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往一般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在選購筆記型電腦時,一向著重在電力的持久與重量的平衡,對於顯示晶片的效能都不敢過於強求,甚至是願意在顯示規格上被妥協,只因為了減少電力的損耗與散熱的考量。
而NVIDIA®在2011年推出了GeForce 500M系列顯示晶片,其效能大幅超越了以往的設計,加上採用了 Optimus 技術,使得電力損耗也獲得改善,造成市面上的筆記型電腦也擺脫了顯示效能和電力/體積難兩全的狀況。
如今在2012年3月,NVIDIA®再度以顯示晶片領導廠商之姿推出 NVIDIA® GeForce 600M系列行動GPU,以效能更強悍、效率更節能、效益更超值贏得各大筆記型電腦推薦,NVIDIA GeForce 600M系列GPU搭載多項先進技術包括:
![]() | NVIDIA Optimus™ 技術實現超長的電池續航力,可依需求自動開啟和關閉GPU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Verde™ 筆電驅動程式提供許多頻率效能的改進,以及穩固的穩定性。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PhysX®引擎支援,讓遊戲栩栩如生,能呈現生動的物理效果。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3D Vision™ 技術,能將超過650款遊戲轉換成身歷其境的3D畫面。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3DTV Play™ 軟體,能將支援3D Vision的筆電連結至3D電視。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SLI® 技術能連結兩顆NVIDIA GTX GPU,提供雙倍的遊戲效能。 | 詳細說明 |
![]() | ●NVIDIA CUDA® 架構,支援各種GPU運算應用。 | 詳細說明 |
故各大廠商開始以NVIDIA GeForce 600M系列推出多款首選款式,今天我們來到NVIDIA台灣總部,就是聽說NVIDIA和Mobile01合力推出10款GeForce 600M和Tegra 3的產品,讓網友能一次打(誤)體驗十個的快感。
極速效能又節能的NVIDIA® GeForce 600M+Tegra™ 3大解析 章節總覽
PART.01【前言】
PART.02【報到@ NVIDIA® 台北內湖總部】
PART.03【NVIDIA簡報】
PART.04【Acer之輕薄進化】
PART.05【布萊恩的全效能測試】
PART.06【歐帝斯之HTC ONE X】
PART.07【還沒摸熱就換手的走馬燈體驗】
PART.08【後記&心得】
PART.09【小惡魔福利社】
內文紫色字體為補充資料;藍色字體為技術白皮書。讀者可參考是否閱讀。
PART.01【前言】

讓我們看一下今天一次10P的產品清單...



廠商 | 型號 | NVIDIA晶片款式 |
ASUS | N56Vz | GT650M |
ASUS | G75Vw | GTX660M(註1) |
ASUS | A45VM | GT630M |
ACER | Aspire TIMELINE U M3 | GT640M |
GIGABYTE | P2542G | GTX660M |
MSI | GE705 | GT650M |
TOSHIBA | P850 | GT650M(註2) |
HTC | ONE X | Tegra3 |
ACER | Iconia TAB A510 | Tegra3 |
ASUS | Transformer Pad 300T | Tegra3 |
註1:ASUS的G75Vw體驗會上標示內搭GTX660M,但GPU-Z測試是顯示為GTX670M
註2:TOSHIBA P850體驗會上標示內搭GT650M,但測試是顯示為GT640M
PART.02【報到@ NVIDIA® 台北內湖總部】


▲今天體驗會舉辦場地又是來到了內湖科學園區的nVIDIA總部

▲只要是對電腦產品熟悉的網友,對NVIDIA®一定不陌生

▲一進門就看到歡迎立牌「極致影像 重裝效能 NVIDIA GeForce 玩家體驗會」,在假日還要來上班,又再一次辛苦工作人員了...

▲科技公司對門禁有一定要求,需要先確認身份並換訪客證

▲入口的一角有著舒適的洽談區,平常訪客大概都利用此空間洽商吧

▲聽說來NVIDIA®大樓都要拍一下這張壁貼

▲由於已沒什麼時間,我也加快腳步前往體驗會場

▲今天活動現場一樣在10樓會議室...

▲一抵達10樓,迎面就看到SG...喔,不不不,是看到布萊恩啦

▲眼見時間快來不及了,我們也趕快前往報到台報到

▲今天來參加體驗會的網友都可以領到一袋NVIDIA的官方背袋

▲由美麗的SG手中接到禮品真是害羞...


▲NVIDIA背袋裡共有三樣小禮物,是NVIDIA胖胖筆、一個摺疊扇和一盒NVIDIA LOGO包裝的小禮物

▲原來禮品紙包著的禮物是NVIDIA計算機,質感很棒

▲這個摺疊扇很有趣,雖然看起來小小的...

▲噹噹~~攤開是一大片,這個夏天超好用的啦

▲趕快進到會議室,好多報到的網友已就位,並且開始研究每組桌上不同的設備

▲在體驗場外一樣準備了豐盛的點心給網友品嚐,在享用前不忘先用相機記錄一下



▲看到令人流口水的點心,這真是網友來參加體驗活動,除了能看到最新產品外的最大福利(騙人,福利明明是拍SG...)

▲NVIDIA提供的奶茶可都是低糖的喔。

▲今天的主持人已在舞台前方待命了

▲看到這一箱嗎?這就是今天的主角們,讓我們準備開始吧
PART.03【NVIDIA簡報】


▲活動時間一到,主持人很快的開場,就開始Q出今天第一場簡報

▲首先上場的是NVIDIA®的技術經理:Alex Chang

▲主講的內容就是今天最重要部份:GeForce 600M Notebooks
一般筆記型電腦的使用者,在選購筆電時,可能不知內藏的處理器或顯示晶片,到底有什麼影響

▲這裡可以看出在INTEL平台的筆電中,GPU的市佔率一直由NVIDIA®取得大幅的領先。
從2011/8之後,一直保持5成5到6成以上的市佔
為什麼大部份的筆電買家會選擇NVIDIA的產品呢?我們繼續來看看...

▲在600M系列之前,從2011年推出 GeForce 500M系列GPU,加上採用Optimus 技術
在效能和電池夀命取得一個絕佳的平衡與最好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很高興的說,這次在IVY BRIDGE晶片新平台上,擁有更多的筆電廠商來使用,包含今天展出的各款產品

▲頂尖的PC製造商都加入了GeForce的陣營,不只是國內的大廠,還包括國外的知名品牌

▲這次600M強調當然還是效能,比起上代500M有超過兩倍的效能外,若是IGP也有10倍以上的差距
而Optimus 技術支援,讓不管是最低階還是最高階的筆電,都能讓消費者體驗到在效能和電力平衡的完美感受
《同場加映:官方參考補充資料》

NVIDIA®共推出六款 GeForce GT 600M 系列產品,各項產品的效能均為 500M 對應型號的兩倍;若與整合式繪圖處理器 (IGP) 相比,效能差距更可高達十倍。GeForce 600M 筆記型電腦是專為高用量使用者、多媒體使用者及行動玩家所設計,不僅效能絕佳,更兼顧電池壽命。

以現場體驗Acer 的GT 640M Aspire Timeline Ultra M3-581TG為例,就算調高主流新遊戲的精細程度,也能輕鬆應付。

▲到底什麼樣的GPU才是最適合消費者,當然效能極大化和電力消耗極佳化囉

▲所以效能要提昇的狀況下,GeForce 600M系列就比上一代500M系列提昇2倍以上
《同場加映:官方參考補充資料》
在測試遊戲「駭客入侵: 人類革命 (Deus Ex: Human Revolution)」耗費系統資源的DirectX 11渲染模式下,入門級 GeForce GT 620M 的表現為前代產品的兩倍

極輕薄的 GT 640M Ultrabook 在執行「戰地風雲 3 (Battlefield 3)」高精細度模式時,每秒顯示幀數可維持在 30 張,但在 2010 年若要達到此效能,您的筆記型電腦必須像桌上型電腦一樣笨重,且遊玩兩小時就得充電。

▲在此也做個簡單的比較,這是2010年的產品,當時我們玩FPS的遊戲,使用的是GTX285M的晶片
那時為了達到效能的需求,筆電的厚度要60mm,重量需12磅,電力只維持2HR

▲但到了2011年,我們做了很多改進,這時產品使用GTX460M,不但筆電厚度縮小至50mm,重量也降低到9磅,電池續航力提高到3HR

▲但到了今年2012年,我們使用了最新600M系列產品的GT640M,產品也變得更薄,續航力更好,厚度可降到30mm,電池續航力可達8HR

▲今天有了GeForce 600M系列,我們可以認識真正的Ultrabook的標準:8HR電力、20mm厚度和輕易運行BF3

▲那到底什麼是Ultrabook??除了質輕且薄、電力長效,我更希望Ultrabook能有更高的效能

▲但以往的Ultrabook好像和我們的不太一樣,以往使用IGP3000的Ultrabook
面對市面上基本受歡迎的遊戲,都達不到應有的水準,例如都已使用較低的細節呈現設定,但似乎FPS連20都達不到

▲但現在Ultrabook加入了GeForce,再看這些很普遍的產品,就可呈現高細節且大於30FPS的效果

▲而Optimus 技術,可以在需要GPU效能表現時,切換到GeForce GPU來吏用,如果不需要時,就可切換回一般的模式以節省電力消耗

▲以這個簡單的圖表來看,相較於HD4000的效能比,GeForce從低階的620M到最高階的675M,都能有效的超越HD4000,甚至675M可達到5倍效能

▲那這些我們在Sandy Bridge提過,不知現Ivy Bridge是否會不一樣
我們看看這之前就提出的圖表,在HD3000時,2010流行的遊戲約有43%可以秀出畫面卻不能進行遊戲
而2011年也是同樣的狀況

▲但GeForce就完全不同,在2011年流行的遊戲都100%可在GeForce GPU上被執行

▲最重要在2012,IGP可支援DX11,但不代表可順暢執行
我們若以30FPS來標準,只有66%可以在HD4000上被順暢執行

▲而以往來說,GAMING NOTEBOOK是比較少見的,但今年因GTX 600M系列提昇了效能後,促使筆電廠商願意去開發GAMING NOTEBOOK

▲從這個有趣數據來看,這裡可看出過去這段時間的NOTEBOOK整體成長率只在11%,但GAMING NOTEBOOK因多數廠商有興趣投入,成長可以超過3成4

▲而所謂Enthusiast Notebook,強調的是Performance,需要更輕更薄更長效
而GeForce 600M系列的確降低了廠商進入的門檻,我們就可在市場上看到更多的型號,消費者也能有更多的選擇

▲在2010年的時候,當時投入GAMING NOTEBOOK只有3家,到了2011年成長到5家,而現在2012年就有9家廠商投入,這還只有OEM廠商喔,所以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的廠商與機型推出

▲而我們一直強調的「GTX GAMING」並不只是口號,而是GTX科技包含了NVIDIA 3D技術,或是SLI技術,以及PhysX外,還有隨時更新的驅動程式,去得到更佳的效能,也就是我們希望消費者使用「GTX GAMING」產品,就能隨時有最佳與最好的效能支援

▲這就是目前GeForce 600M產品加入的廠商,雖然灰色的廠商現在還沒有發表,但也就是說未來會有更多600M的產品出現

▲結束之前我們再用這張圖總結,GeForce 600M提供了比上一代更佳的效能;比傳統IGP也額外提供更好的遊戲體驗;透過Optimus技術,不管是低階到高階產品,都能體驗到電力的改善。

▲在介紹完NVIDIA GeForce 600M系列後,Alex張接著介紹 NVIDIA Tegra3四核處理器,
在2011年末推出的NVIDIA Tegra3,目前已經有多款產品使用,雖然在年底的變二平板體驗會已詳細介紹,但還是在這邊來快速REVIEW

▲一般桌機我們可以隨時進行升級的動作,但在行動載具上就沒辦法隨性進行這種升級動作。
因此行動載具我們重視的是整體使用者的體驗

▲因此更強大的處理效能,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可以替使用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NVIDIA Tegra3是世界上第一顆四核心處理器,我們正名為《4+1架構》基礎
這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行動裝置除了效能外,能有更長的使用時間

▲但效能和電力總是無法兩全其美嗎?

▲這就是VSMP的架構,這第五顆協同核心可以為使用者帶來超低耗電的應用

▲劃世代的VSMP協同處理架構,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在進行遊戲或多媒體運用時,我的系統會運行4顆核心,進行高效能處理

▲但如果今天只上網瀏覽網頁,但又是看flash這類會需要效能的話,不過不需像剛剛遊戲那般高效能,系統就會啟用2顆核心,而關掉第3和第4核心,就足夠進行網路體驗...

▲但如果只是純上網,進行簡單的操作,那就啟動1顆核心吧

▲那如果您在看影片、聽音樂的時候,系統會自動做管理,僅啟用協同核心
這樣在4+1架構,使用者在不同使用情況下,可以進行最適合的核心處理,也就是在必要下才會開啟多核心,這樣就可不消耗多餘的電力

▲因此NVIDIA Tegra3能讓電力壓在最低的消耗情況下,就可以有更長的待機時間了

▲除了CPU部份,這次也和上一代相同,搭載了GeForce GPU,透過動態光源、物理效果與高解析場景環境,加上3D立體顯像技術支援,來營造更逼真的畫面影像

▲我們透過Riptide這個知名遊戲來看看差異,這是在傳統狀況下玩這個遊戲

▲但如果使用NVIDIA Tegra3,可以看到更多特效,包含水花濺起,速度感等

▲而在加速的過程,過往畫面平淡無奇

▲但如果使用NVIDIA Tegra3後,加速感的效果就明顯感受

▲接下來這不是抓不同的關卡圖給網友看,而是在同一關卡喔

▲在一般模式下和NVIDIA Tegra3下,不管是水池反光效果或爆炸特效,這些都是需要很大的運算
NVIDIA Tegra3都能很快且精細的呈現這些特效

▲在Sprinkle遊戲中,這是基本的畫面

▲但在NVIDIA Tegra3,不管是水花、噴水效果或爆炸特效都明顯提昇,這都是需要GeForce GPU去運算

▲目前有超過15款專為NVIDIA® Tegra™ 3的遊戲正開發中,2011年底前在Tegra Zone上會有40個遊戲可下載(這應該是去年底的資訊了)

▲雖然ANDROID市場目前在台灣無法付費下載,但NVIDIA提供TEGRA ZONE!!專為TEGRA處理器打造,目前已超過120萬次下載,在ANDROID MARKET四星評價

▲當然網路體驗是行動載具最常使用的功能,對現在的「低頭族」而言,NVIDIA® Tegra™ 3的設備上,可以提供最快速上網體驗

▲除了這些之外,平板和手機還能做什麼??NVIDIA® Tegra™ 3提供一個新觀念,就是打造一個行動遊戲機;因為NVIDIA® Tegra™ 3可以提供一個高品質的遊戲,如果再加上一個無線控制器,如果轉接到電視上,就可以提供媲美電視遊樂器的娛樂體驗

▲以往你可能需要買一台PS3或XBOX,現在只要有一部DISPLAY,透過NVIDIA® Tegra™ 3裝置就可達到遊樂器的相同體驗,就算是3D遊戲也沒問題,能有更好的聲歷其境的呈現。

▲最後總結一句話,NVIDIA® Tegra™ 3要的是什麼?就是在兼顧效能下,達到最長的電池持久夀命
《閱讀秘書:官方參考補充資料》
我們也找出上次體驗會中,NVIDIA播放Tegra™ 3的介紹影片供網友參考
※※技術白皮書※(感謝現場NVIDIA人員熱心支援,並謝謝奧美的AE兩天內就轉寄到手上)
【實現低功耗與高效能運算之多核心CPU架構】(節錄)
NVIDIA在2011年2月發表全球首款四核心行動處理器 -Project Kal-El(Tegra™ 3)行動處理器
實現全新的行動應用程式
提供全新的使用體驗、更強大的多工作業能力、更高畫質的遊戲體驗,以及更快的網路流覽體驗。
NVIDIA的Project Kal-El處理器採用與眾不同的全新技術
稱為可變對稱式多處理 (vSMP) 技術,vSMP 擁有第五個 CPU 核心 (「協同處理」核心)
它採用了特別的低功耗矽晶製程,在主動式待機模式、播放音樂,甚至是播放影音時
它可以用低頻率執行各種運算作業,但當您需要高效能運算時
另有「四」個主要的核心則用標準的矽晶製程而成,將可達到更高的運作頻率
同時也能在很多運算作業中比雙核心解決方案所需的功耗更低
各種行動使用的研究顯示
大部分行動裝置有八成的時間都是處於主動式待機狀態
只有兩成的時間在處理密集式運算的行動應用程式
當裝置處於主動式待機狀態時,其中行動處理器的耗電量最少
因而可大幅延長電池的使用時間,不過如果使用低功耗製程
在正常電壓水準運作時其切換速度會比較慢
同時必須以高於正常水準的電壓才可讓這些電晶體在切換 (用於高頻率運行)時變快
反而不利高效能的發揮,而以低功耗製程技術的CPU 核心
雖然其漏電功耗極低,但是卻需要高於正常水準的電壓才能以極高的頻率運作
因此這些CPU核心會消耗很多動態功耗,而且會導致高功耗和大量散發熱等問題
所以NVIDIA推出全新處理器,透過結合使用高性能主核心以及低功耗協同運算
低功耗 CPU 協同運算 | 高性能 CPU 主核心 | |
架構 | Cortex A9 | Cortex A9 |
製程技術 | 低功耗 (LP) | 普通/高速 (G) |
工作頻率範圍 | 0 MHz - 500 MHz | 0 MHz - 最高頻率 |
可變對稱式多處理技術不僅可以在活動待機狀態下實現超低功耗
而且能夠根據情況為這些需要高性能支援的行動應用提供峰值四核性能
此類應用包括遊戲、網路瀏覽、Flash 媒體以及視訊會議(本圖經作者中文化處理)

可變對稱式多處理技術將上圖所示低功耗協同處理CPU的優勢與高性能核心CPU1~4成功融合在一起
實現了下圖中所示的性能——功耗曲線

當協同運算關閉、行動處理器使用主核心進行處理時
CPU 管理以及 CPU管理邏輯單元繼續監控 CPU 的協同運算以及每一個主核心的利用率
動態地啟用或禁用1-4個主要核心
例如像電子郵件、基礎遊戲或簡訊等應用程式一般只需要四個主核心中的一個就夠了
而對硬體要求更高的應用程式,例如Flash 內容較多的網路流覽或繁重的多工處理
CPU 管理程式可會啟用兩個 CPU 核心,然而為了滿足一些應用程式的峰值性能需求
例如遊樂器等級的遊戲程式以及媒體編輯與製作程式
管理程式會啟用全部的四個 CPU 核心,以實現應用程式所需的最高性能

(本圖經作者中文化處理)
相較於非同步時脈技術等其他解決方案,可變對稱式多重處理(vSMP)技術擁有多項架構優勢
(A)快取記憶體一致性
(B)作業系統效率
(C)功耗最佳化
因為在這些以非同步頻率運行的核心中
vSMP 技術不會出現快取記憶體同步以及核心調度的補償
所以與這些使用非同步時脈技術的架構相比,該技術能夠實現更高性能。
下表說明,Project Kal-El(Tegra™ 3)在所有使用場合下均能夠實現更低的功耗。 該圖表測量了Tegra 2 以及 Kal-El的使用情況,二者均採用台積電 40 奈米製造技術。

除了可變對稱式多處理技術以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
對功耗管理來說,核心數量多勝過核心數量少。
例如,四核 CPU 在所有性能水準上均比雙核 CPU 的功耗低。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是因為,四個核心能夠以更低的頻率運行,
因此與雙核 CPU 相比,在處理同樣的任務量時,四核的電壓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全部四個CPU 核心均以1 GHz 頻率運行時,
Project Kal-El也比雙核處理器競爭產品的功耗更低。
因為 Kal-El(Tegra™ 3)中的高性能 CPU 核心採用高速製程技術,
所以這四個核心在工作電壓比競爭處理器更低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以更高的頻率工作。因為動態功耗與工作電壓的平方成比例,
所以Kal-El(Tegra™ 3)即便在以更高的頻率工作時,也能夠大幅節省電力
◎總結◎
隨著行動應用對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SoC 廠商不僅要採用多核處理器架構來實現更高性能,
而且還要把功耗控制在行動設備的合適範圍內。
Kal-El 處理器(Tegra™ 3)中採用的可變對稱式多處理 (vSMP) 技術可令節能性達到全新高度,
不僅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活動待機狀態下的功耗,
而且還能夠實現四核性能優勢,同時將動態功耗維持在行動設備允許的發熱範圍之內。
通過使用 CPU 協同運算來處理幕後工作並使用主核心來處理需要高性能的任務,
讓 Kal-El 處理器(Tegra™ 3)的功耗在所有性能水準下均比競爭的行動處理器低很多。
四核CPU 以及可變 SMP 技術不僅將令行動設備進一步突破性能極限,
並讓應用程式與遊戲開發商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新的行動體驗,而且在實現這些好處的同時,
能夠為最廣為流行的使用情況延長電池續航時間。
※※技術白皮書※※
四核心CPU挹注行動裝置之優勢(節錄)
●更快的網頁下載時間
採用支援對稱式多重處理技術的多核心處理器之行動裝置,可擁有媲美桌上型電腦等級的網頁瀏覽體驗。如Google Chrome和Mozilla Firefox等現代瀏覽器都是多執行緒的,並可同時開啟多個不同網頁。
Chrome瀏覽器會獨立處理每個開啟的網頁,而每項處理作業則會管理其執行緒。運算作業和執行緒都可做到高度帄行運算。以下圖1示意在瀏覽著名的紐約時報網站時,四核心CPU系統中的每個核心的使用率。從圖中可見,瀏覽器運用四核心CPU中的所有四個核心,而這樣的帄行運算技術可為使用者提供更快的網頁瀏覽體驗,其速度會比使用雙核心CPU行動裝置瀏覽網頁的速度快很多。四核心CPU也可針對支援分頁功能的網路瀏覽器提供更高的效能。 以下圖2示意當多個分頁開啟在網路瀏覽器上,四個核心的CPU使用率。事實上,分頁式的瀏覽器會耗用很多CPU的運算運算資源(如圖所示),甚至可能會完全占用四核心CPU的四個核心。


在一個四核心的系統中,作業系統會將多個網頁script 分配到CPU 的四個核心中,可大幅加快
JavaScript 網頁的執行速度。從網頁JavaScript 效能量測軟體Moonbat 得出的結果顯示,在行動
裝置進行網頁瀏覽,四核心CPU 的速度可比雙核心CPU 快將近五成。

●為耗資源的應用挹注更高效能
多核心處理器其中一項主要優勢是,為大量耗用運算資源的應用程式和使用情況提供更多效能。搭載雙核心CPU的NVIDIA Tegra 2處理器可為照片編輯、影音轉檔、網頁瀏覽及多執行緒遊戲等應用提供更快的運算速度。
搭載四核心CPU的行動處理器甚至可以為上述的應用提供快數倍的運算速度,並可讓更多從前無法在行動裝置上執行的有趣應用,現在可以實現了。例如:
高畫質影音編輯
影像處理
音訊/視訊轉檔
物理特效模擬
大量的生產力應用程式
眾多形式的位置辨識運算
臉部辨識
立體3D遊戲與應用
掃描病毒
檔案壓縮
從熱門行動CPU效能量測軟體Coremark得出的結果,是針對需要密集型CPU運算的多媒體應用的一項重要指標。舉例而言,Coremark顯示四核心CPU的效能是雙核心CPU行動處理器的兩倍左右,更是單核心CPU行動處理器的約四倍。

如影像處理、音訊/視訊轉檔及檔案壓縮等多媒體應用已可高度支援帄行運算,而且能運用對稱式多重處理技術和多核心CPU的優勢。由於現在大部分的行動裝置都有一個或多個相機,因此現在使用者普遍都可在行動裝置上進行影像處理。
Handbrake 是一款熱門的影音轉檔應用軟體,它在四核心CPU系統上的轉檔速度比在雙核心CPU系統上大幅提升。下圖顯示一顆四核心CPU為透過Handbrake的影音轉檔作業帶來大約快六成的運算速度。

●最佳多工作業效能
四核心運算另一項顯而易見的重要優勢是其優異的多工作業能力,可帶來高效能和極快的反應時間。導致系統反應時間慢的原因有很多。例如:CPU使用率滿載、記憶體頻寬不足、驅動程式堆疊沒有最佳化等,這些都會導致效能不佳和系統反應慢的原因。行動裝置使用者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同時使用好幾個應用程式。例如,在行動裝置上同時啟用網路瀏覽器、串流音樂、電子郵件同步、社交網路同步和新聞應用程式等應用是很正常的。在這種沈重的多工作業情況下,單核心CPU不僅沒有足夠的運算資源來應付多個運算作業,而且在執行沈重的工作負載時,運作時脈的頻率會一直保持「巔峰」狀態。這樣會導致效能不佳,同時功耗也會飆升。
●更高品質的遊戲體驗
現今的電視遊樂器和PC都已採用支援對稱式多重處理技術的多核心晶片,而且大部電視遊樂器和PC遊戲的編程都能巧妙運用硬體的多核心和對稱式多重處理技術之優勢。目前,大部分遊戲引擎,如Unreal 3.0、Id Tech 5和Frostbite,都是多執行緒的引擎,同時這些引擎越來越朝向作業處理模式,其中每項個別運算作業的「規模」都變小了,但是執行緒的數量則會增加。這些執行緒會在於音訊、撞擊偵測、人工智慧、使用者輸入處理、遊戲策略和網路通訊。現今所有的遊戲帄台都支援很多執行緒,而這個趨勢將延續至未來的帄台,而且數量會越來越多。
●即時物理特效呈現更逼真的場景
當遊戲世界裡能融入撞擊、風、水、引力、動作,以及更多其他真實世界的元素,使用者很自然會期待,這些元素要跟現實世界中發生的情況毫無差異。舉例說,兩個物體碰撞後的結果,理應根據質量、速度和物體的撞擊程度來判定;當風吹過布料時,其隨風而動的表面理應要出現波紋;而物件也應該要對地心引力有相對應的反應。這些效果都取決於玩家在遊戲中的動作,而且真實世界的規律也為遊戲帶來更多逼真的情境,賦予遊戲更身歷其境和引人入勝的特性。大多數高階PC和電視遊樂器都有支援這些物理效果模擬,以期能提供極逼真和引發感官反應的遊戲體驗。
將這些特效置入遊戲中,會讓遊戲非常耗效能,因為置入這些效果所需的物理模擬計算都必頇根據玩家在遊戲中的即時動作而進行即時運算。現在四核心行動處理器的出現,讓遊戲開發商在設計行動遊戲時加入物理模擬,遊戲的視覺效果不但變得畫面豐富,而且還可以讓玩家感受身歷其境的逼真體驗。在Glowball遊戲展示5中,球與彩桶的碰撞、彩桶散落在地板上、球與布幕的互動都很非常逼真,而且沒有重覆的結果,它們都是根據球的速度、碰撞點和彩桶的質量而產生的。

●即時動態材質產生
當行動遊戲的複雜度和視覺效果提高時,相對使用者下載的檔案大小也會大大增加。遊戲檔案常常都太大了,所以下載該遊戲所需的時間會超過售後消費者如發現不喜歡該遊戲而可退費的15分鐘鑑賞期。這不僅會造成消費者的不滿,也會讓檔案太大和下載時間過長成為消費者想購買先進遊戲時的障礙,可能會降低他們的購買意願。
即時動態材質產生技術可讓遊戲開發者在遊戲編程時,可以根據遊戲的進展和狀態即時產生所需的材質。由於材質產生的速度很快,所以在購買遊戲時不需提供這些材質。遊戲開發商可透過這項技術來降低遊戲檔案的大小,其落差會有數倍之多。

《NVIDIA小劇場 By dancer》

PART.04【Acer之輕薄進化】


▲在NVIDIA經理Alex的簡報後,緊接著由Acer技術經理小虎來介紹兩款Acer的新產品
分別是搭載NVIDIA® GeForce GT640M GPU的Aspire TIMELINEU Ultrabook M3-581T和搭載NVIDIA® Tegra 3的Iconia TAB A510

▲首先這台最新Aspire TIMELINEU Ultrabook系列,這款的設計主軸就是畫面上這七個字:
更輕 更薄 更長效

▲先來介紹Acer M3系列的優勢,以前的Ultrabook雖然讓人覺得夠好也很輕巧,但讓人覺得有些不足就是在效能上,尤其沒有獨立顯卡,使用上也不像ALL IN 1機種有光碟機那麼方便;Acer M3則是全球首創配備獨立顯卡和光碟機,又兼顧電池續航力有8HR之久

▲全新的Acer M3系列有什麼超能力呢??有超強效能、超快回應、超長電力、超輕超薄等四大超能力

▲在超強效能方面,搭載了NVIDIA® GeForce GT640M 獨立顯卡,支援Direct11,在很多動畫上面的細節有更完美的表現

▲同樣在加速性支援PhysX™,可以加速遊戲中各種元赤的細節與效果,帶來更細緻順暢的視覺體驗

▲那效能有多好呢?我們看一下3D MARK的數據,TIMELINEU M3可以高達6412分,是傳統TIMELINE X的1.5倍

▲如果是PC MARK VANTAGE更可達到7317分,效能表現非常完美

▲除了GPU超強以外,還有其它特點,如CPU使用INTEL第二代CORE i處理器;另外也提供SSD和HD的版本;在音效也一如以往使用杜比第四代環繞音效

▲而在超快回應方面也有三個法寶,如快速開機(Acer Green Instant On)、快速連網(Acer Instant Connect)和快速更新(Acer Instant Update);雖然一般Ultrabook也會有這些,但ACER有其獨到之處。例如快速開機在6秒之內,別人可能使用的是SSD的版本,但ACER可以用HD的版本可達到1.5秒睡眠回復及6秒深層睡眠快速開機(其實是HD版本內部也放了一顆20G的SSD)。而快速連網不需先認識環境,會自動掃描最強的AP訊號先拉進來先更新,節省學習的時間。快速更新則是在待機也能收到電子郵件或訊息。

▲接下來在超長電力方面,過往的筆電如果使用獨立顯卡,幾乎就沒有超長電力可言,但ACER使用了NVIDIA® GeForce GT600M系列GPU,就可以實現長效待機的能力,可以達到8小時使用時間;另外消費者也怕電池的壽命問題,買來後就池拔下怕壞掉,但使用ACER M3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因為沒辦法拔電池


▲而關於超輕超薄方面,能達到這個目標是因為內建了高效能低耗電的GeForce GT600M系列顯示晶片,所以能把厚度做到只有20mm,重量只有2.3kg;而且還內建光碟機,以及具數字鍵的巧克力鍵盤。

▲在選購配備方面,因為以目前的影音標準,M3配備了HDMI介面,但為了相容大部份顯示介面,也有HDMI轉VGA的連接線可選購。

▲接下來進入另一個主題,就是我們新推出的平板電腦:Acer Iconia TAB A510

▲那這部Acer Iconia TAB A510有什麼驚人之舉呢,一樣有三個特色:電池續航力15HR、高效能四核心Tegra™ 3、卓越生產力

▲那A510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呢?首先強調外型,在觸覺部份首次採用沖孔原理,具有類似皮革質感,且兼顧質感與耐用的設計。另外也是奧運紀念機種,更有收藏價值。

▲電池續航力部分可以使用15HR,是目前平板電腦中非常強的項目,單平板(沒有外接任何鍵盤或DUCK)可以用這麼久,是電池有9800毫安培的容量;

▲另外支持電池續航力的原因,除了電池容量大以外,就是使用了NVIDIA® Tegra™ 3處理器,維持了A510在高效能低耗能的狀態,在Coremark測試中可以達到5600分以上,實在非常強悍。

▲以效能來看,相較於NVIDIA® Tegra™ 2,提昇了5倍以上性能,因此在執行更耗能的動作也游刃有餘

▲在完整生產力部份,平板除了娛樂以外,也有完整生產力套件可使用;如Acer Print可透過TCP/IP支援無線列印檔案;輸出部份也能支援FULL HD,或是轉接VGA輸出;還有內建Polaris Office3.5套件,相容於MS的OFFICE;另外也搭載Evernote雲端同步筆記本,可以隨時記載並儲存於雲端。

▲特別介紹一下Acer Print,設定非常簡單,只要輸入印表機IP位址,就可把文件送到印表機列印出來。

▲而Evernote雲端同步筆記本部份,現在因為很多人喜歡在街頭速寫,就可以記載在Evernote裡,Evernote提供免費註冊帳號,就可擁有雲端空間。

▲而在杜比音效方面,Acer從來對音效都不馬虎,A510支援杜比Mobile 3+

▲而且在進行視訊會議時,也支援HD高清音效

▲而回到Acer SHELL部分,也就是使用者UI介面,可以先來看看一樣提供完善的Acer風格

▲要特別說明最重要的部份是這次A510搭載全新的Acer Ring

▲Acer Ring是非常重要的APP,可以從前面下方的圓點快速啟動

▲Acer Ring可以進行APP的快速切換,並包含快速的螢幕截圖功能

▲而在USB HOST部份,是提供標準的MICRO USB,並且也標準配備提供USB TYPE A的連接線

▲而在儲存空間部份,A510內建32GB的內部記億體,若再加上MicroSD最大可再擴充32GB,合計64GB

▲而在電子書部份,內建了Lumiread電子書功能,可以透過3D翻頁動作,體驗真實翻書效果。

▲最後再和各位網友分享A510的規格,重點當然就在紅字部份:NVIDIA® Tegra™ 3和2012倫敦奧運紀念機種

▲最後小虎也謝謝大家

▲因為只有20分鐘,所以很快的介紹完Aspire TIMELINEU Ultrabook M3和Iconia TAB A510
PART.05【布萊恩的全效能測試】


▲在ACER介紹完相關產品後,緊接著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Mobile01筆電版編輯Bryan登場

▲Bryan布萊恩也特別說明今天體驗的幾部NB,都有標示著搭載的GeForce顯示晶片的型號,其中區分為「GT」和「GTX」兩種,其中「GTX」是比較適用在Gaming使用。在體驗會之前,布萊恩也先測試了這幾部NB的效能,就讓我們來看看。
本次測試跑分軟體使用:快打旋風IV |

▲首先第一部是《MSI》的GE705,搭載著NVIDIA® GeForce GT650M

▲透過GPU-Z可以看出著NVIDIA® GeForce GT650M系列的顯卡,內建GDDR5 2GB 顯示記憶體。

▲如果筆電要有不錯的圖像效能,還要結合CPU和RAM,才能發揮最佳的圖像效能;因此可看見這款採用INTEL I7-3610QM的CPU與IVY BRIDGE架構

▲而且內建搭載8GB的RAM

▲因時間關係,我們就直接看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從REPORT可看到OS是WIN7 Ultimate版本,使用I7-3610QM,內建8GB RAM,測出FPS接近60張,設定值在1920X1080 60Hz,反鋸齒4xAA;拿到6764分,RANK A。這台也挺適合Gaming。

▲再從3DMARK VANTAGE測試,採用的設定是最高階1920X1200,3DMARK分數相當不錯有4565分,GPU是4382分,CPU分數是21850分。

▲下一款則是《ASUS》的G75Vw,挺有份量的外型設計,是ASUS電玩筆電最新產品,上蓋並有「REPUBLIC OF GAMERS」圖騰

▲本機從GPU-Z上測得採用NVIDIA® GeForce GTX670M,內建GDDR5 3GB 顯示記憶體(註,主辦單位在上蓋標示的是GTX660M),剛也說過「GT」和「GTX」最大的差別還是在效能。

▲在3DMARK VANTAGE測試結果是3DMARK分數5790分,GPU是5574分,CPU分數是21777分

▲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從REPORT可看到OS是WIN7,使用I7-3610QM,內建12GB RAM,測出FPS也接近60張,設定值在1920X1080 60Hz,反鋸齒4xAA;拿到6763分,RANK A。其實FPS超過60張大概肉眼就差不多了,有時測試軟體的上限就只達60張就不會再往上顯示了。

▲下一部是《GIGABYTE》的P2542G,黃色外型非常搶眼。

▲搭載NVIDIA® GeForce GTX660M,內建GDDR5 3GB 顯示記憶體;其實這部也是FOR GAMING玩家,以往台灣不太重視這塊市場,但國外例如DELL推出ALIENWARE,就是專門針對電玩市場,搭配著一般電壓的CPU和兩張顯示卡。

▲在3DMARK VANTAGE測試結果是3DMARK分數5232分,GPU是5046分,CPU分數是17529分

▲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OS是WIN7,使用I7-3610QM,內建8GB RAM,測出FPS也接近60張,設定值在1920X1080 60Hz,反鋸齒4xAA;拿到6773分,RANK A。

▲下一部是《ASUS》的A45VM,這是較入門的款式。

▲搭載NVIDIA® GeForce GT630M,內建DDR3 2GB 顯示記憶體;一般來說GT630M是比較偏向入門款系列,效能也會比較有限;

▲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OS是WIN7,使用I7-3610QM,內建4GB RAM,測出FPS約30張,設定值在1366X768 60Hz,反鋸齒4xAA;拿到5613分,RANK D。從這就可看出GTX的效能。

▲下一部是《ASUS》的N56Vz,這款就是杰倫機(N45SL)系出同門,換個殼。

▲搭載NVIDIA® GeForce GT650M,內建DDR3 2GB 顯示記憶體;

▲在ASUS HI-PERFORMANCE環境在3DMARK VANTAGE測試結果是3DMARK分數3898分,GPU是3738分,CPU分數是21242分,其實這台比較強調音效和影音的體驗。

▲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OS是WIN7,使用I7-3610QM,內建8GB RAM,測出FPS約60張,設定值在1920X1080 60Hz,反鋸齒4xAA;拿到6781分,RANK A。

▲下一部是《TOSHIBA》的P850。這坃是裸眼3D筆電,在鍵盤左上角有3D啟動按鍵

▲搭載NVIDIA® GeForce GT650M,內建DDR3 2GB 顯示記憶體;

▲快打旋風IV測試結果,OS是WIN7,使用I7-3610QM,內建4GB RAM,測出FPS約18張,設定值在1920X1080 60Hz,反鋸齒4xAA;拿到4410分,RANK E。其實這數值很奇怪,因為抓到GT-640M,但分數似乎有些異常,不該只有這樣分數才對。(事後NVIDIA ALEX張經理解釋有可能是驅動程式未正確安裝或未更新至最新所導致),因此我們就僅供參考。

▲布萊恩的集體NB測試就到這邊,我們也在下方做一下總整理。
品牌機型 | 顯示晶片 | 顯示記憶體 | 內建RAM | 分數 | RANK |
《MSI》GE705 | GT650M | GDDR5 2GB | 8GB RAM | 6764分 | A |
《ASUS》G75Vw | GTX670M(660M) | GDDR5 3GB | 12GB RAM | 6763分 | A |
《GIGABYTE》P2542G | GTX660M | GDDR5 3GB | 8GB RAM | 6773分 | A |
《ASUS》A45VM | GT630M | DDR3 2GB | 4GB RAM | 5613分 | D |
《ASUS》N56Vz | GT650M | DDR3 2GB | 8GB RAM | 6781分 | A |
《TOSHIBA》P850 | GT650M(640M) | DDR3 2GB | 4GB RAM | 4410分(參考) | E |
《ACER》M3 | 未測試 | - | - | - | - |
PART.06【歐帝斯之HTC ONE X】


▲今天真是超值,一場體驗會除了可以體驗10款產品,還能聽到這麼多場簡報,接著是由手機版編輯─歐帝斯上場

▲HTC ONE X~影音新境界

▲HTC ONE X是目前HTC的旗艦款,包含用上了四核心Nvidia Tegra3 1.5GHz、1GB RAM、32GB容量、800 萬畫素相機、Full HD錄影、99張高速連拍、Android 4.0+HTC Sence4.0、Beats Audio進化和4.7 吋 720x1280 S-LCD

▲接下來看一下ONE X的效能,以Quadrant Standard是4307分取得第一名;普及的測試APP安兔兔也取得10504分的第一名;專測瀏覽器效能的跑分軟體Vellamo Score也名列前茅。

▲就像剛剛ALEX所說,透過Tegra™ 3的加持,玩遊戲也非常流暢

▲尤其是3D遊戲,看如圖的Homerun Battle 2的流暢度真是沒話說

▲就算是FPS,由於是Tegra™ 3速度太快,截圖常常來不及,這張要捕抓準心和敵人剛好抬頭時的畫面,真是只有一瞬間的時間

▲接著特別介紹HTC瀏覽器的部份,HTC把瀏覽器寫得非常好,看右上的選單,可以選擇電腦版的檢視和是否啟用Flash player

▲而且測試Flash的網站都非常流暢,大家可以去試試HTC的形象官網,幾乎是以全Flash製作,使用ONE X瀏覽也非常順暢,也可以玩官網設計的小遊戲體驗都沒問題

▲這次的HTC ONE X非常受使用者重視的就是99連拍,大家可發現拍照介面非常簡單,進入相機介面後,可以發現右邊就有快門拍攝的按鍵,只要按下就可直接拍照

▲當場歐帝斯立馬測試起來,咔咔咔......一點都不拖泥帶水,放開後就立即儲存;某家韓商在昨天發表的機型是可連拍20張,不過還需進行設定,不像HTC ONE X直接就可拍攝

▲當儲存連拍相片後,我們可以選擇最佳畫面留下一張,其它都會刪除;或是設定「展開」就可全部儲存,再到電腦上觀看比較妥當

▲附圖是歐帝斯使用連拍模式來拍攝黃金獵犬的照片

▲可以看到毛色拍得非常細緻,舌頭捲起來也很清晰

▲為了測試黃金獵犬帶上耳機有什麼反應,所以放佛經給黃金獵犬聽.....





▲聽到眼睛都瞇起來了...其實無論是拍寵家裡的小朋友,通常表情只有一瞬間,如果想拍得好還要去找單眼相機,還不如手機隨身方便,拿起來連拍就可捕抓這些畫面

▲尤其現在流行邊錄邊拍的功能,看右邊簡單的按鍵,按下去就可錄影,想拍就拍、想錄就錄。

▲若邊錄影還要拍照,因為錄影是16:9的畫面,所以如果錄影中拍照會被裁切,只有600萬畫素的規格

▲這些都是邊錄影邊拍照截下來的照片,還是非常清楚

▲特別說明是右邊這隻領養的狗,養了6年耳朵都沒有飛起來過的照片,好不容易才拍到這張

▲另外再說明一下HTC ONE X看影片的截圖,從前面簡報知道Tegra™ 3的影音效果很好,就算是看1080P的影片,拉動下方的時間軸還是很順暢

▲也因為HTC ONE系列有獨立的影像晶片,可以直接對播放影片做截圖的動作(右邊紅圈處的拍照鍵);而且拍照鍵無所不在,只要出現就可以做截圖。

▲截圖的大小依據影片的解析度,若看1080就可截出1920X1080的圖片

▲這些都是播放MV時截下來的圖,都可以拿來當桌布了

▲拍下來都非常清晰,所以做桌布很令人心悅目(都是女神耶


▲歐帝斯的介紹就到此為止,如果大家對HTC ONE X有興趣,前段時間有很多體驗分享文,大家可以去HTC參考...
Mobile01首頁»PDA應用»HTC(Android)
PART.07【還沒摸熱就換手的走馬燈體驗】

嘿~~SHOW TIME!!!
終於進入測試時間了,不過每款產品只有3-5分鐘的時間,甚至還有完全沒到手上的設備...
時間只夠我把測試跑分軟體裝進去,完全沒時間測試
各位客倌,只好跟著我的腳步看看測試了那些機型吧

▲首先登場的是ASUS G75Vw with NVIDIA® GeForce GTX660M(或670M)
上蓋即標示出Republic of Gamers血統,是標準ASUS的強悍電玩系列筆電

▲玩遊戲螢幕就是要大!17.3" LED Backlight

▲厚重的本體,掀開上蓋後,可見搭配雙色的鍵盤與手腕區

▲搭配自發光巧克力鍵盤,左側上方有USB3.0 X2

▲下半部則是藍光光碟機和記憶卡槽、耳機喇叭孔

▲17吋搭配有獨立數字鍵,有時玩遊戲是需要用到的

▲右邊則有VGA輸出、RJ45網路孔、HDMI孔、mini Display Port、USB3.0 X2

▲後方可見兩側有超大散熱孔

▲側一下散熱孔溫度,25℃,可能是剛開始還沒跑什麼負載重的軟體
(註:因每部NB跑的軟體不同,測溫槍數據僅供參考)

▲果真是夢幻機種,底部置有重低音喇叭

▲華碩獨家ASUS Resource Center,可以設定系統軟體和DRIVER

▲先看看系統分數為5.9分,是被硬碟拖累,不然其它的數數都在7.4分以上

▲剛剛有介紹過的GPU-Z測試工具,就是這個測出是NVIDIA® GeForce GTX 670M
和主辦單位標示在上蓋的敘述GeForce 660M不太一樣
採用GDDR5顯示記憶體

▲Sensors測試如圖片,這邊測出的GPU溫度是36℃

▲先來安裝個3DMARK 11,準備等等跑分測試

▲再來一套AIDA64 EXTREME EDITION

▲立即檢測一下設備內容,I7-3610QM搭配HM77 Ivy Bridge;使用奇美17.3吋液晶
硬碟採用750GB,7200轉SATA II

▲AIDA64這邊也是顯示NVIDIA® GeForce GTX 670M

▲其它包含時脈、DirectX 11支援、記憶體等資訊一目了然

▲AIDA64快跑,但時間不夠用,結果還沒出來丫


▲才跑一點點時間,不足以測出相關數據

▲另外也安裝了FURMARK-GPU STRESS TEST

▲裝歸裝,只能跑個開始而已
FURMARK-GPU STRESS TEST(HD影片)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目前華碩台灣官網似乎沒有ASUS G75Vw的資料
請大家參考一下英文官網
ASUS全球網站:ASUS G75Vw(英文)
因官網尚無資料,先提供ASUS在5/25的記者會,Mobile01的採訪報導
[採訪]ASUS ZENBOOK Prime六月發售 Ivy Bridge筆電搶先亮相

▲下一部是ASUS A45VM with NVIDIA® GeForce GT 630M

▲Asus A Series 的定位在於家用機種,價位親民,但配備的GPU就基本GT630M系列

▲雖然如此,跑起上古捲軸可一點都不含糊

▲造型也和一般筆電大致相似,沒有像剛剛G75系列那般與眾不同

▲音效系列Asus這次放棄先前合作的丹麥廠商Bang & Olufsen,改採Altec Lansing系統

▲鋁合金髮絲紋路置腕區,採用無縫孤島式鍵盤

▲14" WXGA LED 鏡面寬螢幕,霧面邊框處理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目前華碩台灣官網似乎沒有ASUS A45VM的資料
所以直接提供一下硬體小檔案...
ASUS A45VM功能特色:
處理器:Intel Core i7-3610QM 2.3GHz
晶片組:Intel HM76
記憶體種類:DDR3 1600
記憶體容量:4GB
顯示晶片:NVIDIA GeForce GT 630M 2G獨顯
螢幕:14" WXGA LED 鏡面寬螢幕
硬碟容量:750GB (7200rpm)
光碟機:DVD-Super Multi (DL)
其他:HDMI、USB3.0、30萬畫素網路攝影機
建議售價:新台幣39,900元
因官網尚無資料,先提供ASUS在5/25的記者會,Mobile01的採訪報導
[採訪]ASUS ZENBOOK Prime六月發售 Ivy Bridge筆電搶先亮相

▲這次ASUS送來了三款筆電和一部平板,真是超有誠意,可說各種等級都有;這第三款是N56Vz,搭配NVIDIA® GeForce GT 650M

▲這款的特別不在外觀,而是打開上蓋後的內部設計,採用金屬沖孔方式,在上半部喇叭部位打上同心圓的孔

▲價位不便宜的N56Vz,不只在外殼材質採用鋁合金,連細節部份都很講究,在網路孔上還有口上蓋子

▲側部線條可以看出厚度視覺並不會很沈重,左側有讀卡機、耳機與麥克風插孔、USB 3.0x2;配備幾乎都攻頂,因此使用了藍光光碟機(編按:但目前台灣販售款的規格可能有所不同喔)

▲15.6吋霧面的IPS面板,解析度 1920 x 1080 FHD

▲散熱孔在左側,基本輸出入孔齊全,有 VGA PORT、RJ-45網路孔、HDMI、USB3.0x2

▲測溫槍試一下散熱孔溫度,一直對不準位置,抓到26.8℃

▲內建 B&O ICEpower 音效技術,優質音效出色表現,另有一個外接的低音喇叭,讓音效品質更佳

▲跑一下遊戲,影像果真一流

▲系統分數為5.9分,最低部分還是在硬碟效率


▲其它項目都有7分以上的水準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ASUS的N56VZ功能特色:
●型號:Asus N56VZ
●處理器:Intel Core i7-3610QM 2.3GHz (Turbo Boost 3.1GHz)
●作業系統:Windows 7 家用進階版(Home Premium)
●螢幕:15.6吋 霧面防炫光,解析度 FHD 1920 x 1080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GT 650M 2GB
●記憶體:4GB DDR3 1333
●硬碟:1TB 5400轉
●光碟機:DVD Super Multi
●週邊:附外接式重低音喇叭
●視訊連接埠:HDMI、VGA
●I/O連接埠:USB 3.0 x 4、讀卡機、RJ-45
●尺寸:391 x 266 x 29-39 mm
●重量:2.7公斤
●售價:新台幣51,900元
因官網尚無資料,先提供ASUS在5/25的記者會,Mobile01的採訪報導
[採訪]ASUS ZENBOOK Prime六月發售 Ivy Bridge筆電搶先亮相

▲不讓ASUS專美於前,MSI 微星也在日前推出了搭載 GT650M獨立顯卡的遊戲筆電 GE705

▲遊戲型筆電和桌上型PC一樣,外型都有點凶


▲一樣是ALL IN ONE的機種,搭配有VGA PORT、RJ45網路孔、前後兩個USB PORT、光碟機

▲常用一些功能開關也放在鍵盤上方

▲左邊則有HDMI、USB3.0 X2、耳機喇叭JACK、讀卡機

▲這一台可能剛剛操得比較利害,測溫槍測出排風口的溫度有32.1℃

▲KEYBOARD是採用SteelSeries專業級鍵盤

▲17.3W LED螢幕,FHD Anti-Glare螢幕1920*1080

▲系統訊息

▲跑起上古捲軸畫面一級棒

▲大畫面的遊戲筆電跑起遊戲來不輸給遊戲專用的桌上型主機

▲上蓋有類似跑車方流線造形線條,搭上雷射刻繪彩膜漾印技術
上古捲軸五測試(HD影片)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目前MSI台灣官網似乎也沒有GE705的資料
請大家參考一下另一款相似機型GE70官網
MSI官方網站:Gaming 系列 GE70 0NC

▲想要ULTRABOOK的輕便長效,又要獨顯的效能,那只有這部ACER TIMELINE U M3了

▲掛著「Ultrabook」名義,骨子裡卻有遊戲筆電的效能,搭配著NVIDIA® GeForce 640M

▲打開上蓋後的內部和一般ACER筆電差不多,令人錯認為一般文書型筆電

▲機身最薄處20 mm、重量才2.3 kg 的Timeline Ultra M3,卻內建DVD光碟機

▲觸控板面積也頗大

▲屈就於超薄造形,部份輸出入端子放在機器背面,有USB和HDMI等,電源輸入孔放在後部的設計愈來愈少了...

▲測一下M3的散熱孔溫度,大約25.7度,看來還不錯

▲專業級的杜比音效家庭劇院一樣不少

▲ULTRABOOK特別全灰銀色的規格配備貼紙

▲系統分數為5.7分,最低部分是圖形顯示,因為抓到的是HD3000的關係嗎?

▲看了一下配備列表,其實此測試機是HD版本,所以在硬碟分數也不太好看

▲ACER 你好樣的,ULTRABOOK還能內建有光碟機...

▲如同之前說的,大部分輸出入都在後面,所以桌子深度要夠丫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ACER Timeline Ultra M3 功能特色:
●機身厚度 20 mm、含電池機身重量 2.3 kg
●搭載 Windows 7 Home Premium 作業系統
●15.6 吋
●搭載 Intel Core i5-2467M 處理器 (1.6 GHz - 2.3 GHz)
●NVIDA GeForce GT640M 顯示晶片
●4 GB DDR3 1333 記憶體
●500 GB HDD硬碟
●內建 DVD 光碟機
●第四代杜比環繞音效系統
●USB 3.0、HDMI
●802.11 b/g/n 網路、藍牙 4.0
目前ACER M3已上市,有興趣的網友可見台灣官網資料
Aspire TimelineUltra M3

▲這次體驗會中唯二的GAMING NOTEBOOK就是GIGABYTE的P2542G

▲搶眼的黃色外觀加上外框滾電鍍金屬邊框;右側I/O有:耳機與麥克風插孔、USB 3.0x2、讀卡機、HDMI、RJ45網路孔

▲左側則是:電源孔、D-sub VGA PORT、eSATA/USB二合一、藍光燒錄機

▲這邊沒拍到的後方有雙散熱孔,和ASUS G75Vw類似

▲內部鍵盤和手腕處反而以黑色處理

▲來看看 GPU-Z驗明正身:NVIDIA® GeForce GTX 660M

▲測了內部GPU的溫度為46℃

▲系統分數為5.9分,最低部分在硬碟效率


▲官網說目前只有SSD版本,但這台是硬碟版喔,這邊也是抓到HD4000的顯示

▲畫面看起來非常細緻,不虧是Full HD大畫面。而且採用霧面螢幕,可惜沒有無背光鍵盤設計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GIGABYTE的P2542G在筆電技嘉版已有開箱文,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看看
GIGABYTE P2542G功能特色:
●搭載第 3 代Intel® Core™ i7 四核心處理器,感受飆速震撼
●NVIDIA® GeForce® GTX 660M GDDR5 2GB 頂級玩家獨顯,體驗超強勁的遊戲效能
●USB 3.0 高速傳輸介面,加速遊戲資料備份
●HDMI 高畫質輸出,即時分享遊戲精彩畫面
●1080p Full HD 高畫質螢幕,打造最真實遊戲影像
●THX TruStudio Pro™ 音質優化技術,營造極致細膩音效
●獨家雙聲道四音路四顆喇叭+重低音喇叭設計,享受多層次立體環繞聲
●新一代 Intel® 快7啟動技術,最快 6.5 秒回復系統運作
●後排式雙散熱孔,提升筆電整體穩定度
●開機輕按 F9,系統還原一指搞定
GIGABYTE P2542G官網介紹

▲上次在同一個場地體驗了變二平板,沒想到還有機會來看到這款300T,和變二不同的是...背殼換成塑膠製了

▲正面...嗯嗯..感覺沒什麼變化,和ASUS TF-201差不多;10.1吋的螢幕,也是採用 Super IPS+面板,解析度為1280x800

▲左邊配置有音源控制鍵、Micro HDMI輸出、Micro SD讀卡槽。我覺得平板就是需要Micro HDMI輸出,這樣才能取代NB帶出門簡報

▲右邊是音源孔

▲機身的下方則是與鍵盤基座的連接埠及傳輸埠,左右還有鍵盤卡榫孔

▲原廠有藍、白、紅,三種顏色可以選購,背蓋延續著同心圓的紋路設計,但這次改掉金屬材質,可惜沒來得及測一下WIFI

▲TF300T的鍵盤基座看來和上次的TF201差不多,但聽說是無法共用的。同樣在鍵盤基座有附加電池,可延長高達至15小時的續航力。

▲鍵盤基座的底部什麼都沒有,只是被大家摸的很髒而已...

▲來個紙飛艇組合~~~合體吧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ASUS的Transformer Pad TF300功能特色:
●10.1 吋 IPS 觸控螢幕、1,280 × 800pixels 螢幕解析度
●採用 Android 4.0 Ice Cream Sandwich(ICS)
●採用 NVIDIA® Tegra® 3 4-Plus-1™ 四核心處理器
●120 萬畫素視訊鏡頭 + 800 萬畫素相機F2.2大光圈
●支援 USB / 藍牙 3.0 / HDMI 連接埠 / 3.5mm 耳機插孔
●支援 Wi-Fi 802.11 b/g/n 無線網路/3G 版支援3G網路
●內建 1GB RAM / 32GB + 永久免費 8GB ASUS WebStorage 網路硬碟
●可透過 microSD 記憶卡擴充、最高至 32GB 記憶體容量
●長達 10 小時使用時間,搭配專屬 Eee 鍵盤基座 15 小時
ASUS Transformer Pad TF300T官網

▲就在傳聞ACER不再出新款平板後,忽然又出現了這款Iconia Tab A510

▲正面感覺和A500也差不多

▲由於前面已有簡報說明,所以我們知道這款重點在那5個圈圈,所以又有稱為奧運機

▲背面的相機鏡頭在正上方,規格是500萬畫素相機

▲螢幕上方有一個螢幕旋轉鎖定鍵及音量鍵

▲下方則是RESET鍵及電源接頭,兩側尚各有一個立體聲喇叭,不意外的和筆電一樣,配備是DOLBY音效喇叭

▲左側是電源開關鍵及耳機插孔

▲右側則是MICRO HDMI孔和加了蓋子的MICRO SD讀卡槽

▲看網友認真的研究,其實我也很想試看看,但時間真的有限...

▲10.1吋螢幕,螢幕解析度為1280X 800,可對應720P HD影片播放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Acer ICONIA Tab A510 功能特色:
●10.1 吋觸控螢幕、1,280 x 800pixels 螢幕解析度
●採用 Android 4.0 冰淇淋三明治作業系統
●內建 NVIDIA Tegra 3, 1.3GHz 四核心處理器
●500 萬畫素 LED 閃光燈相機 + 前置 200 萬畫素視訊鏡頭
●支援藍牙 2.1 + EDR、microHDMI、microUSB、3.5mm 耳機插孔
●內建 9,800mAh 電池容量、可連續播放影片約 10 小時
●支援 Wi-Fi 網路連線
●內建 1GB RAM / 16GB ROM 記憶體
●可透過 microSD 記憶卡擴充、最高至 32GB 記憶體容量
ACER ICONIA A510在Android平板電腦版已有開箱文,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看看
ACER ICONIA A510 簡易小開箱分享 BY jeffy0317
ACER ICONIA A510官網連結

▲今天唯一出現的手機產品是HTC ONE X,由於最近有很多體驗文,加上歐帝斯也做了簡報,所以我們就跳過

▲不要說我很混...放張福利照來轉移注意力
《閱讀秘書:官方規格補充資料》
HTC ONE X在4月舉辦過北中南三區的體驗會
相關內容應該大家都很清楚囉
HTC One X 功能特色:
●4.7 吋 Super LCD 2 觸控螢幕、1,280 x 720pixels 螢幕解析度
●採用 Android 4.0 作業系統、搭載 NVIDIA Tegra 3, 1.5GHz 四核心處理器
●搭配 HTC Sense 4.0 操作介面、搭載 Beats Audio 音效
●800 萬像素數位相機,130 萬畫素視訊鏡頭
●支援 1080P Full HD 高畫質影片錄製
●支援藍牙 4.0 / NFC 近距離無線通信 / DLNA / TV-OUT / MHL
●內建 1GB RAM 以及 32GB 內部儲存空間
HTC One X 官網連結
《NVIDIA小劇場 By dancer》

PART.08【後記&心得】


▲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體驗時間更快,還沒摸到就結束了

照慣例來張體驗會180度全景攝影

▲不要以為這樣我們就準備收包包回家,接下來是有獎徵答時間囉,拿出的獎品是NVIDIA的8G隨身碟

▲負責出題的是NVIDIA®的產品經理Demy

▲只要舉手搶答就有機會拿到限量的是NVIDIA的8G隨身碟喔

▲哈哈,這位網友一直比著六,卻答不出來,殘念耶

▲接下來的網友都能順利答對

▲


▲接下來獎項更精彩,主持人拿出NVIDIA Tegra2 晶片的鑰匙圈

▲呵呵,就算沒中獎,也要拍張照回去

▲想要拿到NVIDIA Tegra2 晶片鑰匙圈很容易,只要砸小丑遊戲(Big Top THD)分數比今天兩位SG高就可以。

▲結果今天的SG深藏不露,Claire和佳橘各拿到800分和700分

▲看樣子這遊戲真是好玩,連SG都玩得很開心
《同場加映》
你也想玩砸小丑遊戲嗎?
快到Google Play下載
Big Top THD

▲連ALEX都看呆了,心想:等等換我表現給您們看(設計對白)

▲這分數不錯,主持人也想下場玩的樣子...

▲這時隔壁桌派出年紀最小的參賽者

▲可別太小看小朋友,兩三下就帶回了鑰匙圈

▲哎唷~~別難過啦,玩輸小朋友不算太丟臉的(想當初快打旋風我也常別家裡的小朋友電假的)

▲本組也派出年輕參賽者,順利同分取得獎項

▲喔喔,真是精緻的鑰匙圈

▲看起來我也好想要喔



▲只見各組分別派代表上場,但幾家歡樂幾家愁,SG設下的門檻可不是那麼容易跨越的

▲這張沒什麼意義,只是拍美腿而已


▲活動結束後,由ALEX上台為大家進行總結,不過全場開始起哄,拱ALEX下場玩一把來坳獎品
這時看到ALEX笑得這麼開心,心頭覺得不妙,該不會是高手吧

▲只見ALEX輕描淡寫的玩起來

▲果然是高手,顧慮到SG的面子,還把分數控制在700分同分...
(其實緊張的冒冷汗


▲終於可以進行總結了,今天的體驗會也進入尾聲,同時ALEX也特別就TOSHIBA P850剛剛在Bryan簡報中評比一事進行說明,有可能是驅動程式並未取得最新優化過的版本,會後也將會進行了解。

▲今天的活動就在大合照後結束了
最後照慣例來個四面八方疊疊樂吧(可憐最下方的ASUS G75Vw)




HTC ONE X也不甘寂寞來疊一下...

這次體驗活動由於一次要10P
所以幾乎是走馬看花的方式很快的體驗完所有產品
比較有玩到的也只有一開始桌上的那一款產品而已
如果有未能充分表現出各產品特色
也向各品牌與產品致歉
有興趣的網友可根據我對每項產品後附的連結去看看官網或其它參考資料去了解
不過透過這次對GeForce 600M+Tegra™ 3的體驗會
對其效能表現出色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雖然現場都是剛上市或即將上市的產品
但相信在市場上會引起很大的回響
而以GeForce 600M+Tegra™ 3的卓越效能
相信之後一定也會有更多品牌與機型的推出
對消費者來說也會非常期待
尤其GeForce 600M系列把遊戲筆電推進到一個極致境界
相信對重度遊戲玩家會有更大的吸引力
PART.09【小惡魔福利社】





















以下是各產品的照片(真的是拍產品啦)
ASUS G75Vw

ASUS A45VM

ASUS N56Vz

MSI GE705

ACER TIMELINE U M3

GIGABYTE P2542G

ASUS Transformer Pad 300T

ACER Iconia TAB A510

HTC ONE X

【參加NVIDIA GeForce,Tegra玩家體驗會心得分享】
日期:2012/05/05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NVIDIA台灣總部
感謝:NVIDIA 公司 X 現場工作人員 X 還有辛苦觀看和熱心回文的大家
如果您認同我們努力去呈現現場情節體驗文
也請留言或加分鼓勵
謝謝
Copyright
© 2011 NVIDI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2 Acer Inc.
Copyright © 2012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提及任何廠商、名稱、LOGO的版權均屬原公司所有
內文規格與介紹若有出入,以實際產品為主

【參加NVIDIA GeForce,Tegra玩家體驗會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