文, 給樓主拍拍手
不過有不少錯別字...

我來補充幾個地方:

cozywolf wrote:
目前市面上的大廠,有NIKON、SONY、CANON、FUJIFILM、PENTAX、OLYMPUS、PANASONIC……等等
對很多完全不懂攝影的人來說, Sony 幾乎是他們聽過的唯一品牌
畢竟這個家電大廠的企業知名度實在太高了
我敢打賭, 如果 Sony 買下 Minolta 之後沒改名, 繼續用 Minolta 的商標賣 DSLR
那麼它的市佔率絕對拿不到第三名

cozywolf wrote:
與其買了一台功能強大,但是看了就討厭的相機,到不如買一台性能普普卻好看的機子
要讓人「看了就討厭」也不容易吧
板上嫌 DSLR 太大太重的人很多, 但我還沒看到有人說哪台相機讓她「看了就討厭」

cozywolf wrote:
考慮清楚自己需求,選擇適當的大小,才不會出現,明明有D3,卻被冰凍在防潮箱中的情形(怪例子= =)
無數被本站的勸敗群說服而買下的器材 (尤其是 DSLR) 最後都被冷藏
這也就是我一直很反對要新手「直上XX」(FF, 大三元, 燈皇等等) 的勸敗言論

cozywolf wrote:
1. 小DC、隨身機(compact digital camera)
這樣分似乎太籠統了一點
我會再把這一群分成三組:

1a. 最基本入門款, 沒有觸控螢幕等特殊功能, 外表也不會很炫, 也不會特別輕薄
變焦焦段以等效 35-105mm 最為常見
對象: 初次使用相機者, 年長者, 一般家庭用戶 (不是那種會跑來這裡問怎麼拍小孩的人), 國中以下學生
範例: Canon PowerShot A系列, Fujifilm A/J系列, Kodak C/M系列, Nikon L/S2nn系列, Olympus FE-nnn系列, Panasonic FS/LS系列, Pentax E系列, Sony S系列等等

1b. 超輕超薄酷炫造型, 多為潛望鏡式內變焦設計搭配滑蓋式機身 (但並非全都是如此)
通常有漂亮的色彩, 且愈來愈多有觸控螢幕, 俗稱「卡片機」
對象: 年輕女性 (15-30歲)
範例: Casio FS系列, Fujifilm Z系列, Nikon Snn系列, Olympus µ系列 (部分機種), Panasonic FXnn系列, Sony T系列

1c. 中階主流機種, 這也是各家賣得最多最好的, 因為對象客群最廣
每家廠商都會在機身上加上一些不一樣的功能, 想辦法讓自己脫穎而出
對象: 所有潛在消費者
範例: Canon IXUS 系列, Casio Z系列, Fujifilm F系列, Kodak V系列, Nikon S6nn/7nn系列, Olympus FE-nnnn系列, Panasonic FXnnn系列, Pentax M/P系列, Ricoh R系列, Sony W系列

1d. 防水防撞機種, 這在各家不一定成一獨立系列, 有時就那麼一兩台
要注意的是防撞機一定防水, 但防水機不一定防撞
對象: 愛好戶外活動的年輕人, 業務用相機 (工地等)
範例: Canon D10, Fujifilm Z33WP, Olympus µ Tough 系列, Panasonic TS1, Pentax W系列, Ricoh G系列

cozywolf wrote:
2. 高階DC(enthusiast digital compacts)
其實就那麼四台 (G10, P6000, LX3, GX200)
Ricoh GRD/GRD2 跟 Sigma DP1/DP2 在功能與定位上比較接近, 只不過後者的感光元件大很多
個人非常不建議初學者拿定焦機當作人生第一台相機

cozywolf wrote:
3. 小砲、長砲(super zoom)或類單眼(semi-SLR,SLR-like)
SLR-like 已經出現很久了, 反倒是高倍變焦隨身機才是最近崛起的一類
由於長砲很難塞入腰包或手提包, 對很多人來說攜帶不便, 可是又想要有高倍光學變焦, 10x以上的機種便應運而生
對象: 喜歡旅遊和拍花鳥, 卻又不喜歡大型機身的人
範例: Canon SXnnn系列, Kodak Z915, Olympus µ 9000, Panasonic TZ系列, Samsung WB550, Sony H20

長砲的感光元件雖然通常較小, 但是機身功能有些並不輸給入門 DSLR

cozywolf wrote:
另外最近有一些”異類”的單眼,如Panasonic G1和olympus E-P1。
它們沒有反光鏡, 不能算是 DSLR, 而是 M4/3

cozywolf wrote:
目前僅存LEICA的M系列和Voigtlander。
別忘了 Epson R-D1x

cozywolf wrote:
如果你的相機是要給老人家使用,那最好選大一點的螢幕,不然,事實上不需要將螢幕大小列入首要考量。
其實這也跟耗電量有關: 螢幕愈大當然愈耗電
若是希望續航力長一點, 沒有必要用到大螢幕機種

cozywolf wrote:
電子式基本上就和LCD,不過在強光下,有電子觀景窗便不用怕螢幕反光而看不清楚。
還有兩個好處:
1. 省電
2. 旁人只能大概知道你相機取景的方向, 無法確切得知你在拍什麼

cozywolf wrote:
3.直方圖顯示(diagram)
Diagram 可以指任何具有內容的非藝術性圖形
正確的翻譯應為 histogram
為什麼會爆流量??我有哪裡用錯了嗎?
這個相簿和帳號都是特別為這篇文章開的
不知道有沒有大大可以告訴我一下要怎麼辦= =
讓我這菜鳥增長很多,感謝大大用心的圖文,再感謝。
光看您寫這麼多就要鼓勵一下

cozywolf wrote:
為什麼會爆流量??我有哪裡用錯了嗎?
這個相簿和帳號都是特別為這篇文章開的
不知道有沒有大大可以告訴我一下要怎麼辦= =


01每天人超多
會爆流量正常的
就算新申請帳號有限流量的話遲早會爆
兩條路可以選

1.把圖傳到01來
2.找個鐵床貼圖(如HINET空間等)
我是Hiroyuki
cozywolf wrote:
上圖by Olymp...(恕刪)

最近剛好在選相機選的一個頭好幾個大, 看到大大的文章也讓小弟在眾多的選擇中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
想冒昧請教一下板大, 如果以拍人像 & 身體特徵(家人工作需求, 製做紀錄檔案用) 外加偶爾的日常生活使用, 是否有推薦的機種? 感謝囉!
Live Long and Prosper!!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