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筆者原本也是有打算要將這些"意料之外的狀況"撰寫在HP Pavilion dv6-2007tx筆記型電腦的開箱分享文之中,不過後來考量到這是「Intel新筆記型電腦用Core i7處理器所搭載的Turbo Boost技術的狀況」,只要是採用Intel新筆記型電腦用Core i7處理器的產品,除非廠商在筆記型電腦的BIOS設計上動手腳,不然應該都會是相同的,所以才會另開這一篇"體驗心得"來跟網友們分享。如果各位大大有Turbo Boost技術的相關使用經驗的話(不管是桌上型電腦或是筆記型電腦),也歡迎一起討論喔!

Intel Turbo Boost技術的體驗
一開始先借用一下「Intel Turbo Boost技術常見問答集」裡面的官方說明:
什麼是Intel Turbo Boost技術?此技術會如何運作?
Intel Turbo Boost技術是一種自動執行處理器核心的技術,如果零件是在散熱設計功率(TDP)的電源、溫度與目前規格限制下運作,則其運作速率會比所標記的頻率速度更快。如此一來,無論是單一執行緒或多重執行緒應用程式,效能都會增加。
什麼樣的因素會影響Intel Turbo Boost技術的運作?
由於Intel Turbo Boost技術的可用性是獨立於使用中核心的數量,此技術的運作需依賴一個或多個核心中的可靠性(在 TDP下的核心運作)。系統在Turbo Boost中使用的總時數都需根據工作負載、作業環境與平台設計而定。
如何啟用或停用Intel Turbo Boost技術?
Intel Turbo Boost Technology通常是由BIOS中您可啟用或停用運作之轉換器裡,按預設啟用。除此以外,不論是在硬體設定或作業系統內,都沒有能夠變更Intel Turbo Boost技術運作的使用者可控制設定。一旦啟用後,Intel Turbo Boost技術會在作業系統控制中自動運作。
看了上面三段Intel官方對於Turbo Boost技術的問答說明之後,不曉得各位網友對於Intel Turbo Boost技術是不是真的有更深入的瞭解呢?在筆者說出自己的看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HP Pavilion dv6-2007tx筆記型電腦所搭載的Core i7-720QM處理器在Hyper PI測試程式之下,並且使用CPUZ程式(處理器頁面)與工作管理員的處理器使用率視窗來觀察各種核心(執行緒)的實際運作狀態。
首先是在閒置狀態之下,由於筆記型電腦預設有開啟電源管理機制,所以Core i7-720QM處理器的運作時脈會降低到約933MHz(7倍頻)。

接著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單一核心測試,哇!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衝到這款Core i7-720QM處理器在Turbo Boost技術中最高的2.8GHz(21倍頻)耶~


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雙核心測試,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一樣是可以衝到2.8GHz(21倍頻)的啦!


就在筆者高興之餘,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三核心測試,哇哩勒!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怎麼往下掉到2.4GHz(18倍頻)左右了?


再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四核心測試,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一樣也是維持在2.4GHz(18倍頻)左右,這時候筆者不禁想起上面三段"Intel官方對於Turbo Boost技術的問答說明",筆者整理之後的體驗心得是:「Intel Turbo Boost技術是一種自動執行處理器核心的技術,該技術的可用性是獨立於使用中的核心數量,此技術的運作需依賴一個或多個核心中的可靠性(在 TDP下的核心運作),而系統在Turbo Boost中使用的總核心數以及運作時脈都需要根據工作負載、作業環境與平台設計而定。」

由於有了上面的"體驗心得",所以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五核心測試之後,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再下降到約1.73GHz(13倍頻)左右,也就不覺得有那麼奇怪了。

同樣的,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六核心測試,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也是維持跟上面的處理器五核心測試一樣,都是約1.73GHz(13倍頻)左右。

而這裡筆者想起HP Pavilion dv6-2007tx筆記型電腦所搭載的Core i7-720QM處理器是一顆具備Intel超執行緒技術的四核心處理器,也就是說雖然在工作管理員的CPU使用率視窗中看到"八"個CPU使用率曲線圖,不過實際上卻是由四個實體核心加上四個"超執行緒"核心所構成的。就這次Core i7-720QM處理器的試用體驗來看,個人認為Intel Turbo Boost技術在遇上具備Intel超執行緒技術的處理器時,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會以處理器的實體核心加上"超執行緒"核心的數量來做變動,筆者將Core i7-720QM處理器的Turbo Boost技術之實際運作時脈所對應到的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數量整理如下,提供給網友們做一下參考:
單一處理器核心: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2.8GHz(21倍頻)
兩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2.8GHz(21倍頻)
三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2.4GHz(18倍頻)
四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2.4GHz(18倍頻)
五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1.73GHz(13倍頻)
六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1.73GHz(13倍頻)
七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1.6GHz(12倍頻)
八個處理器核心(或執行緒):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1.6GHz(12倍頻)
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七核心測試,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為1.6GHz(12倍頻)。

開啟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八核心測試,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也是維持在1.6GHz(12倍頻)。

在進行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多核心測試時,筆者有注意到在進行"單數"處理器核心測試的時候(除了單一處理器核心的測試之外),每當Hyper PI程式運算到最後,CPUZ程式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有時會出現往上跳動的狀況。下圖是以處理器七核心測試為例,Hyper PI程式運算到最後,應該是有一個處理器核心已經運算完畢,所以由原本七核心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是1.6GHz(12倍頻),卻往上跳動到六核心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1.73GHz(13倍頻)了。

根據上面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多核心測試結果,筆者簡單的整理出三點體驗心得:
1.系統在Turbo Boost中使用的總核心數以及運作時脈會根據工作負載、作業環境與平台設計而定。(上面的Hyper PI程式測試是因為筆者有指定測試的處理器核心數量,下面的各種軟體測試就會看到不一樣的"使用總核心數以及運作時脈"了。)
2.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會以處理器的實體核心加上"超執行緒"核心的數量來做變動。
3.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會因為處理器核心的運作狀況之不同而有所變化。(也就是說,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其實是會跳動的。)
各種測試軟體的Intel Turbo Boost技術之實際運作狀況
在上面的Hyper PI程式測試中,因為筆者可以指定處理器實際運行的核心數量(包含實體核心與"超執行緒"核心),所以很容易就可以看出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的變化狀況,但是一般的軟體呢?也是會有相同的情況嗎?
首先看到的是CPUmark99以及Super PI的測試,在CPUmark99的測試中,工作管理員顯示的"CPU使用率"一共有四組,而CPUZ程式所顯示的實際運作時脈也是對應到Hyper PI程式的處理器四核心測試: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為2.4GHz(18倍頻)。

Super PI的測試在工作管理員所顯示的"CPU使用率"也是一共有四組,而CPUZ程式顯示的"比較穩定"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也是2.4GHz(18倍頻)。

為什麼上面要特別強調"比較穩定"呢?因為Super PI的測試過程雖然工作管理員所顯示的"CPU使用率"一直都是維持在四組的狀態,不過CPUZ程式顯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其實是會跳動的,就如同下面兩張圖所示,有時候還會跳到無法對應上面整理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勒



接著看到的是CINEBENCH R10版的測試,下圖是執行單處理器運算的畫面,這部份在工作管理員所顯示的"CPU使用率"也是有四組,而CPUZ程式顯示的"比較穩定"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大多是在17倍頻與18倍頻之間跳動,不過就跟上面的Super PI測試一樣,有時候也會跳到無法對應上面整理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

下圖是CINEBENCH R10版執行多處理器運算的畫面,這裡的顯示就很正常,八個處理器核心會同時運作,而且每當某一個處理器核心運算完畢,該處理器核心就會去分擔還未完成的運算處理,所以CPUZ程式顯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一直都維持在標準的1.6GHz(12倍頻)。

再來是使用筆者還蠻常用來測試筆記型電腦的兩套遊戲軟體:快打旋風4以及惡魔獵人4,下面兩張圖是快打旋風4的執行畫面,這裡的工作管理員所顯示的"CPU使用率"同樣也是四組,不過隨著遊戲場景、畫面、特效...等變化,CPUZ程式顯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跳動得就更厲害了。


惡魔獵人4測試的執行畫面也是一樣,CPUZ程式所顯示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同樣也是會隨著遊戲場景、畫面、特效...等不同而做蠻明顯的跳動。(為了方便截圖,所以筆者將快打旋風4以及惡魔獵人4的測試畫面解析度都設定在640 x 480。



心得分享
坦白說,對於這次HP Pavilion dv6-2007tx筆記型電腦所搭載的Core i7-720QM處理器之運作時脈測試,已經顛覆了筆者以往對於處理器運作時脈的認知,而且一般所謂的超頻,是可以看到處理器的實際運作時脈整個維持在超頻的運作時脈,但是Core i7-720QM處理器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不僅會隨著不同的軟體而有不同的運作狀況,在執行單一軟體的時候,Turbo Boost技術的實際運作時脈也有可能是呈現跳動的狀況(大部分的軟體都是如此),除非是使用例如Hyper PI這種可以指定處理器實際運行幾個核心的測試程式,或者是像CINEBENCH R10版的多處理器運算測試,這樣才可以看到"穩定的"Turbo Boost技術實際運作時脈。
前面在觀看「Intel Turbo Boost技術常見問答集」裡面的官方說明時,有提到「Intel Turbo Boost Technology通常是由BIOS中您可啟用或停用運作之轉換器裡,按預設啟用。除此以外,不論是在硬體設定或作業系統內,都沒有能夠變更Intel Turbo Boost技術運作的使用者可控制設定。一旦啟用後,Intel Turbo Boost技術會在作業系統控制中自動運作。」而大多數的筆記型電腦產品都不會像桌上型電腦一樣,BIOS有設計很多可以讓使用者自行操作的設定,所以筆記型電腦如果搭載的處理器是具備Turbo Boost技術的話,幾乎可以肯定是一定會啟動的。
官方說法:「Intel Turbo Boost技術的運作速率會比所標記的頻率速度更快,如此一來,無論是單一執行緒或多重執行緒應用程式,效能都會增加。」對於這一點,個人覺得在桌上型電腦上應該可以利用主機板的一些BIOS設定來加以驗證,不過一般的筆記型電腦可能就沒辦法了(BIOS幾乎都沒有可以讓使用者自行操作的設定),看來使用者也只能夠默默地接受囉!(哈~好像有點無奈~

以上就是筆者在試用HP Pavilion dv6-2007tx筆記型電腦期間,使用一些測試軟體所觀察到的Core i7-720QM處理器在Turbo Boost技術啟動之下的實際運作時脈變化狀況,希望可以讓網友們對於Intel新筆記型電腦用Core i7處理器與Turbo Boost技術之間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也歡迎有Turbo Boost技術相關使用經驗(不管是桌上型電腦或是筆記型電腦)的大大們一起討論喔!