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高階電競筆電,規格高並不一定能發揮出來的
基本上要有足夠的供電和散熱才能讓CPU/GPU晶片發表出該有的效能
最近剛好我跟D大有一些討論,但是我發現有一些數字我還是要來特別說明一下
因此下面會引用D大在本站發表的文章內容來跟大家分享和說明

跟據D大的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33&t=5071032&p=1這一篇文章
【分享】Asus 新一代的超高階電競機 : ROG 系列 G701VI 體驗分享
D大補充的部份做一些說明,他原本的內容因為太多照片品質過低我並非常詳細的去看
主要是針對D大在2月21日和2月22衵的補充做一些說明
希望能讓更多的人有更正確和深入的了解

先針對D大2月21日補充說明的部份來說明(D大寫錯寫成10月21日了)
1.我講的功耗牆跟本就不是他講的那樣
Power Package的數字是CPU的功耗表現並不是功耗牆
基本上目前桌機和筆電的處理器在相同效能的表現上面
功耗的狀況並沒有差距很大的
行動版的是電源管理能力比較強整體功耗比較低相對來說效能也低一些

我說的
功耗牆:是指廠商為了讓筆電的散熱能夠在散熱設計不足的情況下
用ECC軔體的限制在設定的條件下,將CPU或是GPU晶片的功耗使用限制給鎖住
不讓CPU或是GPU發揮出該有的BOOST的睿頻效能
就跟用一道牆去檔住能跑的很快的跑者是一樣的做法
因此說是功耗牆
是筆電廠商做筆電時散熱沒有做到足夠
才去使用的手段 讓晶片沒有辦法發揮出該有的效能
這樣的做法並不是很好的就是了
尤其是一台那麼貴重的筆電

D大的原文內容如下圖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2.D大的說明雖然給的數字看起來都是對的
但是尤他的說明可以判斷對產品的了解可能還有可以加強的地方
目前的CPU很多都有支援CPU BOOST的 但是D大幾乎是忽略掉了這個部份了
就拿I7-6820HK這個CPU來說好了,雖然標準功耗是45W
但是絕對不是CPU 的功耗值 (極限),只是最基本的功耗
如I7-6700HQ的TDP一樣是45W 但是有些散熱和供電設計比較足夠的筆電
也是可以跑到50W以上的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這是微星的GS60 6QD的實測圖 很輕薄的筆電散熱只要用心做 一樣CPU BOOST技術可以充分發揮

如果是I7-6820HK的話
D大的測試資料如下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有在玩超頻的人應該都知道,同一個型號的CPU相同功耗下跑出來的效能是差不多的
體質比較好的CPU能超的幅度比較大,因此也會產生更高的功耗
所以才需要使用到更有效率的散熱方式,如水冷甚至液態氮
看到這邊應該有發現到D大的問題點了吧
他居然說G701VI的CPU功耗低到32.33W是正常的,應該是散熱能力不足才會降功耗吧
不信單開CPU測試軟體Nuclearus Multi Core 2.0 去看看CPU的功耗會跑到多少
分數能跑到多少,就知道這個CPU在這台筆電上面能跑到多少效能
CPU和GPU共用散熱到底限制掉了多少的效能也可以被發現出來的

我這邊剛好有1張微星的GT73一樣是搭I7-6820HK的實測圖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大家可以比較看看其中的差異,在供電跟散熱條件都足夠的情況下
GT73的表現算是比較正常的,跟D大測試出來的結果是有相當大的差距的
58.57W的功耗和4G的運作時脈是GT73的實測表現,當然溫度還低了很多
且這還只是跑3D11的功耗表現,如果是燒機是會破60W的
我並沒有在打壓其他的品牌,只是在將針相給揭露出來
D大這部份的完整內容如下圖
高階電競筆電 散熱真相說明 內有詳細的說明

在來就是D大在2月22日增加的內文了
可以看到CPU的功耗又比較高一點來到了38.59W
這樣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顯示出在不同的條件下
因為溫度的條件不同讓CPU能有比較高的功耗表現了
但是還是跟正常供電和散熱的機種有很大的落差的
一樣搭配I7-6820HK的還有技嘉的X7 V6 CPU的功耗表現也是可以到53-54W的表現
資料來源請看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38&t=4969000 這一篇
技嘉還有一台X5 V6的散熱表現比X7要好的機種
CPU一樣是使用I7-6820HK這一個處理器
我們可以看到本站的實測分享最高可以到62W的高功耗表現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38&t=494553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38&t=4950362
資料和實測圖在這2篇文章內都是能夠看的到的

高階機種要去了解散熱的好壞差異真的沒有那麼的困難的
就把一些在網路上面能找的到的資料比對一下就知道了
尤上面的說明大家應該也能夠了解到ASUS的G701VI在雙導管神設計下的表現
是否真的是足夠應付他搭配的CPU和GPU硬體規格的了
2017-02-22 23:0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說明
基本上如果只是能滿足效能到達最高
其他風扇噪音 機殼溫度 大小重量都不考慮
要做到一點都不難 不管mxm onboard 都很簡單
但考慮其他因素進來之後 一定會有限制
簡單的說輕薄好帶的就不要想有高效能
只是一台又厚又重的筆電 有多少人要買
大家都能做的東西 電競筆電也差不多是紅海了
話說有些品牌實在是不把某些安規看在眼裡 硬推一些會讓人燙傷的筆電才可怕
不見真向不見天 wrote:
基本上目前桌機和筆電的處理器在相同效能的表現上面
功耗的狀況並沒有差距很大的
行動版的是電源管理能力比較強整體功耗比較低相對來說效能也低一些...(恕刪)

有時候也不曉得該怎麼去說這個功耗
i7-4790K搭在Z97-K上功耗是90W
結果放在P750ZM上功耗才50W
同樣是4GHz的狀態下竟然能差到40W功耗
我只能說電源供應器功率.主機板供電相數越高
整體的耗電量就會越高

今天真的是為了胖哥都把細節中的魔鬼講光光了


1.華碩沒有設功耗牆 設功耗牆的應該是acer的VX5
因為acer的VX5的R15多核跑分只有670分左右
很明顯就是用intel的低TDP 35W設定來控制發熱
在這個功耗限制下跑R15大概就只能跑出3.1GHz的速度
這時脈跑出來的分數就大概等於i7-6700HQ

華碩的R15多核跑分超過740分
是全部搭載i7-7700HQ筆電裡面最高的
連微星都只有730分左右...


2.intel有3個TDP:低TDP.TDP.短暫TDP(以下數值為筆電標壓CPU)
低TDP:給「系統製造商」cost down散熱模組參考功耗
因為Haswell加入了FIVR
比任何一代的CPU都還要熱
動不動就會過熱降頻
所以後來就多了這道牆
讓「系統製造商」可以cost down散熱模組
功耗值:35W

參考內容:(詳細請自行前往intel官方網站)
可配置低 TDP 是處理器的一種運行模式,其原理是將 TDP 與處理器頻率降低至某幾個定點,以改變處理器行為與效能。可配置低 TDP 的使用通常是由「系統製造商」來負責執行操作,用於達成功耗與效能的最佳化。可配置低 TDP 是處理器以可配置低 TDP 頻率運行,且承受 Intel 所定義的高複雜性工作負載時的平均功耗,單位為瓦特。

TDP:標準工作時脈參考功耗
這是最標準的正常工作時脈功耗
雖然它指的是基礎頻率
不過不見得會那麼低
通常都有機會維持在自動超頻時脈
功耗值:45W

短暫TDP:給短暫跑分用的參考功耗
這個功耗值是跑分時用的
比TDP還要高一點
不過最高只能撐96秒(印象中)
功耗值:約56~58W(有可能更高)


3.很多廠商有設計屏蔽內顯
可能是為了100%採用GPU
也可能是為了因應G-sync
所以很多廠商都有設計屏蔽內顯

藍天的P870.P775.P770.P750是物理屏蔽
華碩好像也有部分機種是物理屏蔽
而有些廠商好像是可從BIOS中關閉

ASUS的那台之所以會那麼低瓦數
就是因為CPU Package根本就沒有GT
我只能說QX-350會高達64W以上
都是因為平白無故給GT吃了12W...
測試忘了切換成獨顯齁!!!


4.intel從未提過2核心.3核心.4核心Turbo Boost時脈
常常會嘲笑intel的筆電CPU效能退步(R15)
i7-5700HQ(2.7GHz~3.5GHz) 720
i7-6700HQ(2.6GHz~3.5GHz) 680
i7-7700HQ(2.8GHz~3.8GHz) 740

這種事情有可能發生嗎?
一樣是3.5GHz 6代跑的比5代慢?
因為intel沒跟大家講4核心Turbo Boost啊...
i7-5700HQ(2.7GHz~3.5GHz) 720
i7-6700HQ(2.6GHz~3.1GHz) 680
i7-7700HQ(2.8GHz~3.4GHz) 740
這樣不是正常多了嗎?


5.為何大家功耗都可以60幾W? 就華碩30幾W? 偷工減料?
因為都只看數字而不看發文者的內容...
微星搭載i7-6820HK的機種"疑似"出廠就設定最高4GHz
而技嘉的雕牌是後來設定成4GHz再跑一次測試
不然同樣的測試怎麼會一下子40幾W 一下子60幾W

華碩就很乖啊 中規中矩地依照標準時脈出貨
i7-6820HK(2.7GHz~3.2GHz(4)~3.6GHz(1))
3.2GHz是要多少功耗才甘願...
這對i7-6820HK來講只是個小小的時脈....
30幾W夠了吧...

題外話:
聽說現在i7-7820HK只有GT73才有 GT72沒有?
只能說QQ

gregt wrote:
基本上如果只是能滿...(恕刪)


其實超輕薄的還是有辦法把散熱給做好的
上面我就有貼了一張微星的GS60的
他們的做法主要是將出風口改成4個
也就是散熱片變成4組 用這樣就能增加散熱片的總面積
相對來說雖然機器薄了還是能夠有足夠的熱交換面積來達到該有的散熱效能

rockmanxza wrote:
有時候也不曉得該怎...(恕刪)


4790K真的50W就能跑到4G全速嗎
我是挺懷疑的你應該看錯資訊了

1.ASUS的一樣有 只是ASUS的因為是做CPU和GPU共用
在單跑CPU的時候是能拉到該有的效能和功耗的
但是如果顯示卡有啟用且達到60%以上的時候就會啟用了
所以你用單測CPU的軟體怎麼測都會是正常的
整體來說VX5的散熱會比553系列要好一點的

2.差不多是這樣沒有錯 但是到了第7代
開始有一些廠商將低TDP自行下修了
且沒有跟客戶說明清楚
尤其是搭配第10代顯示卡
因為GPU使用的是跟桌機同級的(有降頻)
在GPU功耗明顯拉高的情形下
一些散熱器沒有修改加強的設計
只好為了能讓遊戲的效能能好一點
就去壓低了CPU的功耗牆
這樣做其實在整體散熱不足的情況下
其實對於玩遊戲的整體感受是真的會有幫助的
因為功耗限制了 基本上就不會衝到保護降頻點
也就是玩遊戲最不想看到的CPU800MHZ運作
但是要做就要讓消費者知道
不然就是在騙人了

3.QX350的CPU散熱和GPU散熱是完全分開的
你可以看一下溫度圖 如果是跑內顯那麼GTX1050的溫度那來的
你可以跟我說明一下嗎

4.CPU的Turbo Boost基本上規格書上面應該很清楚吧
你都有列出來了由基本的主頻時脈就可以知道第5代比第6代快了吧

5.看看G701的售價吧 規格寫了I7-6820HK
結果跑出來的功耗和效能比6700HQ還要低
真要這樣做的話 我是建議跟消費者講清楚說明白也不是不可以拉
只有我真的比較不能了解的是 這一台的重量並沒有比GT73來的輕阿
怎麼會散熱只做到這樣子呢
GX700的散熱做成水冷的那一台就崴到爆了
怎麼這一台會做成這樣子呢

題外話:
微星市場定位上面應該一直都是很明確的
只有高階的旗艦款會搭配到CM236配6820HK
或是CM238配7820HK的規格
GT72已經把17.3吋的旗艦機的位置讓出來了
也就該配他應該配的規格了吧
當然價格的部份看到的也是有反映出來的
至於6820HK的GT72也不是沒有阿
反正顯示卡可以換 當時配I7-6820HK的換成1060或是1070的顯示卡
也就是挺威的了阿
微星MSI GS系列不就是一個會電池膨脹的當紅炸子雞?
是來誤導人的嗎?電池會膨脹的炸子雞是技嘉的P系列吧?GS系列賣了3,4年,案例不過是早期發生過極少數量有狀況,之後2,3年根本沒有這種問題,而且GS系列是目前市場上散熱最好的薄型筆電,雙風扇4~5根導管比很多又大又貴的他牌筆電更用心,反倒是他牌的P系列,賣的不算多但可以看看該版上有多少從三年前膨脹到去年的案例?

Syouka wrote:
微星MSI GS系...(恕刪)

不見真向不見天 wrote:
4790K真的50W...(恕刪)


忽然有想要吐槽的衝動,跟內容的關聯比較小,大概是整體敘事調調就像是一位經常跟我抬槓的朋友的敘事論調

不見真向不見天 wrote:
其實超輕薄的還是有辦...(恕刪)


散熱不只是散熱片面積而已 風扇大小 轉速 整機熱源配置
另外還有整體UX設計 IO好不好插好用等等
輕薄的硬做高規配置 結果不是降瓦數 就是整機熱到不能碰
MSI的四出風那台就是熱到可怕的那種

筆電版好像很少看到捉對廝殺的比較文,像手機汽車就蠻多同期差不多配備的比較文,看起來一目了然,那些地方有爭議,就針對後去比較,說真的這些技術文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看半天也只覺得是各說各話而已,手機玩多了大陸白牌手機都知道,料很敢給,但是優化不佳,用起來其實並沒有比料少的好.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