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你真的有必要買10代U版的筆電嗎--其實10代U版處理器的效能大約就是目前的優化電壓的效能

目前看到的10代U版的資訊已經越來越多了
想說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這邊目前知道跟了解的
U版基本上都是比較輕薄的筆電機種
主要是針對經常有攜帶需求的使用者設計的產品
雖然LENOVO會搞出一台搭配4風扇的I7-10710U的產品
基本上可以打到很多搭配標準電壓處理器效能的異類
但是大多數搭配U版處理器的筆電還是相對比較輕薄好攜帶
在散熱和效能發揮表現上面通常不會做到那麼足夠的
就跟目前大多數的U版筆電機種是一樣的

10代的U版有分成14nm和10nm的
在今天開賣的10代u版筆電,都是14nm的產品
對岸已經有不少人都已經有拿到機器了
我這邊也有看到一些測試資訊了(好像是要晚上才解禁就是了)
基本上10代u版的處理器一樣是14nm的產品
這一個世代的u版處理器intel原廠有針對運作電壓做了優化
讓同效能下的功耗可以有效的降低,發熱量也就降低了
同時最重要的就是拉高了能效比,讓一般文章上網應用的效能
在更低的功耗下就能達到了,這就是雅典那計畫要讓筆電電池使用時間
成夠有效拉長的重要關鍵之一,其實跟我在做的優化調整是一樣的

基本上要有更高的效能還是會有更高的運作功耗的
就跟我過去貼過的i7-10710u要跑滿全效能
目前看到的平均功耗要在65w以上的,輕薄筆電大多是辦不到的
所以真的要高效能cpu的應用方式,還是買供電和散熱比較好的標壓版厚機比較實在一些
現在的8265u和8565u的筆電機種,其實優化調降電壓
在後面推出的機種如果散熱沒有改良的話,能跑出來的效能幾乎是差不多的
很都廠商應該都會針對8/8.5代的產品調降價格
如果你沒有TB3或是PD充電的需求
其實會是撿便宜的好時機呢,就用XTU調整優化一下電壓
效能就差不多囉
2019-09-06 15:47 發佈
答達大師 wrote:
目前看到的10代U版...(恕刪)


講話不用那麼含蓄拉
就是現在的筆電上液金和調降電壓
就算是10代處理器的機種
一樣是可以電的死死的拉
不用你出馬我自己上液金用XTU調一條就可以了拉
這是懂筆電的人都知道的吧
雪吉拉 wrote:
講話不用那麼含蓄拉就...(恕刪)


基本上你算是玩家等級的了
很多人是連筆電都不會拆的
甚至是店家都不會拆
裝RAM都要拿回服務中心處理
其實我還是希望筆電能長時間使用和高效能並存,加上穩壓器2公斤半上下

好像沒有人研發散熱鰭片加長配件,要加強散熱時自己裝上去散熱孔銅片連結,這樣就能實現10代u的效能和續航並存一台筆電
edilsom wrote:
其實我還是希望筆電能...(恕刪)


有外掛抽風的你講的那樣是不可行的
因為接觸面是熱傳很大的瓶頸
效果會非常的有限
在來就是出風口要做成活動的會增加耐用度的問題

透過優化調整和機器的選擇會比較可行的
答達大師 wrote:
目前看到的10代U版...(恕刪)


一樣14奈米的製程是能進步多少拉
桌機被AMD追上超車了
現在終於想要把筆電處理器好好調整一下
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吧
摸比爾靈伊 wrote:
一樣14奈米的製程是...(恕刪)


行動版處理器目前還是INTEL的天下
他們想要固好這個市場應該是一定的
基本上如果懂優化調整的買現在的產品也是非常的好的
答達大師 wrote:
基本上你算是玩家等級的了
很多人是連筆電都不會拆的
甚至是店家都不會拆
裝RAM都要拿回服務中心處理


買筆電不是買PC
自己東拼西湊一個雜牌的就好
買筆電要的是品牌帶來的效能與續行並重
更重要的是廠商的保固與服務
我是不知道樓主有沒有調教過電競筆電啦
那種才是最注重效能的
人家廠商一次出貨是幾千幾萬台
用最保守的方式得到幾千幾萬台全體最大的效能
這也是一門技術
樓主用另一門技術榨出單一機台的最大效能
是值得讚賞
但是真的沒必要一直貶低廠商
說實在的樓主會的那些技術
很多以前玩PC組裝的也都會啊
更猛直接改CPU的都有
但是在NB為什麼沒人要作?
因為無聊啊!!!
要改在PC上改就好
NB花錢買的是服務和方便
你要我相信廠商是專業的還是樓主是專業的?
韮菜包 wrote:
買筆電不是買PC自己...(恕刪)


還是一樣這樣的講法
基本上不論是筆電或是桌機
優化調整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一直在講優化調整
你就是要講成改機甚麼的
用甚麼心機一看就知道了吧

基本上一台筆電能做的服務很多的
當然好的產品一定要搭配好的服務才是會有最棒的使用體驗的
這邊我就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微星筆電你可以重視的一些實體門是的服務能力
1.最基本的交機驗機服務:
電子產品多少一定會遇到新品不良的狀況,實體門市的好處
就是可以協助你現場拆機,載入系統(進BIOS對規格的不算喔)
基本的運作測試和I/O連接測試,無線網路連線這些等等
能夠正常載入通常CPU/RAM/主機板大多就已經過關了
可以的話GPU的負載測試也做一下應該就差不多了

2.加裝DRAM/SSD/HDD等擴充升級料件:
這些東西在購買的時候一起處理是最方便的
同時可以避免衵後加裝的麻煩和相容性的問題
特別是更換系統SSD,日後更換都是費工費事的
DRAM的安裝也可以請店家確定相容性且不用在多跑一趟服務中心
甚至是高頻DRAM的安裝和設定也是效能提升的關鍵

3.針對CPU運作電壓的優化調整:
這個我已經講過非常多次了,可以用XTU調降電壓
就可以讓同效能下的運作功耗和發熱量降低
也可以讓散熱能力內跑到更高的效能,是非常有用的優化調整方式
要留意一下電壓如果降太多會當機,還有就是切換使用模式會跳掉
如果能使用免XTU優化調整就不會有切換使用模式會跳掉的問題了
甚至還原或是重裝系統也都不會影響優化的調整的

4.針對CPU運作功耗的調整優化
這個我也說明過很多次了,只是微星第9代處理器的筆電
就筆電來說並不是拉高來提升效能,重點是限縮配合散熱能力避免撞溫度牆
已經沒有辦法使用XTU來調降限縮運作功耗了
如果是8代之前的筆電機種還是有機會使用XTU來處理優化的
目前就是要看專業度有沒有辦法處理免XTU的功耗優化設定調整了

5.確定CPU的體質,加強優化調整的效果
基本上每一個CPU的體質可能都不一樣,所以相同的優化設定不一定通用
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測試軟體,了解CPU的電壓運作能力,功耗需求表現
散熱系統的處理能力,使用者希望的運作溫度和風扇噪音
這些都是在了解CPU體質狀況之後才比較有辦法抓的比較準確
施做出針對使用者最好的優化調整,了解晶片體質很重要

6.M.2 SSD的散熱加強處理:
其實有不少的卡頓延遲的發生
都是跟M.2 SSD的運作溫度有關係,甚至SSD的使用壽命也有關係
良好的M.2 SSD散熱加強施作處理,通常是有基本的拆機能力
同時要有好的處理料件,高導熱且型變能力足夠的導熱墊片
散熱片和固定用材料都是處理成果的關鍵

7.PCH晶片組的散熱加強處理:
基本上目前的PCH大多是裸晶且沒有做任何散熱處理的方式
在保固內微星的筆電可以說都不會壞,像部份HP那種內部氣流差的筆電
已經確定會讓PCH的晶片提前GG,將產生高額的保內服務費用
所以他們家很多機種目前PCH都已經有貼散熱片了
一般來說PCH沒有貼散熱片將在使用3年之後大幅增加損壞機率
如果有使用SSD RAID的機種更會增加PCH的使用率
更會是建議施作處理,PCH的晶片面機通常不大也沒有固定螺絲孔位
因此不建議使用密度大的銅材質散熱片避免脫落短路主機板
使用的導熱雙面膠建議也要選用合格的產品避免發生問題

8.散熱膏更換與晶片接觸面拋光處理
原廠的散熱膏在一些新機是有改用比較好的跟更薄的施作處理
但是目前大部份的機種還是有加強的空間可以處理
晶片接觸面的拋光處理也已經被原廠證明同時使用在GT76旗艦機上面
這些的處理在新機的效果差距可能沒有很大
但是在使用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散熱膏乾掉裂化之後的差距就會很大了
現在應該大部份的人應該都已經了解灰塵對散熱的影響是很大的了
原廠雖然每一年有2次的健檢活動,但是完整拆機的清潔保養服務做的並不理想

9.散熱能力加強處理:
這部份是要在不修改主機板,不改變原有散熱器下進行處理
一般來說可以增加散熱片跟PCH或是M.2 SSD一樣
增加散熱片就是增加有效散熱面積和熱積存的有效能量
同時可以想辦法增加導管到散熱片之間的效率
另外微星的散熱通常不會因為顯示卡比較低就閹割掉
所以在顯示卡沒有配到頂的機種,可以用導管或是均熱板
分流CPU的廢熱讓GPU那邊的散熱能力幫忙處理
這樣就能有效的解決CPU高溫過熱效能跑不高的問題
這些處理基本上都是要在沒有修改原散熱器
且加裝的東西要能拆掉,不會影響機構密合,固定妥善
不能造成機板短路燒毀,才是好的散熱加強施作
答達大師 wrote:
還是一樣這樣的講法
基本上不論是筆電或是桌機
優化調整都是很有幫助的
我一直在講優化調整
你就是要講成改機甚麼的
用甚麼心機一看就知道了吧

一開口就說別人用心機?
這我可不敢!!!
何況你這也不是改機
有本事就整組散熱器都拆下來
連NB外殼都換成自己的
換散熱膏調電壓也就只是表面上的調整
以前我還玩過用2B鉛筆去塗CPU來超頻咧
我都不敢說這是優化
因為這只是就我手上的機台慢慢調出的數據
你說要給廠商產線大批生產時使用?
那我可不敢
難道車廠不知道改車可以很酷很炫很快嗎?
但是人家為什麼不每台都這樣搞
因為人家注重的是安全平穩和持續性
我不知道你大哥跟你說什麼
但是就我多年工作的經驗
大批生產時注重的跟你小批調整的絕對有差
目的上根本就是不同
CPU廠有它的安全考量
主機板廠也有它的安全和搭配性考量
最末端的系統廠考量的就更多了
我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想拿NB去改
是競技用的?
不然直接買PC不是更好改?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