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2011 CES 相關台灣新產品之我見


老骨灰 wrote:
幾年前台灣的DRAM技術領先韓國,現在韓國領先台灣...(恕刪)


台灣的 DRAM 技術何時領先韓國過了?

最近的消息: Microsoft Windows 8 將直接支援 ARM 的 CPU
也就是平板這一塊,微軟不再用 WP7 這種半調子的OS來打,而是全面加入戰爭了... Google 要小心了...

另一方面, CPU, APU, GPGPU 今年也會是決定路線的一年,贏的成為新霸主

以後的 "PC" "Tablet PC" "Smart Phone" 都會變成運作在 ARM SOC 上, 這場戰爭 Apple 先進入已經站穩腳跟, Microsoft 和 Google 也不會輸, Qualcomm Broadcomm MTK nVidia Motorola Samsung ...幾乎全部的公司都進來了, 唯一會輸的是 intel...雖然有 Sandy Bridge 但是 x86 市場的萎縮等於被吃掉了,還有 AMD 反應太慢連會賺錢的執行長都被趕下台了

回到大家關心的產品話題, 今年初應該是混亂狀態, 現在看到的產品都是飛機起飛前的擾動,真正的產品會在下半年以及 Windows 8 出來之後大放異彩

tyy2010 wrote:
以後的 "PC" "Tablet PC" "Smart Phone" 都會變成運作在 ARM SOC 上,...(恕刪)


PC 跑 SOC, 還很久吧!

winsonatmob wrote:
PC 跑 SOC, ...(恕刪)


看看今年 CES 2011 的 Moto Atrix, 就知道其實不遠了, Intel 真的是要小心了. PC未必就是X86架構.

joeyli631228 wrote:
看看今年 CES 2011 的 Moto Atrix, 就知道其實不遠了, Intel 真的是要小心了. PC未必就是X86架構.


PC未必就是X86架構, 但目前的 function 要搞成 SOC 還久的很,
再者,
NVIDIA Tegra 2 只是整合了運算及繪算核心, 離 SOC 還差很多
joeyli631228 wrote:
看看今年 CES 2011 的 Moto Atrix, 就知道其實不遠了, Intel 真的是要小心了. PC未必就是X86架構.


還差得遠,除非拿到外星人黑科技,不然效能和省電永遠是衝突的...
Intel也不是吃素的,ARM這樣衝上來這家除了Atom應該會有其他動作。
someonepoor wrote:
還差得遠,除非拿到外...(恕刪)


如果要發展到x86那樣的開放架構, 訂出一堆的開放標準, 像ACPI這類, 那確實路還長.
但如果能夠達成某些特定任務, 未必就需要是開放標準, 像目前的上網的平板就已經嚴重影響netbook的出貨.

使用Linux這類的OS確實接受度較差, 我現在等著看Windows ARM edition, 如果MS沒有呼瓏大家的話.

另外,
Intel現在攻handset狀況非常不好, 和Nokia合作連一款x86手機都推不出來, 除了靠sandybridge固守陣地, 看不出來在進攻上有什麼斬獲.
以後的個人電腦,運算能力主要是在顯示方面應用,例如撥放 1080p movies 以及玩 Game, Office 應用根本不花多少 CPU power,而真正需要高速運算的應用會放在 Cloud Computing, 個人電腦(或是 mobile 裝置, pad 或 phone 或 whatever) 重點在顯示...

例如玩網路遊戲,一群人出團打怪會卡在網路速度以及顯示,卡在 CPU 的機率很低,以現在 2~4 顆 ARM v7 就夠了

至於雲端,以後也會是 GPGPU 的天下,有興趣的人去 google "天河"

x86 不會在今年被判死刑,但是今年會是反轉年, x86 發展已經到極限了...

至於真正的 SOC 其實目前各家 IC design house 都有他的強項,如果連 baseband 要整合進來, tegra2 的確還不夠,但是一家獨大只會造就另一個intel 這是大家不樂見的
我想您應該只看現在10年吧,其實台灣很早就是高科技王國了,您可以參考一下關於孫運璿當時如何帶領台灣科技業走向世界,台基電也是那時候才起來的。

引用部份報導給您做參考

由二十年前,當時行政院長孫運璿決定步入半導體技術到今日,台灣的半導體發展已由領導人的遠見帶引,進入充滿現實意味的商業運行。現階段的發展阻礙不再是技術、產能,居然是資金和產銷。

隨著股巿熱潮冷卻,大陸熱潮極可能吸納走近千億台資;而台灣社會過往對科技投資的熱度,在不景氣寒流下,也突然急速降溫。

但在技術不斷更新、設備投資日益趨近天文數字的半導體業,投資中斷必然引來生機的萎縮。華邦楊丁元歸納台灣發展半導體業的經驗,是由錢變成產品,再變成利潤的循環:「只要肯投資,技術、人才都可以跟得上。」工研院電子所以往每四年一期的研發計劃,都可以拉近世界水準兩年;如果現在少了持續投資,技術落後,無以為繼。

台灣向來在半導體業的躊躇,與韓國形成強烈對比。韓國三星電子在台負責人洪性仁就證實,為了建好十六M記憶晶片的新廠,三星這兩年要投入十億美元。「在半導體業只要落後一步,再也追不回來,」洪性仁解釋韓國式的產業邏輯。

台灣半導體業愈強,下游電子產業愈有利。而半導體業要尋覓新一代好產品,也只有靠下游台灣電子業出點子。在找尋新方向的努力上,上下游命運共同。專做設計、不做生產的矽統科技總經理劉曉民就強調:「下游有競爭力,上游才有機會。」

七年前,電子所與華智合作,繼美、日後,開發成功二五六K記憶晶片,卻迫於因國內沒有資金、工廠生產,眼睜睜看著被稱「國寶」的產品移去韓國製造。

但韓國不以買進產品設計為滿足。三星電子固然在美國矽谷等地大買設計圖樣,也在韓國成立設計中心,雙方競賽。結果韓國方面不但打敗矽谷,使三星關掉矽谷研究單位;更接續在投入三十億美元、虧損十二億後,使三星成為佔全球產量四%的大廠。目前三星以每月一百萬顆的產量成為全球最大四M記憶晶片廠。

以上內容引用自帶領台灣走出風雨年代的行政院長【作者:陳修賢 1987.09.01】天下雜誌第76期




老骨灰 wrote:
我想您應該只看現在1...(恕刪)


這篇報導只能說明孫運璿的眼光及魄力,
跟 "台灣很早就是高科技王國了" 及 "台灣DRAM 技術領先韓國"
沒多大關係, 跟老美技術轉移就變成高科技王國?

還有,
一關始半導體計畫誕生的衍生公司是聯電,
台積電是更後來的事,

至於
"電子所與華智合作,繼美、日後,開發成功二五六K記憶晶片,卻迫於因國內沒有資金、
工廠生產,眼睜睜看著被稱「國寶」的產品移去韓國製造"

這類新聞, 看看就好, 從這個新聞看來, 當時 韓國 已有 DRAM 生產線, 即使沒有這顆 DRAM,
他們也一樣有其他 DRAM 可生產, 至於 "電子所與華智合作" 合作開發的這顆 DRAM, 到底是
開發到什麼程度, 新聞根本就沒寫,
就新聞上而言, 國內沒有工廠生產, 那這顆 DRAM 有沒有經過實際生產驗証, 還是只是紙上設計出來?
能不能量產?
量產後能不能通過效能及專利考驗?
這才是大問題, 聯電也曾經設計出 CPU, 然後呢?
我們也要宣稱我們 CPU 的技術曾經大幅領先韓國?

台灣電子業有今日的規模, 真的要佩服當年孫運璿的眼光及魄力,

不過很多新聞看看就好,
還有新聞寫過, "台灣當年慧眼獨具, 選擇 CMOS 技術",

真是笑死人, 明明是因為當年 CMOS 不是主流技術,
所以老美才願意把他們認為不具前景的技術移轉給台灣,
那來 "台灣當年慧眼獨具, 選擇 CMOS 技術",

在當年半導體技術限制下, CMOS 的速度差了 NMOS 一大截,
再加上當年電路積集度低, power dissipation 不是問題,
NMOS 才是主流技術, 那知道後來隨著半導體技術進步, CMOS
performance 愈來愈好, 再加上 circuit 內的 gate count 愈來愈多,
power dissiption 變成 limit factor, 用 NMOS 設計的 circuit
在 power dissiption 一敗塗地, CMOS 後來居上, 變成主流技術

問題是, 有那個記者會願意花時去探討這些科技發展的背後歷史,
再加上, 寫稿時總要美化一下,

"台灣純粹誤打誤撞, 因緣際會下發展了現今主流的 CMOS 技術",
在當年, 發這種寫實的新聞應會會丟官吧?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