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筆電+SSD+Linux
少少投資或零投資,讓老筆電開機18秒,關機8秒。
現在,有很多人都是透過瀏覽器擷取網路資源,
人機介面主要是變成瀏覽器,而非作業系統。
因此作業系統的差異效應可以降到最低。
所以,老筆電+SSD+Linux,不但可以帶來驚奇,還能滿足很多人的需求。
有機會,就親身體驗一下吧。
google:老筆電開機18秒,關機8秒
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openSUSE42.1 with KDE PLASMA-5.4(沒記錯的話),操作起來真的很酷也很穩定,fedora23 with kdeplasma也不錯(不過我也試過gnome...但我比較屬於kde plasma的愛好使用者)
現在用RHEL內建設定也是gnome,但平時還是改用kde 4.x version的,(只是看到最近kde plasma又出更新版...真的很想跳槽XD)
但已經先簽了一年的develop program了...只好等待明年5,6月再做更換了,短時間就繼續使用
相比之下覺得,mint真的適合過去從未使用過Windows以外的使用者。個人覺得比ubuntu好上手,但ubuntu的支援以及文章論壇很多都是中文,比較好查資料。Debian的軟體支援度真的比較多T_T



lops wrote:
LMDE不錯,我最...(恕刪)
1.MATE比較偏向極簡主義,cinnamon比較華麗。
LinuxMint真的比起UBUNTU好用很多,可能是Unity介面太讓人反感了。
(個人也不喜歡,有點耗資源)
KDE沒有使用過,倒是對i3/awesome WM有興趣,雙手只想在鍵盤上作業...懶得移動滑鼠

2.英文或是中文,我倒沒有覺得有差別(自己使用的account預設語系就是英語XD,
強迫自己要讀英文,蠻自虐的XD);遇到issue就把狀況轉成英文關鍵字去查詢,
一般解決方式都是透過terminal下指令。
3.至於UBUNTU與LinuxMint都是基於Debian,不要太新的HW幾乎都能順利安裝。
也將新購入的NB安裝LinuxMint 17.3,研究看看eGPU的可行性有多高,
成功的話看樣子家中的PC應該早晚會賣掉。
4.也能透過VLC + 電視棒看數位電視,15台都收得到

錄影需要手動自己來,或是需要研究看看。
5.「但已經先簽了一年的develop program了...只好等待明年5,6月再做更換了,短時間就繼續使用」
請問大大事從事那方面的工作?有點好奇。
至於RHEL,之前聽別人一年大概花了將近1萬多台幣,我只是用了另外一個方法得到免費的使用方式(就是參加develop program會有一年的註冊權,一年後是否可以在申請,我還沒有特別研究,也還在考慮之中),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查查看,
畢竟很多人用Red hat都直接使用免費版的fedora或是centOS,因為RHEL需要錢,但參加這個program的話就不需要了,我當初申請是7.2version的,印象中年底好像會出7.9(還是什麼,有點不確定),如果想要玩的話個人建議6開頭即可,支援跟Packages比較多,當初7.2有些軟體還等了幾個禮拜官方才開放支援
另外debian體系,我印象中已經支援許多nvidia的顯示卡,所以很多GPU都可以使用了,而且steam也可以玩。
至於綠影程式,印象中已經有不少軟體了(不過我自己沒再玩這個,所以沒研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